传真:010-82851088
电话:010-82851068
邮箱:hjg.bj@163.com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文小平
我和杨永椿学兄都是哈军工二期学员,于1953年同时进入哈军工,同在预科四队二区队同一个班学习,并同住一个宿舍。他高中时就已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在当时学员队中是为数极少的,他待人诚恳热情,关心他人,处处起模范作用,他比我长两岁,是我的学兄、挚友,更是我学习的榜样。退休后相互间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2012年10月,我们两人在北京召开的哈军工校友联谊座谈会上再次见面时,看到他带来的书法作品,听到他在会上的发言,并邀我为他的文集《岁月留痕》作序,使我对他的退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使我对他的退休生活增加了更多的关注。
一、告别军旅后的二次创业
杨永椿于1958年从哈军工毕业后,先后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20基地、锦西海军训练基地等单位从事航天工程研究试验任务,负责或参与完成多个重大研制设计项目;1969年告别军旅,转业回到上海。转业之后做什么?无论哪项工作都是组织的安排,只要是:那里需要人,你去合适,这个工作很重要,你能够干好;工作种类可以说五花八门。杨永椿的态度也很明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岗位,党叫干啥就干啥,干一件事,就干好一件事,不辜负党的培养教育。
他曾被借调到《辞海》编辑部,参加了《辞海》“外国哲学史”辞目修订工作。撰写辞目需要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从中取其精华,准确表述,这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是很花功夫的,而他完成的很好,撰写的三十余条辞目均被采用;
他还编纂过《工农兵字典》,也出版了。
最后,他以较长的时间从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教学工作。从原来的航天科学技术改行从事经济学领域的教学工作,尽管数学、数理统计这些已有的知识能用得上,但也是一次艰苦的再学习。在哈军工时,学院强调培养学员独立工作能力,强调打好基础,这使他转业后能主动创造条件适应新的工作,开出了多门新课程。应上海工商管理学院、华东师大、静安区业余大学等大专院校之邀,先后讲授《企业经营决策技术》、《技术经济分析》、《管理数学》、《物流技术》、《会计学原理》等十余门课程。他在为奉贤电大分校讲授《会计学原理》课程时,前后用了两个月的业余时间,每天熬夜备课“啃骨头”到一、二点钟,还把全书的习题都演算了一遍。这个班在电视大学统考中,该门课程的通过率达到85%,杨永椿也因此被评为高级讲师。教学工作一干就是十多年,直到1994年退休。
退休后的杨永椿并没有真正的退休,他认为,人退休了,思想不能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退。他又继续从事了新的教育工作,热心创办学校。为了减轻90年代初,初、高中毕业生高峰的压力,为大学、高中办学分流,杨永椿和几位教师同仁共同创办上海电视中专广电分校(沪东分部)及新时代职业技术中专。并担任教务主任、校长等职务,学校各项工作有声有色,活动丰富多彩,办学5年,培养了500多名中、初级《涉外会计》、《涉外秘书》、《宾馆服务》专业人才。他还在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做了不少研究和探讨,撰写了多篇论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获上海市职业教育研究会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并被评为上海职业教育积极分子、通广职工教育优秀教育工作者。
二、第二次退休后扎根社区,热心公益活动
杨永椿于2000年67岁时第二次退休,按照市委统一要求,党组织关系转到了社区。他和第一次退休一样,退而不休,除积极参加哈军工--国防科大上海校友会各项活动外(担任校友会副秘书长),把更多时间融入社区,热心公益活动,热心老龄事业,为社区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了大量工作。到社区后,他根据当时所在的曹杨街道北岭园居委会的情况,向居民区党总支提出了包括:加强班子思想建设、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居民文体团队等在内的14条建议,并积极主动地加入社区志愿者行列,担任了居民楼组长、小区读报组长,办起每周一期的《北岭信息》简报,热心为楼组邻里服务。接着,又担任小区党总支委员、党支部书记等工作,在小区发动有一技之长的党员,如:会理发的、会修小家电的、会剪裁衣服的、会写字作画的、退休前当过医生的、教师的,逢年过节时,在小区设摊开展为民服务活动,为居民提供免费服务,教育医疗咨询,赠送春联等,受到居民欢迎和好评。
为民服务,先从自己做起,他和老伴陈家琍以及他的家庭成员,在为民服务公益活动中起带头作用,是模范家庭。他当了居民楼组长后,就在自己所住的居民楼内,向每户发出一张“有困难找党员”的告知书:“我是本楼的楼组长杨永椿,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理应在楼组内发挥积极作用,努力为居民服务。请居民朋友对我多提宝贵意见,同时,你们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便民服务,也可以向我反映或写成纸条投进403室信箱里,我将尽力为大家服务,尽量帮助解决困难。”告知书发出后,立即就有居民反映意见,请求解决,杨永椿一一都能反映给有关部门落实解决了。居民们夸赞“党员是我们的贴心人。”
从2002年开始,杨永椿又担任了曹杨街道老年协会会长、党支部书记,他以社区老人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观念出发,积极组织各项为老服务的公益活动。先后发动协会党员成立了曹杨老年沙龙、曹杨社区书画社、老年电影评论小组、老年教育讲师团、周末老年休闲戏曲茶座,每周一次戏曲演唱;经常举办时政、文化讲座;大小型书画、摄影展览;每年1-2次各小区读书读报组交流以及举办老年人自娱自乐的文艺汇演等活动,让更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丰富退休生活。
如:开设时政讲座,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和中华优秀文化。从2002年到2011年近10年时间里,杨永椿自编教材,先后在社区开设专题讲座70余次,听众约3、4千人次,讲课内容包括:《合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迎世博百万家庭学礼仪》、《中华姓氏文化》、《中华礼仪文化》、《中华孝道文化》等。由于比较贴近社区实际,贴近老人生活,因此他的讲课得到老人的认可和欢迎;
积极组织社区老人参加文体活动,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从2002年起,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区老龄办的大力支持下,开展并组织了不少老年人参与的文化艺术活动。如;杨永椿与曹杨影城联系,开辟了老年专场电影,并对老年观众看老年场电影实行优惠票价,每周可看到一部低价电影,使社区老人得益,更使老人增添了文化娱乐的好去处,还请到著名演员秦怡、仲星火到场和观众见面。电影评论小组组织有兴趣的老人撰写电影评论,在不定期出版的《曹杨星光灿烂》老年电影评论专刊上发表;杨永椿又与曹杨公园联系,开辟了“曹杨新村街道周末老人休闲茶座”,每周五下午在茶室,老人可以免费喝茶,还组织各居委会戏曲团队在茶室演唱助兴,受到老人的欢迎。这些都为老人提供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适应不同层次需求和不同范围的活动;
积极参加或组织社区慈善活动,助老帮困解难,用党的阳光温暖老人的心。在老年协会,杨永椿还担任了“阳光使者志愿服务队”的队长,去曹杨敬老院、托老所以及社区福利院慰问居院老人,春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都要去慰问,向他们赠物、表演节目、喂食、谈心,给予精神慰藉。平日,居民家有特殊困难,有病,遇婚丧事,则坚持“必须走访”;汶川大地震的第二天,也就是2008年5月13日,电视台播出全国开展为汶川灾区捐款捐物的消息后,当夜,杨永椿以老年协会党支部书记的名义连续打了约40个电话,联系了曹杨社区学校、曹杨影城、曹杨书画社、摄影沙龙、戏曲队、腰鼓队、民乐队、社区学校教师、老年协会理事、曹杨影城职工约100余人,经过一天筹备,于5月15日下午在曹杨影城前的广场上,举办了一场义演义卖活动。演唱戏曲、演奏民乐、舞动腰鼓队、展示书画作品和现场演讲,极大地吸引了无数过路居民踊跃捐款和承购书画作品,短短两小时展出的书画全被承购(出价在200元-400元),捐款箱也被塞得满满的。经清点共捐得善款21400余元,全部上交到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上海慈善基金会的《至爱》杂志2016年8月总第143期,报导“慈善在上海--《慈善法》实施倒计时50天”活动。特别提到了杨永椿:83岁的曹杨新村街道老年协会会长杨永椿同志,不仅在活动现场身体力行宣传《慈善法》,而且在义卖活动中,把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拿出来义卖,还在现场即兴发挥泼墨题写“爱心善举,天高地阔”等慈善箴言。本着这个信念,杨老先生积极投入到社区各类公益活动中,为慈善事业添砖加瓦。
曹杨社区在全国、全市、全区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评选中,多次榜上有名。对此,杨永椿谦虚地说:老龄工作,公益活动是大家一起做的,我只是比别人想得早一点,细一点,多一点。
三,《杨永椿书画工作室》和《杨永椿人名联工作室》,
1,《杨永椿书画工作室》
杨永椿自幼爱好书法,勤练不辍,书法遒劲俊秀,自成一体。作品多次参加市、区、乃至全国的书画展并多次获奖,现为中国老年书画学会签约书法家。
从2004年开始,,杨永椿组织了社区的老人成立了曹杨书画社,到2013年,与其他的书画社团联合,成立了曹杨书画协会,杨永椿担任会长。在这期间为了更好地开展书画活动,先后在椿萱茂养老社区、悦音艺术教育等单位设立了《杨永椿书画工作室》,后来又和启明星慈善基金会合作成立了《杨永椿书法工作室》,这些工作室的建立都是为了能够为喜欢书画的老年人更好地建立一个书画活动的平台,(如:为敬老院老人送去书画作品,在春节为居民书赠春联,组织书画作品义卖资助智障儿童。)丰富老人退休后的休闲生活,提升生活品位。他认为,这对弘扬中华书画文化和建立文化自信都是有意义的,所以,坚持书画公益活动至今。2021年4月在上海开幕的《百幅扇面迎建党百年庆》展会中,曾展出了杨永椿10幅扇面书画作品。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由中国百年搪瓷展览馆谢党伟馆长发起,与上海曹杨书画协会等多个单位合作,联合了上海64位书画家与爱好者共同参与,杨永椿为总策划,以中国书画艺术为手段,以搪瓷制作为载体的《“一带一路”中国搪瓷百米画卷》,在106幅一米见方的搪瓷平板上,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绚丽风光呈现在世人面前。
2,《杨永椿人名联工作室》,
说到杨永椿的人名联,更是一绝,他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呈现出了他的多种才华,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渊博的历史知识。他拟的“人名联”,能根据社会时尚,不同人的职业,对其本人比较贴切,既接地气又有内涵。杨永椿成了同事、朋友眼中的“名人”,遇到婚庆、联欢会等活动,大家都邀请他参加写人名联,杨永椿是有请必到,但从不接受报酬。例如,他为《康复》杂志一位特约撰稿人施伟兴拟写的人名联:“妙笔生花写伟文宏论,佳作频现著兴业巨篇。”为摄影师李惠蓉写了“经时快门延入明惠风,闪光银灯映出芙蓉花。”据报导:2010年,普陀区妇联召开表彰会,杨永椿应邀参会为43名受表彰的妇女各拟一幅人名联,一气呵成,传为佳话。
他还举办过几次名联展,很受大家欢迎。杨永椿说:“当我每写一副人名联被受请人珍藏时,就感到非常快乐。”2021年,正式成立了《杨永椿人名联工作室》,以便把这一公益活动扩大范围,能让更多的人分享。
四,老年人生的感悟“三不言”
杨永椿在一次老年协会召开的老年工作表彰会上的发言中,讲到了“三个不言”,极富哲理,感人至深,值得我们老年朋友共勉。
一不言老,是指自己不要总把“人已老”挂在嘴上。人总有老了的时候,但在心态上不能产生悲观情绪,要有“黄昏仍有夕照明”的乐观精神,积极地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二不言病,就是对疾病要积极治疗,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更不要“无病呻吟”;三不言累,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要成天叫喊“我累死了”,当然一天活动下来,会感到比较累,这是很自然,需要适当调整,休息一下;二是我这个人总是不太善于拒绝别人提出要我帮忙做的事,一般只要有关公益的事,我总会先允承下来,并尽力做好。
“三不言”让杨永椿在走过的岁月里,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以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支撑,做出了出色的成绩。特别是在社区,热心组织各项为老服务的公益活动,在看似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事事可圈可点。即使是2011年,他从老年协会岗位上卸任后,仍然一如既往,为民服务,仍然是时时,处处,一心扑在公益活动上。
所以,在杨永椿的日历上几乎每天都有安排,包括双休日都记着上午干什么,下午干什么,甚至晚上也安排了活动,从早忙到晚,永远不知疲倦,精神矍铄。用他老伴的话说,杨永椿是经常不顾家,白天白忙,夜里瞎忙,没有薪水津贴。但他乐此不疲,感到自己每天生活很充实,心情很愉悦。他写过一首头连尾的诗:“老不止学,学而有获,获中得乐,乐而身健,健可有为,为民服务。”我的理解就是:杨永椿在践行着“活到老,学到老,好事做到老。”
从2000年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以来的近20年时间里,杨永椿获得了近 50项奖项,其中有:上海市老有所乐之星称号;上海市老年教育先进个人;上海市老年组科学生活大使;普陀区优秀共产党员;普陀区老有所为精英奖;第九届海内外华人书画竞赛银奖等。杨永椿谦逊地说:我感到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衡量自己做的很不够,只是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力所能及的小事,但组织上给了我巨大的鼓励。我能够有充实、愉悦的退休生活,要感恩党对我的培养教育,感恩哈军工精神对我的激励,并且我要再一次对所有支持和关心我的战友、校友、朋友说声“谢谢”。
结束语:杨永椿的退休生活是从思想到行动并没有退休的退休生活,谱写着晚年潇洒的多彩人生。在撰写本文时,正逢永椿学兄米寿,我特赋诗《致永椿学兄》作为本文的结束:
星光熠熠耀申城, 多彩人生贵践行。
翰墨飘香为公益, 老龄事业见真情。
高风永使丹忱在, 余热更添夕照明。
老骥奋蹄志千里, 赋诗点赞永椿兄。
(本文附图:1,杨永椿本人照(佩戴纪念章);
2,杨永椿在《杨永椿人名联工作室》为居民写人名联;
3,杨永椿为居民书写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