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010-82851088
电话:010-82851068
邮箱:hjg.bj@163.com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永远的怀念
郭德逊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我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团高瞻远瞩,决定勒紧裤腰带也要“搞一点原子弹、氢弹”。 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说:“‘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一精神将继续照亮中华民族自强之路,我辈理应传承好、发扬好“两弹一星”精神,将之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晚年在病榻上养病时,对前去慰问他的温家宝总理说:“要说对‘两弹一星’的贡献,谈现在的人较多。其实,陈赓大将对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初创时期的贡献是巨大的,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应该永远记住陈赓同志这位创始人的功劳”。“中国搞两弹一星,哈军工是立了大功的。”
今年是陈赓大将诞辰120周年,是毛主席批准组建哈军工70周年,在这个特殊日子里,我们作为曾经的哈军工人,总有着深情地怀念。但愿此文能成为我国“两弹一星”发展历史的重要一页。
1952年6月正当抗美援朝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毛泽东主席突然将志愿军代总司令员陈赓召回国内述职。对此,许多人很不理解,“如此临阵换将乃兵家之大忌,莫非国家又有什么更大事件发生。难道还有比打一场朝鲜战争更重要的大事吗?”。当月23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在中南海丰泽园接见了陈赓,毛主席对陈赓说,“没有现代化的装备,要战胜帝国主义的军队是不可能的!”因此,毛主席交给陈赓一个特殊使命,即迅速组建一所综合诸兵种的高、精、尖武器教育和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校址在哈尔滨,故简称“哈军工”)毛泽东点将陈赓为院长兼政委。
陈赓听了主席的话,当即表态:“请主席放心,请总理、总司令,副总司令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 从此,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支持下,陈赓运筹帷幄,我国这所最高绝密的军事工程技术学府,被毛泽东主席称之为的“第二黄埔军校”——哈军工成立了。
陈赓受命之后,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哈军工很快汇集了一批刚从国外回来不久的军事科学家。与此同时,陈赓还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了要争取更多留美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等人回国的建议。
1955年10月30日钱学森一家在中国政府和周恩来总理的努力下,终于回到了阔别祖国20多年的祖国首都北京。次月,周恩来总理安排他先到我国工业比较发达的东北参观访问。钱学森到达东北的第一站就是哈尔滨。11月22日他向黑龙江省委提出要求见一见在一个军队大学工作的两个朋友:罗时钧和庄逢甘。哈军工的领导及时将这一信息报告给了陈赓。时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和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陈赓在北京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向国防部长彭德怀提出希望钱学森能够到哈军工参观访问。陈赓的这一要求又立即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批准。
随即,陈赓乘专机连夜于11月25日上午8时在哈军工接见了钱学森。陈赓紧紧地握着钱学森的手乐呵呵地说:“哎呀,今天我起了一个大早,总算赶回来和钱先生见了面。我们军事工程学院打开大门来欢迎钱学森先生!对于钱先生来说,我们没有什么密要保的,那些严格的保密规定,无非是在美国人面前装蒜,不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发展水平。”
陈赓大将不远千里,冒着严寒,专程赶回来迎接钱学森,使钱学森深受感动,他连声向陈赓道谢。
晚上,陈赓设宴欢迎钱学森,宴会上钱学森表示尤其感兴趣的是见到了炮兵系的副主任任新民教授。任教授白天曾经让钱学森参观了火箭教授会的几个实验室,特别是室外的固体火箭点火试车的实验,引起了钱学森的极大兴趣。他说,“任教授是你们的火箭专家,我今天有幸见到了他。一见如故,希望我们不久再见面,深入探讨一些问题。”
这时,陈赓也趁机试探性问钱学森:“钱先生,你看我们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来?”
钱学森立即坚定地说:“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节不成!”
听到这句话,陈赓大喜,立即站起来再次握着钱学森的手说:“钱先生,您说的真好!我就要您这句话。”
陈赓与钱学森共同举杯之时就已经下定了在哈军工设置导弹专业进而建系的决心。
在钱学森的帮助下,经中央军委批准,1957年9月10日在哈军工的空军系设立七科为导弹和原子工程专业,从此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学习研究导弹和原子弹技术的专业在哈军工诞生了,作为正式成立导弹系和原子系的过渡。
1959年1月23日,钱学森第二次访问哈军工,他以《火箭技术的发展》为题给哈军工的领导和教员做了一场学术报告。1959年2月15日,中央军委又批准军事工程学院以空军工程系第七科为基础,加上炮兵工程系的火箭专业,成立导弹工程系和原子工程系。
1962年1月17日钱老又专门写信就该系几个专业教学计划问题与学院进行了探讨,并鼓励大家“千万不能因遇到一些困难而退下去。要冲上去!”
钱学森曾先后五次到导弹系(包括哈军工改建后的国防科技大学)给予极其重要的指导和关心。回忆起来,钱老高尚的爱国情怀,开阔的世界眼光,永恒的大师风范,一直激励着一代代哈军工人,仍觉言犹在耳,情景历历在目。
1963年,接到国防科委的紧急命令,哈军工原子工程系核爆炸杀伤因素测试分析专业首届45名学员提前于4月上旬毕业,奔赴原子弹研制单位和核试验基地。当年夏天,哈军工原子工程系又有100多提前毕业的学员赴北京准备参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大会战。聂荣臻元帅、张爱萍将军接见了他们。同年秋天,哈军工的204教研室科研人员,参加在北京官厅水库旁进行代号614对核测试大型化爆模拟科研试验,获得成功。
1964年10月16日,祖国大西北试验基地的百米铁塔上托举起了一颗原子弹,原子弹爆炸主控室只限三个技术人员,要按下引爆原子弹的最后一个按钮这个责任十重大的主控台操作手,就是张爱萍将军亲自点名的哈军工毕业的韩云梯。
下午三时整,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上空炸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响,举世震惊,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的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1964年底,聂荣臻元帅在原子弹总结会上说:感谢陈赓大将为我国核试验培养了大批科技人员。
1966年,我国进行氢弹原理试验的现场准备,刚刚从哈军工毕业一年多的马国惠负责爆室的安装调试工作。在100多米高的铁塔上安装靶室,为了避免白天的强光影响,只能晚上安装,白天睡不好,晚上不能睡,马国惠和一名同事一起黑白颠倒地在塔上连续奋战了20多个日夜,当一切准备就绪时已经到了下半夜,再有几个小时就该插雷管,第二天就要正式爆炸了。又困又累的他们,也顾不得有什么危险和放射性了,于是马国惠把放置氢弹的圆台突出的一角当枕头,头顶氢弹,在恒温的铁塔爆室中很快进入了梦乡……马国惠在那个充满神秘的戈壁大漠核试验基地工作了33个年头,从一名技术员晋升为司令员。
始建于1958年的第20训练基地,是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位于酒泉市东北210公里处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又叫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基地、东风基地、东风航天城等,又是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发射场。
众多哈军工学子是东风基地的第一代拓荒者,一期毕业生杨桓、彭凤绍、莫仓圻、胡文全等20余人,二期毕业生沈椿年、刘德普、李如璋等100多人,是东风基地最早的一批技术骨干。以后的各届毕业生源源不断地走进大漠深处,成为“东风人”。他们为基地建设、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裁入历史史册,成为我国航天领域的技术专家和领导者。
钱学森其所以说“中国搞两弹一星,哈军工是立了大功的”,用哈军工第二任院长刘居英的话说:“第一颗原子弹押送、挂起、发射,是我们的学生;第一颗人造卫星,指挥、制造、发射,是我们的学生;洲际导弹,也是我们的学生。当时哈军工学生整个班级地被派往渺无人烟的马兰导弹发射基地。有的人搞了三、四十年哪!”他们“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我们今天在欢呼祖国伟大的航天成就时,特别要追念的还有几位校友,他们已经长眠在距离基地机关4公里,有一个称作“9号半”占地3万平方米的园区,这里就是由聂荣臻元帅题写的《东风革命烈十陵园》——东风人的圣地。这里安葬了已故团职以上干部和航天精英,其中还有聂帅和十几位将军,以及科学家。
哈军工炮兵工程系一期毕业生胡文全,是基地去世的第一位高级工程师。他1958年就来到基地,长期从事火焰衰减试验,为新型导弹的安全系统提供重要数据。他扎根戈壁滩28年,获4项科技成果奖、15次嘉奖、4次三等功和1次二等功。1986年3月21日因癌症病逝,享年54岁。
与胡文全并肩战斗的同期同学,同是炮兵工程系一期毕业的莫仓圻,也曾任基地总工程师,献身基地40年,也长眠于大漠之中。
空军工程系二期毕业生刘德普,1959年来到基地,曾任技术部总工程师,全国人大代表,少将军衔。参加发射大型运载火箭30枚,直接指挥大型运载火箭和卫星发射10次,其中包括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等。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在一线指挥试验时,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病逝。
导弹工程系六期毕业生张其彬,1964年来到基地。1966年10月27日,我国首次导弹核弹综合试验,基地挑选七位勇士,坚守地下主控室工作岗位的就有两位哈军工校友。任技术助理的张其彬是负责技术测控与检测的,哈军工导弹工程系八期毕业生刘启泉是负责燃料加注的,发射成功后,他们七人被国防科委授予“核武器导弹发射七勇士”称号。张其彬曾先后49次参加和组织指挥航天发射,包括东风二号‘甲’、东风三号首次发射试验,东风二号甲定型试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我国第一颗定点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和东方红三号挖潜增程试验,参加跨国“金轮工程”的建设等.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嘉奖11次。2014年11月15日在天津病逝之前,他告知家人和前去看望他的部队领导,“我要走了,我走之后请把我送到基地去,让我和高震亚、王世成、颜振清战友(已经过世葬在东风革命烈十陵园)长眠在一起吧。”
天不假年,壮志未酬身先去的哈军工人,他们积劳成疾,为两弹一星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实现了东风人“干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为航天事业献青春,献完青春献终生”的初衷。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的哈军工学子,长眠于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的胡文全、莫仓圻、刘德普、张其彬是他们的杰出代表,我们今天欢呼祖国伟大的航天成就时,特别要追念这几位校友。
天不假年,壮志未酬身先去;忠诚使命,精神永存励后人。
作者:郭德逊原为哈军工学员,高级工程师,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