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010-82851088
电话:010-82851068
邮箱:hjg.bj@163.com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文化是哈军工发展的底蕴
学习文小平学长《哈军工历史与文化考察》有感
电子工程系12期 李晓斌
如果说哈军工是一个奇迹 ,是一座丰碑。那么,奇迹是如何发生的?丰碑是如何发展形成的呢?从文小平学长《哈军工历史与文化考察》一书中可以找到答案。
这些年,出版了不少关于哈军工题材的历史文艺作品,有回忆录、文集、传记、小说、访谈、诗歌和文献记录片等。文小平学长的《哈军工历史与文化考察》一书,是第一部从文化角度考察和研究哈军工的论著。全书主题明确,论理严谨;文章史料翔实,结构明晰;语言生动朴实,文情并茂,真乃笔下生辉,气贯长虹。
文小平学长在书中论述:“军事工程学院的成就归根结底是它的文化。”从广义来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实物、教育、文艺、宗教、科学、道德、法律、风俗等。从狭义来说,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军事工程学院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文化过程;军事工程学院在创建和发展中积累起来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一切业绩与财富,涵盖了军事工程学院的所有活动、影响、熏陶和塑造着每个军事工程学院人的思想言行。文化无处不在,军事工程学院从它的起点到终点,都是文化。”
文小平学长在书中认为:以我军优良传统为主导的多元文化交汇,是哈军工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哈军工文化构成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物质文化:物质是文化构架中的基础。这是哈军工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包括:学院建筑、教学实验设备、训练场地和办公设施等物资资源。例如:历经近七十年风雨,至今仍巍峨壮观的五座教学大楼,这是当年陈赓院长顶着压力,高标准修建的标志性物质文化;还有学院重大科研成果和重大发明、文庙图书馆、兵器陈列室、大操场、体育馆、俱乐部等,都是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
第二个层面是制度文化:制度是文化构架中的钢筋。刚性的有形的制度是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它包括学院的组织机构、法规、条例和具体规章制度。它是学院培养目标的规范化标本,在学院建设中起着重要的规范化和约束性作用。其中,毛主席给军事工程学院颁发的《训词》是学院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训词》中指出:“保持和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特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这在任何学院是和生命一样,必须充分领会和一刻也不能忘记的。”《训词》是学院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
第三个层面是精神文化:精神是文化构架中的上层建筑 ,建立在物质和制度文化基础之上,是指学院具有的办学理念、思想信念、学风校风、科技知识、人文素养,文化活动等精神财富。毛主席讲“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强军报国忠诚奉献的哈军工精神,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巨大的价值。陈赓院长在建国之初,临危受命创建哈军工,为哈军工注入了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精、气、神,这是哈军工精神的灵魂。陈赓院长创造性的提出了“两老办院”的办学理念,这是哈军工成功的关键。哈军工有“长征两万五”的老干部:陈赓院长的助手刘居英(第二任院长)、谢有法、徐立行、刘有光、张衍、李懋之、李开湘、唐铎、唐凯、徐介藩、黄景文等开国将领;又有“十年寒窗苦”的老教师,他们是从全国著名大学择优选调来的,如张述祖、曹鹤荪、周明○、卢庆骏、高步昆、梁守槃,任新民、马明德、庄逢甘、罗时钧、杨仲枢、孙本旺、刘恩兰(女)、慈云桂等。两老们的言传身教是哈军工精神的源泉。
哈军工在上世纪60年代被誉为“中国第二个黄埔军校”,是多少立志“献身国防”热血青年向往的地方。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59年再次到哈军工时,曾经感叹过:哈军工“在世界上也是个奇迹”。
2013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国防科大视察时对哈军工的历史地位作出了高度评价:国防科大是从著名的哈军工发展而来的,“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承载着老一辈革命家的殷切期望。哈军工在艰难困苦中奋起,在艰辛探索中前进,为我国培养高级军事技术人才,发展先进武器装备,发挥了开创性作用。以哈军工为基础,分建出军地多所院校,但形散神不散。哈军工是我国国防科技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哈军工传统值得发扬光大。”
哈军工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哈军工传统和文化,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可以说,文化是哈军工发展成为一座丰碑的底蕴。
因此,哈军工北京校友会决定举办文小平学长《哈军工历史与文化考察》一书研讨会,对于挖掘哈军工文化、弘扬哈军工精神,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