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010-82851088
电话:010-82851068
邮箱:hjg.bj@163.com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2023年2月21日上午9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厅召开了徐滨士院士送别式。党与国家领导送了花圈,徐滨士院士的生前好友700多人参加了告别仪式。哈军工北京校友会名誉副会长钟山院士、臧克茂院士,校友会代表廖海明、白乃临、史佩京、李树、侯萍梅、殷红兵等10多人参加了送别式活动。
徐滨士同志生平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军事科研工作的优秀领导者、工作者,陆军装甲兵学院装备保障与再制造系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原研究员徐滨士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2月15日17时20 分在北京逝世,享年 91 岁。
徐滨士同志系山东招远人,1931年3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家庭教育和爱国人士的影响下,从小就怀有真挚的爱国之情和强烈的报国之志。1947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1954年6月毕业后留校任教,1956年6月参军入伍,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教员、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教研室主任、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员等职。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6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被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选为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会士,2010年当选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荣立二等功 1次,所在团队荣立集体一等功,被表彰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1990年6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18 年 12月退休。
徐滨士同志是我国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是国际再制造领域的著名专家,被誉为“中国再制造之父”,被评为全军英模代表。1956年调入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投身军事教学和科研实践,1958年成功研制国内第一台振动电弧堆焊设备,破解了坦克薄壁零件不能修复的难题。1976年开发、推广应用等离子喷涂技术,提高了坦克零件修复水平。1985 年研发电刷镀技术,并在武器装备中应用。1988 年在国内首创表面工程学科,推动成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研究所,尔后组建了全军装备维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1993年组建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1996年建立了全军表面工程重点实验室。1999 年在国内提出了“再制造”概念,2000 年建立了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徐滨士同志先后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中国工程院“光华科技工程奖”、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最高学术成就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11项。徐滨士同志曾任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副会长、全军装备维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产学研设备工程开发推广中心主任,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10余所高校兼职教授,波兰华沙理工大学荣誉教授。
徐滨士同志铁心向党,矢志报国强军。他始终把祖国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以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为己任,对党忠诚、听党指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国家和军队无私奉献。参军入党 60余年来,始终坚持把个人理想与党的奋斗目标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把爱党爱国的满腔热情与报国强军的实际行动紧紧相连。“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政治立场坚定、坚守党性原则,勇于同反革命集团作斗争,在大是大非面前经受住考验。面对改革开放市场冲击,多次婉拒地方单位高薪聘请,依然矢志不渝强军兴军。
徐滨士同志厚德笃学,倾心教书育人。他正心修身,授业解惑,诲人不倦,用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熏陶学生;他潜心钻研,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用自己独到的学识素养教育学生;他从严治学,一丝不苟,呕心沥血,用自己严谨的师德师风影响学生。60余年来,他一直战斗在教学一线,培养出 150 余名优秀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教带出 9个教学科研创新团队、20余名领军拔尖人才,为国家和军队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带领团队获“全军首届科技创新群体奖”,先后出版《纳米表面工程》等专著 17 部,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篇,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科技会议录索引等“三大检索”引文 100 余篇,为军队建设特别是装备制造维修发展奉献了毕生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
徐滨士同志执着攀登,一心向战为战。时刻关注战争方式演变和科技发展前沿,耄耋之年仍然以坚持不懈的决心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潜心钻研,研究的坦克车辆薄壁零件修复技术、舰船钢结构防腐技术、航空发动机叶片修复技术等多项技术在陆、海、空装备推广应用,并产生重大军事效益,为国防科技发展和武器装备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徐滨士同志敢为人先,勇攀科技高峰。提出发展了在国内领先的维修工程学科,确立了学院在全国全军的学术影响力;倡导创立了与国际同步的表面工程学科,引领了表面工程在我国的兴起、发展与应用;创建了全军装备维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和全军装备表面工程重点实验室,把学院建设成全军装备维修与表面工程理论研究、成果推广、信息交流和人才培养基地;组织创办了表面工程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中国表面工程》,先后被中文核心、工程索引和科学引文数据库检索收录;牵头制定了装备维修与再制造工程学科建设规划,打造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徐滨士同志为党、国家和军队建设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的一生是铁心向党的一生,是不懈奋斗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与世长辞,是我国科技战线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损失,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我们在强军征程上开拓创新、砥砺前行。
徐滨士同志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