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010-82851088
电话:010-82851068
邮箱:hjg.bj@163.com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吴新明
哈军工是怎样兴建的?这个问题本来没有争议,其详细创建过程,过去全以哈军工李懋之副院长的回忆录为准,因为事关中央军事最高机密,谁也不敢瞎编!但是,李副院长并不是决策当事人,他带来的信息均是从总部机关打交道中,得到的只言片语甚至是一鳞半爪,唯一可参考的书面资料是聂荣臻代总参谋长和粟裕副总参谋长给军委的书面报告,这是一份公开的文件。转录如下:
1952年3月18日,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和副总参谋长粟裕向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朱德、林彪副主席呈送《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全文如下。
朱
周副主席
林
主席:
两年以来我军各特种部队发展甚快,成绩亦大,其装备正日益增加和复杂。唯在技术上尚远落后于部队的发展和不能满足部队的要求,以至屡次造成不应有的损毁,以空军来说,不仅在夜间及恶劣气候不能起飞应敌,且因操纵不良致空中停车或编队互撞等原因而发生事故者甚多(二月份即发生事故二十三次,损毁飞机十三架,牺牲负伤者十人),重则机毁人亡,轻则飞机报废不能修复,舰艇、战车及各种炮火和工兵机械等机件发生故障后,不能及时修复而影响战斗,甚至根本不能修理,(工作纪律较差亦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某些较复杂的修理技术有苏联专家热情帮助,但长此以往则势必影响特种兵部队的建设和质量的提高。且各特种兵武器的供应,不宜长期依赖苏联的帮助,必须从建设国防工业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上着手,求得逐渐能够自己修理与装配以至于将来培养起军事工业设计工程人才。为此,曾经两次和副总顾问柯托夫同志研究,咸认为有及着手建立军事工程学院(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较各特种兵自办技术学校更经济)籍以培养军事工程技术干部之必要。前曾面报周副主席,并蒙原则上同意。兹将研究初步结果所拟方案报告如下:
一. 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设院长、政治委员各一人,为全院首长(以相当于一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充任),另设副院长三人,以分别主持掌管关于学术研究、部队掌管及物资技术保证等工作。
二. 院部下设训练部、政治部及若干处,另辖炮兵工程系、装甲工程系、普通工程(工兵)及通讯工程系、空军工程系、海军工程系等五个系,系辖若干科每科设二 三班,每班设十五至二十人不等。
三. 开始一期可定三年毕业,以应急需,至第三期时,为求得深造,则可延长为五年毕业。第一期计划设七十四个班,一千一百名学员,以后则逐年增加,学员与工作人员之比例为一比二点五,此学院开办需请苏联顾问同志约五十人(包括翻译、打字员在内)。
四. 为求得工业技术的帮助和学习的便利,院址拟设在哈尔滨,柯托夫同志已和东北军区首席顾问研究过,认为设在该处较好。且房舍大部分亦可将就原有调剂。
详细组织系统及说明书待译出后再呈。以上请于审查,如蒙批准,则可着手筹办。
耑此报告,是否有当,请于示遵。
此致
敬礼
聂荣臻
粟 裕
3月18日
时过七十一年,目前,许多军事机密早已经解封。最近研究资料披露,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兴建,原来是粟裕大将在出任第二副总参谋长期间,为军委策划新中国国防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有机部分。
今天,剖析这个过程,可以看到中央军委兴办哈军工的初心,报告说:“必须从建设国防工业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上着手,求得逐渐能够自己修理与装配以至于将来培养起军事工业设计工程人才。”这对于当前纪念哈军工建院七十周年;对于理解十年前习主席视察国防科大时关于“哈军工形散魂不散”的科学论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天习主席强化了哈军工建设的初心,把国防科技创新放到了首位,极大地振兴了我国的国防力量;对于哈军工后续分建的六校如何办学,都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1951年9月,粟裕将军从苏联治病后回国。原来粟裕由于长期鞍马劳顿、超负荷运转,加上身上多处战伤复发,在淮海战役后期就头疼得不能工作,一度只好把指挥权交给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后来又得了帕金森氏症,头疼得厉害。不得已组织上派送他赴苏联治病。经过苏联医学专家一段细心调治,病情稍有起色,终于被批准回国了。刚到北京,他不顾路途辛苦、马不停蹄就去中南海向中央军委报道。一进中南海的大门,已经等候多时的杨尚昆同志迎了上去,寒暄毕,杨尚昆安排粟裕住进了中南海甲区,让他等待毛主席的接见。
听说粟裕到了,毛主席脸上露出了笑容,放下手中的文案吩咐立刻见客,寒暄了几句苏联的见闻和询问了粟裕的身体情况,主席让周总理来安排粟裕的工作。其实按常理来说,粟裕治好病回国应该直奔朝鲜而去,虽然这时候朝鲜已经没有什么大战了,但是彭德怀却因为生病回国治疗,此时的朝鲜事务,暂时由陈赓和邓华代理。邓华得知粟裕即将回国,曾致电毛主席,希望粟裕能来朝鲜担任司令员和政委,起到一个稳定军心的作用。
可是领袖对形势有自己独到的考量,眼下朝鲜显见是打不起来了,粟裕没必要前往,当前更重要的工作是:军委急需加强总参谋部。当时的情况是,总参谋长徐向前因病休息,聂荣臻代理总长,日理万机。军委急需一批干将,形成组织全国武装力量和实施作战指挥的最高军事机关。有鉴如此,毛主席才没把粟裕调到朝鲜去。此举,不仅是改变了粟裕的任用,也加快了中国的军事工作现代化建设的走向和进程。
粟裕将军一向是谦虚有加,一听周总理说让他到总参工作,立马觉得自己不行,恐怕完不成任务,对不起中央的期待。觉得自己无法胜任总参工作,主动申请希望让自己去搞一个步兵学校,这才是他的长处。我军的名将都是虚怀若谷,刘伯承元帅建国初期辞去西南战区司令之尊去南京创办军事学院,这里粟裕大将也是自称愿意去办一所步兵学校。
周总理听完后不急不忙的说道:“我们五大书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多次研究,全票通过,不要再讲了,谁叫你是常胜将军呢?”说完,周总理、毛主席等几个人都笑了起来,在领袖们的笑声里粟裕心里明白,自己是“逃”不过去了。
旋即1951年11月12日,粟裕正式履职为军委第二副总参谋长。
12月份,粟裕来到了中南海居仁堂的总参谋部履职,负责管理作战和训练以及海空军、特种兵建设。
既然毛主席和军委信任,那么粟裕也决不辜负毛主席的信任,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1952年4月,针对各兵种以及各军种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粟裕开始提出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和改革意见。
首先,粟裕提出第一个提议,必须要确定我们国家的整个战略方针。
这一观点已经提出,立马引起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极大重视,于是便召见粟裕,三人亲自商量此事,最后决定,召集少数军委同志开会商定。紧接着,粟裕提出第二个提议,各军兵种之间存在弱点,最重要的弱点就是没有后备力量,例如:
陆军步兵后备力量是没有民兵;
装甲兵和炮兵后备力量没有拖拉机手;
海军后备力量没有海员;
空军后备力量没有飞行员;
提出这两个提议后,毛主席十分重视,很快便批准了粟裕的提议,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军队全面现代化建设的计划。
1953年夏天,粟裕首先亲自主持了胶东半岛地区的设防问题。
根据胶东半岛情况,粟裕建议阵地以构筑坑道为主,再结合一部分工事,工事要注意隐蔽、伪装,因为敌人的海空优势明显,所以我们要注意的就是隐蔽。但是苏联专家并不认同,苏联专家认为胶东半岛更适合暴露阵地,这样能360度打击敌人。粟裕听后很严肃的对苏联专家说道:“我们的飞机没有你们多,言外之意就是没有制空权,海岸炮没有掩蔽阵地,如果给敌人打掉了,360度连1度都不剩。”
毛主席得知后,完全赞同粟裕的意见,就像解放战争初期,赞同粟裕三次拒绝军委给华野南下作战的指示一样的信任。
毛主席的对粟裕的信任,使得我国国防现代化工程建设走上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完成胶东半岛的设防工作,粟裕开始策划他最看重的工作,同样也是国防战线的一件大事。
抓紧各军兵种的后备力量建设。不得不说,粟裕的眼光实在是深邃,在毛主席与粟裕商量任职总参的时候,粟裕就向党提出了想要搞一个步兵学校,当然,这虽然只是步兵学校,没有海空军什么事,但是足以看出粟裕眼光长远,明白了中国的后备力量短缺的问题。因此,粟裕开始调查,发现当时全军居然竟有17所步兵学校,而且这些步校普遍的质量不高,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压根达不到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整编军校问题迫在眉睫!
整编军校和军队问题,按照机关工作程序,粟裕本应该和林彪商讨想法的,但是鉴于林彪在1951年11月调任到中央军委当副主席后就因病休养,实在无法工作。选择谁来商讨此事呢?粟裕很快确定了最佳人选—刘伯承。经过向毛主席申请,越过林彪,直接选择刘伯承来一起商讨军校的问题,商讨军校整编与办学的问题。
宽厚仁慈的刘伯承在军中素有长者风范,对于名将粟裕来访,很热情的介绍自己在南京军事学院的改革思路,粟裕听完很是赞同,确定采用刘伯承院长对南京军事学院的原有改革方案,建议再增加海军、空军、政治等部系。刘伯承听完建议大加赞赏,感觉充实了自己的改革方案,毛主席听后也是赞口不绝, 随后很快就确定下来整编方案。
详细建议如下:
第一、南京军事学院增加9个系部,其中的速成系部和政治系招收师以上学员,其余系部则招收团、营干部;
第二、现有17所步兵学校缩编为1所学校(总高级步兵学校)主要训练团、营等后备干部;
第三、学校的整编和管理由总参军训部和各大军区负责。
毛主席很快批示回复“同意”并选派名将宋时轮出任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委。
整编完现有院校,在战争年代对特种兵有着特殊情怀的粟裕,认真研究并总结了朝鲜战争的经验教训,在现代化战争中,我军在使用现代化装备中尤感技术干部特别缺乏,再用“小米加步枪”取胜的观念,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求,现代战争中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决定着未来战术的发展方向!觉得我军急需要再新建一所军事技术院校。当时很多人对此想法感到不理解,现有的军事学校,其实已经足够承担起部队后备力量的支撑,为什么还要新建军事技术院校?
面对众多的疑问,粟裕思考的是我军的长远建设,首先我军现有的院校,都是依赖于苏联专家的帮助,侧重于步兵的建设,这是二次大战经验里大陆军战略形成的思维定势。朝鲜战争证明这种战略思维缺乏长远的眼光,对于现代战争要有发展的眼光,联合国军银川登陆成功的战例就证明了这一点!要建立诸兵种联合作战的思想。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军事工程学院!立足于创新、立足于培养自己的陆海空三军技术干部。这种新颖的军事改革思想,像一股清新的风吹到了军委,毛主席、周总理大口地呼吸着,很快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赞同,创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雏形也慢慢地浮出水面,诞生在粟裕的现代化建军的思絮的系统工程之中。
鉴于整编军校和办学的时候,粟裕没有去请示林彪,这一次新创建军事工程学院,粟裕首先去觐见了林彪,求得他的支持!林彪不愧是军内绝对的内行和权威,英雄惺惺相惜,和粟裕一拍即合,他们不仅商量并确定了哈军工的兴办,林彪还确定了院、部系的设置和院址等具体问题。(见上面林彪的批示手迹)
一切就绪,只差一员大将来负责这所军事工程学院。选谁呢?
粟裕第一眼就瞄到了陈赓的身上!
选择陈赓,是粟裕的又一个高明之举,陈赓早年上过黄埔军校、担任过红军学校的校长,应当说军事理论很硬;其次,指挥打仗也很过硬,算得上文武双全;再加上解放战争中陈赓指挥的三兵团号称“陈赓、谢富治兵团”和粟裕指挥的华野在淮海战役中也有过密切合作,这让粟裕对陈赓更是一百个放心。
对于粟裕的选择,毛主席完全同意,立马联系远在朝鲜的陈赓,让陈赓立即回国,后来的事实证明,粟裕的推荐真是高明之举!
粟裕完成了创办哈军工的建议,报请聂荣臻代总参谋长批准签字,以总参的名义呈报军委毛主席,一个划时代的远东军事技术学院就破壳而出了。
完成了哈军工的兴建建议,粟裕马不停蹄,照样没歇着,开始了第三项工作:
建立军队的正规制度。
其实早在1948年的时候,粟裕就对军队正规制度有过建议,这是因为粟裕发现军队中因为地域和界限之分,导致指挥者和被指挥者之间关系微妙,因此统一编制和番号,才能增强作战。可惜的是,当时大战一个接着一个,豫东、济南、淮海……、这也让粟裕以及毛主席无暇顾及,直到快一年,全军的番号和编制才进行了统一。
现如今,粟裕在总参任职,便开始想着更加完善和统一全国建军的思想。
老实讲,这算是粟裕的一种执念,但是也是应该完善的,虽然政治上我军基础巩固,但是军事生活以及工作上,并不严格,纪律差,效率低,这样的现象会成为我军走向现代化的极大阻碍。
粟裕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起来。
粟裕首先下了命令,将内战,抗战,解放战争,志愿军在朝鲜的战争……全部包括进去,统一编制,统一训练,不分彼此,这也使得正规化建设走上新的道路。就连林彪也对粟裕的改革赞不绝口。
看到这里,谁不说粟裕一句厉害呢?
在总参位置上,粟裕的想法决策层出不穷,这一切都让毛主席看在眼里,更让毛主席对粟裕刮目相看,而心里也产生了一种想法:
1954年10月,毛主席决定了,就是粟裕!
1954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正式下达通知:粟裕上任总参谋长。这个职务粟裕一直任职到1958年,粟裕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作风在战争期间是绝对的优点,但在和平建设时期,这种作风就有了一种难言的缺陷。和平时期军队建设还需要政治家的眼光和柔和的手段,粟裕、彭德怀都是吃了这个缺乏政治家远见和手段的亏。因种种工作中没有处理好左邻右舍尤其是与国防部、军委之间的上下级关系粟裕而受到批判而被免职。这是后话,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