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010-82851088
电话:010-82851068
邮箱:hjg.bj@163.com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1955年授衔时的唐凯将军
新中国刚刚建立,为了加强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各军、兵种科技干部,党中央、中央军委即确定成立一所综合性的高级军事技术学院。1952年6月中旬,中共中央从朝鲜战场上召回陈赓同志。6月23日,毛主席会同周总理和朱总司令,亲自指示陈赓同志,要他负责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任命他为院长兼政治委员,并指定他为党委书记。该院包括空军工程、海军工程、炮兵工程、装甲兵工程和工兵工程(后改称工程兵工程系,并增加一个防化兵工程系)五个系。校址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当时确定,以西南军区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华东军区科学研究所和志愿军第3兵团部分干部为基础,扩建为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遵照毛主席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首先成立了学院筹备委员会,从军内调集了一批又较强组织能力的干部和大学毕业的助教,从全国抽调了一批富有教学经验、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授和讲师,又申报聘请了100多位具有各种军事专业技术的苏联顾问。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后,一方面拟制学院编制体制和校舍营建规划,一方面筹备招生工作和安排来员的食宿问题。几个月后,大量人员陆续来到哈尔滨。于是,大家分工负责,加紧筹备,克服了重重困难,使学院的组建工作一步一步地落实。
1952年12月,各系相继成立。工兵工程系由我任系主任,吴振廷任系政治副主任,赵本源任系行政队列副主任,并组成了系党委会。1953年5月,我系苏联顾问施尔巴科夫到职。各系刚成立时,在苏联顾问团坚持下,因而未设系政治委员。1955年初,系里恢复我军政委制,同年5月,军委命令南敬之同志为工兵工程系政治委员。
在以陈赓同志为首的院党委、院首长领导下,在以施尔巴科夫为首的系苏联顾问组帮助下,我系积极开展了拟定教学编制与教学计划等工作。我们首先明确,工程兵工程系的任务,是培养政治上坚定,对党对人民忠诚,精通和善于正确使用工程兵各种技术装备,能独立完成各种任务的我军工程兵技术干部;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分为四个科:一是部队工程科,培养部队中的工兵主任,学习筑城、爆破、地雷、桥梁、渡河、伪装等工程技术及其作业的组织指挥,其科主任为赵志善,政委为于涛;二是筑城科,培养国防工程设计与组织施工的技术人员,以学习掘开式和坑道式工事设计为主,其科主任为宋秉礼,政委为韩新秋;三是工程机械装备科,培养工程机械设计和维护使用的技术人员,以学习阵地机械、筑路挖土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建筑机械和特种机械的设计为主,其科主任为林铁峰,政委为张森林;四是电气装备科,培养国防工程和固定电站、移动电站、输配电等的设计、维护修理技术人员,其科主任为高锋,政委为曹守裕。在研究讨论时,有人怀疑机电专业是否有设置的必要。陈赓院长高瞻远瞩,认为必须设置。试试证明,该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在工程兵装备的研制和国防工程设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明确了培养目标之后,我们随即着手各专科教学计划的制订。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我们确定工兵工程系的学制为四年(自1955年第3期起改为五年);共同课、基础课,如政治、合同战术、工程兵战术、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画法几何、外语等,要着重打好基础,学深学好;专业课,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理论电工、电机学等,根据各专科性质不同而各有侧重,要求学得扎实。专业课的学习,着重于设计,但也要强调理论结合实际,学会施工、维修与使用的技术,有动手的能力。每个学期授课600余学时。在校期间的最后半年为毕业设计时间。
根据我系的教学任务,系里先后成立了14个教授会:筑城教授会(主任马骏驰,副主任宋跃华,苏联顾问波里索夫和科马洛夫),建筑施工与施工组织教授会(主任殷之书,后为王国瑞,素来呢顾问车威廖夫),军事地形与测量教授会(主任朱家驹,副主任李仲候),工程机械教授会(主任欧阳昌宇,副主任陆钟吕,苏联顾问卡拉晓夫),道路桥梁教授会(主任高步昆,副主任董涤新,苏联顾问尼文),军用电工教授会(副主任邓辉煌,苏联顾问克里波兹夫),非防御建筑教授会(主任林佺,副主任王仁权,苏联顾问谢科尼诺夫),爆破与地雷障碍教授会(副主任罗玉胜,苏联顾问格力金),建筑材料与工艺教授会(负责人郭奇士,苏联顾问由院副总顾问兼),伪装教授会(负责人盛以才),卫生工程教授会(副主任吴国凯,苏联顾问波尔明诺夫),工程结构教授会(副主任杨江满,苏联顾问拉里阿诺夫),水力水工教授会(主任王承澍,苏联顾问给尼也夫)工程兵战术教授会(主任张振东,副主任唐秉煜)。系里还设有教育科(科长刘伟华)和政治办公室(负责人冉萍)。
1953年9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工程学院正式成立。当天,陈赓院长主持开学典礼,张宗逊副总参谋长宣读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致学院的《训词》并授旗。陈赓同志代表全院接受军旗。《训词》强调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成立,对于我国的国防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训词》还非常明确地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技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陈赓院长根据这个训词,为办好军事工程学院,对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任务和要求。开学以后,教学工作进行得很顺利,秩序井然。
陈赓院长经常对我们讲,人民解放军是一只猛虎,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就是在为猛虎添翼。当然,创业是艰难的,而革命的成就历来都是从无到有的,军事工程学院也能够从无到有。军事工程学院之所以能很快地建成,其培养学员的质量之所以能与国内一流的大学媲美,都是与他正确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同他的领导艺术和辛勤工作分不开的。他军政一把抓,掌握政策,事必躬亲,要求严格,平易近人,全院上下无不对他钦敬赞誉。在他的带领下,大家都夜以继日地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了办好这所院校,陈赓同志还要求我们大家树立起一个最基本的思想,那就是既要真心实意地依靠那些经历了十年寒窗苦,学有所长的知识分子,同时还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干部构成上,依靠“两老”办院,老教师是一根柱子,军队老干部是一根柱子。老干部、老教师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同心协力,努力办校。教授们从大城市来到哈尔滨,住房条件暂时困难一些,吃惯大米的还要加吃一些杂粮,冬天又很寒冷,生活不习惯,加之一时又不适应军队的工作方式,因而有个别人不安心工作。针对这种情况,陈赓院长说,这不奇怪,主要是做好思想工作。我们要靠老教授老教师们培养高质量的学员,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所以要在政治上信任、关心他们,工作上大胆使用他们,生活上多多照顾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此,院党委作出了关心教师政治、工作、生活的一系列措施与规定,我们系也按此执行。不出几个月,老教师连同青年教师都安心一致,积极上进,工作出色,心情舒畅。
陈赓院长经常邀请老教师们开茶话会,同他们讲形势,谈工作,拉家常,请他们提意见,献良策。他与老教师促膝交谈,气氛愉快活跃,使思想工作寓于无形之中,效果很好。
陈赓院长对苏联顾问们的态度也是虚心诚恳的。他尊重他们的意见,认真地学习苏联的办学经验。因我国我军从未办过军事工程学院,既无经验,又无教材。为了办好我们自己的军事工程学院,他指示我们,要把苏联各军兵种的工程学院办学经验和所有军事技术教材先学到手,然后根据我们的国情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以修订和充实。根据他的指示,我们对苏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办学经验和军事技术教材,学习很是认真。实际上,我们系当时有一部分教材,就是直接使用翻译的苏联教材,有些自编讲义也是参考苏联教材,加进了我国我军的内容而搞出来的。后来,我们的所有教材几乎都是自编的,但与学习苏军教材也是分不开的。
系的组织机构,也逐年有所变化。1955年,我们奉命恢复了我军传统的政委制,南敬之被任命为系的政治委员,不久,殷之书被任命为系的教育副主任。其后,上级又任命文立为系副政治委员,同时还成立了系政治处(主任张景华,副主任冉萍)、干部科(科长张继湘)、器材科(科长陈建友)和教保科(科长张英)。
为了保证学员上好实验课,先后建成了18个实验室和15个专修室,使我们系的教学设备逐步得以充实和完善。这些实验室和专修室有: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壤力学实验室、水力水工实验室、给水排水实验室、采暖通风实验室、工程机械实验室、电机实验室、电站实验室、高压实验室、输配电实验室、爆破地雷专修室,伪装专修室、工程地质专修室、工程兵战术和筑城沙盘室等。
对于学员,我们本着既教军事技术,又教做人道理的原则,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在政治课和平时政治思想教育中,我们注重于培养学员忠于人民、忠于党的共产主义事业心;在军事体育训练中,则通过平时队列练习、体育锻炼和军人素养教育,把穿便衣的青年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革命军人;在占学时最多的工程技术教育中,使学员们通过几十门课程的学习,成为能够遂行作战工程保障任务的工兵专业技术人才。学员们学习的内容是丰富的,时间是紧张的,工作是艰苦的,收获和提高当然也是十分喜人的。
为提高我军工程兵在职师、团、营干部(多数是团级)的学术技术水平,我们系开办了一期工程兵干部进修班,培养目标为工程兵主任,学制两年,学员25人,由温克第同志任班主任。自1959年7月开始,至1961年6月毕业。
多年来,我们系为提高教学质量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我们按照学院颁发的《各级人员工作职责》和《教学过程组织条例》,明确了各级人员的业务范围和应做的工作,明确了各个教学过程由准备到实施的基本做法和要求,这对各级人员和各项工作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其次,我们深入地抓了“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工作和教师与学员两个方面的人员。在教师方面,我们注意使各教授会的年度和月份计划,落实到每个教师的备课、讲课的进度和质量上。对于备课工作,我们从学习教学大纲,编写教材、讲稿,准备挂图、教具模型和幻灯片,到课前试讲,都进行定期检查,以促使教员按时按质完成备课任务。在讲课期间,我们要求教员在该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教师研究参考,以便及时改进教学工作。平时,我们责成各教授会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要求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易解,举一反三。我们还提倡老教师帮助新教师,新教师协助老教师,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还要求密切师生关系,做到教学相长。我们系还成立了一个教学方法指导委员会,其任务是研究、总结好的教学方法,召开教学方法经验交流会,组织教学成绩展览会,把不同类型的各种好方法推广开来。从长远观点来看,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师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号召每个教师要有自己的进修计划。老教师要对各种学术问题或实际问题深入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撰写成研究报告或论文;年轻教师要在老教师的帮助下,确定自己的进修方向和课程,力求不断进步。在学员方面,我们主要抓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我们强调各专科领导和年级主任,除了抓好政治思想和行政管理工作外,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抓好学员的学习成绩。他们要了解各门课程的性质和任课教师的特点,与学员骨干研究如何听好课、搞好复习、做好作业,帮助学员总结学习经验,推广好的学习方法;提倡学习互助与独立思考,要求既要刻苦努力,又要劳逸结合;要千方百计把学员培养成为又红又专的工程技术骨干。
我们系的领导同志,经常去各教授会、各专科办公点或教学点与大家座谈,以便及时了解情况,处理问题;分别组织教授会主任和专科主任交流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工作经验。我们还开展全系的教学检查,与有关工作人员一起深入课堂,到教员和学员中去,调查研究,总结经验,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指出症结,提出教学努力方向和改进办法,然后写出检查总结,召开全系教学工作会议,从而统一思想,统一做法,把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由于院党委、院首长的正确领导,各系的政治思想工作都比较深入。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批判的人是很少的。我们系只是在反右派运动中,有3个同志受到批判,经审查后,确定其属于一般思想认识问题。
1956年秋和1957年秋,哈尔滨市连续两年遭遇特大洪水的威胁,抗洪防汛是当时压倒一切的任务。全院同志都全力以赴地参加了这两场严峻的抗洪斗争。经过紧张而艰苦的战斗,我们克服了数十起险情和两次大的危险,使堤坝转危为安,获得了好评。我们系的教育副主任殷之书同志在抗洪救灾中,负责技术指导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荣立一等功,并获哈尔滨市一等防汛模范称号。
党中央、中央军委首长对军事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和关怀,朱德、邓小平、彭德怀、贺龙、陈毅、粟裕、黄克诚等同志都曾亲临视察,指示工作,我系领导同志亦受到接见和参加座谈。邓小平、彭德怀、粟裕同志,还视察了我系实验室和学员的毕业设计,认为很好。军委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政治委员黄志勇等同志,也先后来到我系视察,听取汇报,并在全系人员大会上讲了话。
我在哈军工工程兵工程系的工作的后期,兼管了一段时间的学院行政管理工作。1958年,我调任军委工程兵设计院院长后,该系主任由薛克忠同志担任。
1960年第八次全军院校工作会议确定,军事工程学院培养防尖端技术装备的研究设计干部; 各军兵种开办自己的工程学院,培养本军兵种装备的研究设计和维护修理干部。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工程兵工程系于1961年6月迁至西安,扩建为工程兵工程学院,隶属军委工程兵直接领导。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系就此结束。当时,我系有教授、副教授7名,讲师28名,助教44名。为适应新建学院需要,在高年级学员中遴选了一部分人,边进修边任助教。从哈军工工程兵工程系毕业的学员,共有4期本科生395名,硕士研究生2名,干部进修班学员25名,共计422人。选送到苏联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留学的有9人。那时,在学的尚有4期,均转入西安工程兵工程学院继续学习。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系,虽然只有8年历史,但通过教学实践,培养、锻炼了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造就了一批深受部队欢迎的工兵技术干部,并为工程兵工程学院的创建奠定了基础。这批干部先后奋战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又在总参工程兵部任部长、副部长、处长的;又在工兵指挥学院、工程兵工程学院、工程兵学院任院长的;还有不少担任学院副院长,研究所所长、副所长。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机关师职参谋,以及院校教授和科研所研究员的。绝大多数毕业生获得了高级工程师、正副教授、研究员的职称。当然也有小数毕业生已经谢世。这些毕业生参加工作后,长期勤勤恳恳,艰苦奋斗,对我军工程兵大量现代化装备器材的研制成功和部队装备更新,对大量国防工程和人防工程的研究设计和组织施工,对我军工程兵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深信,他们今后为我军工程兵部队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将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