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010-82851088
电话:010-82851068
邮箱:hjg.bj@163.com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喜迎党的二十大
胜利召开
纪念陈赓大将创建
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70周年
高小林
中共中央政治局建议党的的二十大于2022年10月16日在北京召开。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二十大选择了10月16日召开,这个神圣日子,具有特别重大的历史意义:58年前的这一天,是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伟大的辉煌的日子,并载入了中国乃至人类史册。
在党中央、毛主席领导下中国人民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於公元1964年10月16日 15时,在中国罗布泊爆炸成功。蘑菇云升起,震惊了世界。从此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原子时代,中国人民用原子弹的惊天巨响重新塑造了自己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新形象, 还给中国预示着一种美好的前景、信心和力量;昂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共和国铸剑先驱,就是国防部副部长陈赓大将,和他于1953年亲手创建、领导的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师生;为共和国铸就了镇国之利剑!
陈赓大将
1952年朝鲜战争烽火连天,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陈赓大将带领百万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抗击美联军。临危受命,陈赓大将受党中央毛主席亲自委派,赶赴冰城哈尔滨,筹建创建中国第一所军事工程技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就是为了打赢这场战争,以护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毛泽东主席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人!是世界上唯一打败美帝国主义的国家领袖!毛泽东在其一生伟大的军事实践中,一贯强调人是决定因素,但也从未忽视先进武器的重要作用。他既有“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这样气壮山河的豪迈,也有“搞一点原子弹”这样的远见卓识,这种革命浪漫精神和理性务实态度的辩证统一,是毛泽东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和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鲜明体现,也是他不懈奋斗努力建设强大国防的历史写照。
1955年1月15日,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毛主席对中国发展核工业做出部署(上图)。
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在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立不久, 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了打破世界军事强国的核讹诈、核垄断, 维护国家、民族的独立、自主、安全、尊严,1955年1月15日,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毛主席对中国研制发展原子能、核工业做出部署。
1955年1月15日,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毅然作出创建我国原子能事业和研制核武器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陈赓大将将此视为己任,远见卓识,1955年上半年,按陈赓院长的要求,任新民主任同火箭武器教授会副主任金家骏、科学秘书周曼殊三人,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就我国发展导弹与火箭武器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现的途径等,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证,并对如何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在陈赓院长的启发支持下由任新民起草、周曼殊执笔,任新民、金家骏、周曼殊三人撰写完成了【对我国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议】的上报稿,提请有关系院领导、专家教授提出补充修改的建议、意见。
任新民 金家骏 周曼殊
该报告几经修改、补充和完善,于1955年11月由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转报中央军委。
1956年1月20日,彭德怀元帅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通过了任新民、金家骏、周曼殊三人的建议,拉开了中国发展导弹的序幕!
周曼殊教授后任导弹工程系导弹专业教研室付主任,被授予技术少校军衔。
现在看来,任新民、金家骏、周曼殊三人在当时提出研制和发展火箭与导弹武器的建议(是第一封给中央军委“要求发展火箭导弹”的信),无疑具有极强的前瞻性,为国家决定发展火箭与导弹事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推进)作用,这一建议在我国“两弹一星”与航天事业创建与发展中的开拓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钱学森晚年的回忆中深情地说: “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这事儿的是陈赓大将.....”,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是我国航天事业点燃圣火的地方。
1955年下半年为培养“两弹”人才,陈赓大将多次向聂荣臻元帅建议提议,得到聂荣臻元帅的支持。聂荣臻与陈赓多次商谈,确定先在军事工程学院设立原子弹导弹专业,先干起来,再报经军委批准,以后扩大成系,为“两弹”研制培养人才。
陈赓在谋划建立研制导弹的第五研究院和导弹原子弹试验基地的同时,还为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原子弹专业所需的建设经费、苏联专家、导弹实物、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专门建筑(导弹测试间及陈列室)等奔走筹措,卓有成效。那几年,陈赓院长像当初筹建军工学院那样,为导弹(原子)工程专业的建立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奠定了后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陈赓大将殚精竭虑,日夜操劳,於1956年5月亲手在军事工程学院创建导弹(原子)工程专业。任命唐铎少将任主任、高天炎任政委、马明德任副主任,后又任命周祖同为副主任。并于1956年5月在校生中招生两个班60名学员(全是男生)先在二系火箭武器专业学习,1957年底中央军委批准成立导弹专科(一系七科),命名为“可操纵火箭武器科”,任命唐铎少将任主任、高天炎任政委、周祖同为副主任;
唐 铎 高天炎 周祖同
策马扬鞭,根据陈赓大将的指示,一系七科又在54—57级中招400名学员,组成导弹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四个年级,1958年面向全国招生,导弹设立三个专业,还设一个原子(核武器)专业:韩云梯、陈俊祥、王锡仁、梁荫绶、聂商、李火继、张向阳、梁立银、刘万银等就是原子(核武器)专业一期学员,韩云梯是班长、梁荫绶是班长。全部教学试验都由导弹专科授课。
1960年,导弹系戴其萼副主任参加导弹系学员干部会议时与原子科(五科)的学员合影:
第一排导弹系原子专科(五科)杨主任(左)、崔政委(右)、导弹系戴其萼副主任(中)
以上是导弹系原子专科(七系五科)崔琛政委(后任解放军国防科大组织部部长)亲笔写出照片上学员的姓名(弥足珍贵)。
军事工程学院核武器专业58251班合影
4排:谷盛斌,宋绪嘉,鹿啟祥,彭常贤,梁立银,楊增才。
3排:徐鹤年,张连生,李原春,张占江,史先林,张國平。
2排:曹淑华,刘玉兰,肖娥,陆有刚,李瑞峰,舒迊章。
1排:髙祥林,倪庭玉,李兆春,髙泉生,指导员,张政文。
其实,瞄准国际军事高科技发展的主流趋势,紧紧跟踪其前沿水平,与时俱进,决不落伍,这是陈赓一贯的思想。对于处在军事高科技之冠的导弹原子弹技术,陈赓总是紧盯不放,铭刻于心。早在1955年冬天,陈赓与钱学森共同举杯之时,就已经下了设置导弹(原子)专业进而建系的决心。1957年初,国防部又成立了以聂荣臻为主任的航空工业委员会,负责领导导弹和飞机的研制工作。5月21日,张爱萍向聂荣臻呈送了《关于军队内部建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该报告指出,军事科学技术研究干部全军极缺,建议“在军事工程学院即将毕业(1957届)学员中抽调大部做研究工作”。当时的军事工程学院,已是向部队输送科技人员的举足轻重的单位了。
1958年8月根据陈赓大将的指示,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党委“关于成立导弹系及干部配备意见”的报告致电中央军委,并请求调配导弹系、原子系主任。1958年10月中央军委批准成立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并设立了特种武器科(原子专科)七系五科,成立特种武器(战斗部)教研室(707教研室)。
总政治部从全军选调了广州军区组织部部长祝玉璋(后任国防科大校务部部长)拟担任军事工程学院原子系主任。
国防部五院成立了,接着就是配备干部,党政干部的配备由陈赓亲自抓,包括试验靶场的领导干部都是陈赓亲自抓。他认为,建立一个单位,第一任领导干部要选最好的,最优秀的。一个连队,要把连长、指导员选最好的,一个团也是一样,要把作风带好,领导干部疲疲踏踏的,部队作风肯定带不好。研究院要选能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并愿意为科技事业无私奉献的干部去。最后,陈赓把军事工程学院的副政委刘有光(开国将军)调去当五院政委。
军事工程学院不仅抽调专家、干部、教员学员(6名教授,第一期学员就有100名)源源不断支援五院建设,还在物质设备上大力支援五院,固体火箭的2吨药捻子等稀缺专用物质全部给了五院;1956年6月,“军事工程学院”获悉民主德国已开始仿制苏联刚发明不久尚处在保密状态中的跨音速风洞,为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以陈赓名义报请国防部和总参批准,到民主德国订购了一套跨音速风洞,价值113万元人民币,这在当时已经是天价了。1957年初,为了支援五院,“军事工程学院”把这套进口风洞设备先让给支援给五院使用- - -。
1959年1月下旬,第五研究院院长钱学森第二次访问军工学院。钱学森此次来访,除考察各系的教学科研情况外,重点是对军工学院成立的导弹工程系与第五研究院合作问题与学员领导交换意见。在参观过程中,钱学森对学院的发展规模和建设速度赞不绝口。他对学院领导说:“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这么短的时间内创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大学,在世界上也是奇迹。目前五院是一翼,你们军工学院的一系七科也是一翼,有这两翼,中国的导弹一定会很快飞起来的。”
酒泉(导弹)靶场,陈赓大将亲自点将调孙继先去当司令员。陈赓大将亲自把军事工程学院工程兵系主任唐凯主任(开国将军),推荐给担负这一重大任务的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3月5日下午,唐凯启程急赴北京,与陈士榘等人一起到了万里之外的戈壁滩,冒着滚滚黄沙,勘察新疆罗布泊地区。从此,出任工程兵特种工程设计院院长兼政委的唐凯,是“军事工程学院”参加“两弹”上天试验任务的第一位将军。为了给核试验基地选个好司令员,陈赓又向中央推荐了自己的老部下张蕴钰(三兵团参谋长)。张蕴钰从海滨城市大连走向大漠,成为中国“两弹”上天任务的另一位将领—核试验马兰基地司令员。张蕴钰至今对改变自己后半生命运的那次任命还记忆犹新:1958年8月初,在北京开会的曾绍山副司令员电话告诉他,说工作有变动,立即到北京去。于是第二天乘火车到了北京,当晚就同曾绍山去见陈赓副总参谋长,还没坐稳,陈副总长就对他说,张蕴钰,叫你去搞原子弹靶场,好好搞,建设好了交给别人,可以吗?他当即回答说,行,服从命令。就这么几句话,张蕴钰的后半生就发生了奇妙的转变。在陈赓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召开的办公会议上,唐凯汇报了勘察新疆罗布泊的实况并提出建议;张蕴钰汇报了场地情况,陈赓副总参谋长说:那里不好,另找一个地方吧。与此同时,苏联中型机械工业部部长也给中国写信表示,敦煌不适合建场,建议将靶场中心区移至罗布泊地区。1958年12月,总参谋部批准了向罗布泊地区转场的报告。1959年6月13日,总参谋部正式通知原子弹靶场改称核试验基地。
正是陈赓大将的这种超前的构想、高起点定位的重要战略思路、确立的前瞻性、战略性的发展目标和努力创建,推动着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突飞猛进。
1964年10月16日15时,596(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爆炸成功,这里有个细节就是日期怎么定的?就是周恩来 10月15日12时给刘杰的第三封由刘杰亲启的信中定的,信中说:“请以保密电话复张、刘,同零时正点减四十五丈。”(注:正点是20日,减四为十六日,十五丈即十五时。张,即张爱萍,刘,即刘西尧。) 596爆炸成功后,世界为之震惊,全国上下一片欢腾。
1964年夏军事工程学院政治部邓易非副主任正在北京组织开始招生工作,接到通知,立刻去总政治部报到,被任命担任21(核武器)基地副政委(代政委),即刻上任主持基地的党务工作。邓易非政委连夜乘火车赶赴新疆马兰,参加、领导国家绝密596任务。
建院初期,邓易非政委(海军系第一任政委)参加筹建了海军工程系,按陈赓院长的指示,积极在全国寻找海军尖端专业人才,陈赓院长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下从全国搜罗人才。把曾经留学德国的知名动力专家张教授从交通部调到了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在陈赓院长的支持下,邓易非政委和张教授在海军工程系筹建了中国第一个“核动力”专业。柳教授在海军工程系研制中国第一台军用计算机,邓易非政委全力支持,经常到实验室协助研制工作。在核试验基地使用的计算机也是海军工程系研制的。核试验基地原政委因病不能工作,总政治部选调邓易非政委立刻去核试验基地主持基地的党委和政治工作,为绝密596任务保驾护航。
唐 凯 邓易非 赵敬璞
赵敬璞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政治委员、二机部九院党委书记、二机部副部长等职。可以无愧地说,赵敬璞是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正当赵敬璞在军事工程学院努力工作的时候,陈赓又给这位老部下赋予了新的使命。新建的核工业部和我党的核武器大业需要得力干部主持。1960年6月陈赓亲自调任他到新组建不久的第二机械工业部九局(核武器局)出任第一任专职党委书记,协助李觉院长和邓稼先同志在青海实地领导原子弹研制工作。李觉来九院之前,是西藏军区副司令的位置上抽出来的干部。他也是陈赓(老部下、作战处处长)亲自点名调来的。
“赵敬璞同志依依不舍地脱下了穿了几十年的军装,来到名字很美丽的青海湖畔的青海自治区海晏县的金银滩。这里由于海拔3000余米,气候恶劣。高原缺氧,饭煮不熟,人也喘不上气。更严重的是,此时正值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物质供应极端困难连饭都吃不饱。如何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稳定住队伍,是摆在党委书记面前的艰难的任务。赵敬璞同志没有被困难吓倒,他紧紧地团结在李觉同志的周围,继承了陈赓同志在军工学院提倡的“两老办院”的精神。号召老干部和老科学家团结起来共同奋斗,提出更响亮的口号:拼命也要造出‘争气弹’。当时,在试验场地,在试验工号,到处都活跃着赵敬璞书记的身影。他同科学家们、同试验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号前经常看见他一手捂着胸口,一只手挥舞着作政治动员。过度的劳累和严酷的环境严重的损害了他的健康。有一天,警卫员看见首长们太累了,就偷偷拿自己的钱去牧民那里买来一只鸡,煮了鸡汤,吃饭时端到了饭桌。李觉院长和赵敬璞书记刚喝了几口,就觉得不对。问清情况后,逼着警卫员把鸡汤端给了试验人员的饭桌上。几百人同喝一碗汤、同吃一只鸡。简直就是上甘岭上战士们同吃一个苹果的再现。这样的政治工作当然是有力的!”
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干部合影
第一排左起:安守田、赵敬璞、徐介藩、张国良
赵敬璞和邓稼先在核试验中心现场
邓稼先(左)与赵敬璞(右)
陈赓大将“尖端集中,常规分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远见卓识、深知灼见、别具慧眼、崇论吰议
陈赓大将高瞻远瞩、足智多谋、紧跟时代步伐,始终保持创新意识,着眼世界军事尖端技术的发展,审时度势在我军技术装备科研工作和“两弹一星”的研制迅速发展的情况下,1959年11月, 陈赓大将给中央军委的《关于调整军事工程学院任务的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重要创新思想,这是我国实施“两弹一星”宏伟事业初期不断推进新兴学科建设, 发展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尖端技术的研发、教育和推进“两弹一星”研制的重要举措。这是我国实施“两弹一星”宏伟事业初期的一件大事,陈赓大将高瞻远瞩,不失时机地把军事工程学院建成“两弹一星”的人才库。
陈赓大将在周总理的支持下,总政治部提供了100多名留学生名单,军事工程学院从中挑选了一批学核物理和物理专业的人才。从清华(50)北大(50)等全国著名大学调500名优秀学生到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弹、导弹等尖端专业插班学习等举措,加快培育,更多培养国防高精尖技术人才。
成系成班成专业成建制大学生分配到核试验基地、导弹基地工作的只有军事工程学院,在有的基地科技人员中军事工程学院师生占一半;核试验基地科技人员中军事工程学院师生达百分之三十。原子工程系第一批45人,第二批100多人都到了核武器研究院(221基地)、核试验基地工作。
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为国防尖端建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军事工程学院“标志着中国人民建军史上向正规化,现代化的伟大转变。”
1963年11月聂荣臻元帅接见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工程系六期毕业学员合影,都是已在核武器研究院(221基地)工作的科技人员。
钱学森认识中国军队中许多高层领导人,其中特别记住了陈赓——这个与众不同的大将军。他常说:“陈赓大将很直爽的,他想干什么,让人一下就明白。君子坦荡荡,他的心是火热的,他的品质透亮,像水晶一样。”
公元1964年10月16日 15时,在中国罗布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在核试验基地主控站:左1、21基地代政委邓易非(哈军工政治部副主任),左2、基地研究所陈开甲副所长在主控站指挥、观察韩云梯执行操作起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韩云梯、高深、惠钟锡等同志在第一次核试验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出色完成了试验任务,为我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共和国铸就了镇国之利剑!
第一次核试验现场照片上张爱萍外六人都是哈军工师生
1964年10月,在102米高的铁塔顶部工作间工作的九院8位参试人员(陈常且、叶钩道、潘馨、张振忠、李火继、贾浩、李仲春、朱建士)在塔顶工作间的留影(照片中左侧的狐形物体是原于弾装置)。吴世法摄
军事工程学院学员李火继等8名英雄在核试验前顶风冒险爬上102米高的铁塔安装第一颗原子弹装置,李火继等还为其安装了雷管,最后一批撤出铁塔。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曹淑华(军事工程学院核武器专业第一期(军工学院六期)学员)拍摄的第一次核爆蘑菇烟云照片。
曹淑华是清华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学生,為了国家的需要,读完二年级后,听从党的安排,毅然决然来到冰天雪地的哈尔滨,插班进了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工程系学习钻研国防尖端的核武器专业。
曹淑华从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工程系一毕业就赶赴荒沙大漠、地处“死亡之海”罗布泊的核武器试验基地;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女军人曹淑华努力工作顽强拼搏,担任了中国核武器试验基地(21训练基地)108站的站长(全场区唯一女站长)。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曹淑华用(自己和同事)研制的自动光电控制器,自动控制航空相机(AGA航空相机)拍照原子弹爆炸蘑菇煙云(见照片)
王锡仁 傅信礼 赵伊君
在中国第一次核试验时:
军事工程学院学员林俊德、梁立银、彭常贤等荣获集体二等功;林俊德荣立二等功、梁立银荣立三等功,彭常贤荣立三等功
林俊德、彭常贤、梁立银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军事工程学院学员张向阳等荣获集体二等功、张向阳荣立三等功。
原军事工程学院学员王锡仁少将(课题组)荣获集体一等功,
军事工程学院教员傅信礼(课题组)荣获集体二等功。
傅信礼荣立三等功、姚维山荣立(后国防科大教授)三等功;
军事工程学院教员花珊荣立三等功、赵依君荣立(后国防科大院士)三等功。
军事工程学院学员邵乃林1964年到核武器研究院(九院)工作,顽强拼搏,为我国新型核武器技术发展上做出突出贡献荣立一等功。
参加第一次核爆军事工程学院学员有100多名受到嘉奖。1964年6月在北京军事工程学院导弹系党委监委书记高天炎荣幸地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照相合影。1964年10月高天炎代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系)参加第一次原子弹爆炸的核试验,亲临激动人心现场,眼见振奋中华民族的一刻高光。
九院(221厂)军事工程学院学员聂商、王应荣、刘万银、艾荣仁、方世勤、陈云山等都参加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研究、设计、研制工作。
傅信礼儿子回忆:“(傅教授临终前)今年春节我爸爸告诉我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他是离爆炸点最近的一个人,别人都集体撤了,他留下了。”
国防科委秘书长安东(开国少将)同志讲,陈赓大将逝世太早了。他逝世的前一天在上海还解决了核反应堆加工的一些关键问题。安东同志曾多次讲过,陈赓大将为发展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直到他逝世。
(秋去冬来),聂荣臻元帅(右2)在邓易非代政委(右3)、张蕴钰司令员(右1)等的陪同下看望核试验基地研究所的科学家和科技人员(多是军事工程学院师生)。
以下视频、照片源自第一次核爆时解放军八一厂现场拍摄
1964年10月16日15时起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地区马兰核试验基地(720)主控站:左1、邓易非政委,左2、起爆手韩云梯。
起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主控台按下这历史关键按钮的是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毕业的六期学员韩云梯。
第一次核试验现场(军事工程学院学员)张向阳工程师等为第一次核爆在专心工作。
八一厂现场拍摄的影像记录了中国核试验的历史进程!叙述着核爆炸试验将士艰苦卓绝的奋斗里程和无私的奉献!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辉煌成就!
几十年来军事工程学院师生在在党的领导下,继承陈赓大将的遗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怕牺牲、勇于探索、敢于拼搏,“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为国铸剑:设计、研究、制造“二弹一星一艇”;默默奋斗、无私奉献!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以上视频、照片源自第一次核爆时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现场拍摄的珍贵史料。真实地记载了第一次核试验现场军事工程学院师生做出的巨大贡献!真实地记载了在毛主席亲自领导指挥下陈赓大将创建率领的军事工程学院师生勇挑重担、勇于创新、敢于拼搏和军工单位(院、所、工厂、部队)的专家、工程师努力奋斗设计研制出“二弹一星一艇”,构建了坚实的国防之基。中华民族受益至今。
钱学森曾经感慨地说:“今天,在我们歌颂‘两弹一星’成就,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时,往往对后来者的功绩说得较多。而我认为,陈赓大将对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在初创时期的贡献是巨大的,其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初创时期的工作是十分艰巨的,我们应该永远记住陈赓同志这位初创人的功劳。”
如今军事工程学院师生和他们的学生们在党中央习主席的领导下,在航天空天的征程中阔步向前再创辉煌!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军事工程学院师生为“两弹一星一艇”做出的巨大贡献,奋斗历程,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工作图片将在高小林的新作《陈赓大将与中国两弹一星》(百万字)书中面世时奉献给读者。
注:本文及照片:版权所有
202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