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010-82851088
电话:010-82851068
邮箱:hjg.bj@163.com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黄埔军校与哈军工的比较研究
——纪念黄埔军校创建100周年
文小平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这所军校的创建距今已100周年。
20世纪中国现代史上,曾创办过多所军事院校,其中,有两所很著名,办得很成功。一所是1924年6月国共合作时期由国民党创建的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另一所就是1953年9月由共产党创建的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
(一)为强军创办军校
1,黄埔军校的创办是革命形势的迫切需要。
改组后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早在1921年,孙中山先生与列宁所派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见时,马林向孙中山建议: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军事学校,为革命奠定武装基础。”中国共产党人也建议孙中山仿效苏联建立一支革命军队,反对国内军阀和国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孙中山先生接受了这个建议。于1924年改组国民党的同时,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积极开始筹办陆军军官学校。所以,黄埔军校也是国共合作的产物。
2,哈军工的创办是国防现代化和朝鲜战争爆发后形势的迫切需要。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向毛泽东主席建议:“赶快办一所培养技术军官的大学。”毛泽东主席接受了这个建议。
所以说,创办这两所军校的最初意向,都始于苏联的建议。它们的创建都是在战争形势的背景下,为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为中华之崛起,迫切需要创办军校,培养军事指挥或军事技术人才;
(二)苏联的援助
1,黄埔军校是在苏联的直接影响和帮助下建立的。苏联对黄埔军校的援助,不仅有顾问,还有资金,武器。
黄埔军校初创时,武器缺乏,资金捉襟见肘。开办费,包括第一期学员的食宿、服装、学习用品等费用,主要靠廖仲恺四处筹款。开学前,仅有300支粤造毛瑟枪,连人手一枪都做不到。
孙中山先生曾写信给苏联政府:“为了改造国民党,建立革命军队和为了进行统一中国的北伐战争,希望得到声援、支持和帮助,并希望对拟议中的各项事业给以财政援助。”对孙中山先生的求援,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政府立即作出了真诚的表示。苏联政府在给孙中山的电报中表明:给中国以必要的援助。这种援助包括:
派遣鲍罗廷为孙中山的首席政治顾问,参与改组国民党的工作;
给黄埔军校派遣由5人组成的军事顾问团。其中有步兵顾问讲授战术训练;
提供军械物资。据资料记载,从1924年至1926年,苏联先后分5批用舰船运送军械至广州,给黄埔军校。1924年,提供苏式步枪8000支(全部配有刺刀),子弹400万发;1925年。提供军火总值达56.4万卢布;1926年,提供日造来复枪4000支,子弹400万发,军刀1000把,苏造来复枪1.4万支,子弹800万发,机关枪90挺,弹带4000个,大炮24门,炮弹1000发;
提供财政经费。据资料记载,从1924年至1927年,苏联总计拨给黄埔军校办学经费200万卢布,其中,1925年,一次性拨给黄埔军校10万卢布,作为军校维持费。
2,哈军工也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
我们没有办军事工程学院的经验,毕竟,包括这么多军兵种,这么多专业的综合性军事技术大学,在技术落后的中国是从未开设过的。况且,学院要一年建成,尽快上马,早出人才,必须依靠苏联的帮助。
周恩来总理曾致函苏联政府,请派专家帮助筹建军事工程学院。苏方作出了积极的回应。从1953年至1960年,应聘来哈军工工作的苏联顾问、专家累计158名,人数最多时,同时在学院工作的顾问、专家达到87名。20世纪50年代,来哈军工工作的苏联顾问、专家的人数,在全国高等院校和军队院校中是最多的。
3,苏联顾问对黄埔军校的最大贡献,是把先进的军事思想和政治思想引入黄埔的建校、建军原则,使黄埔军校成为以军事、政治并重,提高学员的政治觉悟,培养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士的新型军事学校。
黄埔军校仿照苏军的政治委员制度,建立了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这种制度也为中国共产党日后建军时,学习苏联军队建设经验提供了借鉴。不过,具有戏剧性的是:30年后,苏联自己已不实行党代表制度了,帮助创建军事工程学院时,极力向我军推行苏联军队现行的一长制,而我军坚持的却是在借鉴原苏军的政治委员制度基础上,发展为军政首长负责制,军队一定要设政治委员。这是中苏军事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别,也是中苏双方在创建哈军工时遇到的分歧之一。
4,苏联顾问们把中国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他们来华工作,体现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黄埔军校时期的苏联首任驻华军事总顾问巴甫洛夫将军,在加强黄埔军校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曾陪同孙中山亲自督师东征,在考察地形时,失足落水牺牲,孙中山亲拟悼文,沉痛悼念;
哈军工时期的学院首席顾问奥列霍夫,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他的办公室中,把热血和生命留在了中国。
(三)巨大成就与贡献
这两所院校是20世纪历史的天空里闪烁的两颗璀璨夺目的军事院校之星(本文所述的黄埔军校是指1924年至1927年,国共合作,共创黄埔的黄埔本校时期)。
在中国,没有哪一所军校能比得上黄埔军校,涌现出了一大批军事指挥人才,培养出了如此众多的高级将领,蛮声中外。在第一次国内战争(北伐),第二次国内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战争(解放战争)的历次重大战役、战斗中,几乎都能看到黄埔师生的身影。随着国共合作到破裂,再次合作到再次破裂,他们或并肩作战,一致北伐,一致对日作战,在中国战争史上,有过辉煌的战绩;他们或分道扬镳,甚至在战场上两军对垒,兵戎相见,为各自的信仰而战,而最终是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中国,也没有哪一所学校能比得上哈军工,在毕业的13期学员中,出现了如此众多的党,政,军,企事业单位,科学技术,特别是尖端武器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和领军人物。这所学校办学虽然短暂,却很辉煌。
(四)哈军工传承有黄埔军校的某些教育元素
1924年6月16日,在黄埔军校成立暨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发表对黄埔军校的训词;确定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倡导“团结,牺牲,奋斗”三大精神;第一期学员身着苏式军服,在大操场举行阅兵式;苏联顾问出席开学典礼。
30年后的1953年9月1日,在哈军工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上,中央军委首长发布毛泽东主席给学院的训词;第一期学员在大操场举行阅兵式,接受陈赓院长的检阅,苏联顾问出席开学典礼。
黄埔军校和哈军工,它们创建的时间相隔近30年,这30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若仔细对比和研究这两所军事院校的历史与文化,不难发现,哈军工的办学背景,办学理念,办学方法,甚至某种精神,似乎能捕捉到当年黄埔军校的影子,传承有黄埔军校的某些教育元素,感觉到黄埔军校与哈军工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一脉相承。当年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被誉为“黄埔三杰”之一的陈赓,30年后的20世纪50年代,受命创办哈军工,他就是哈军工与黄埔军校这两所军校的纽带。
在高度评价黄埔军校的办学成果和历史地位的同时,说哈军工是中国第二个黄埔军校,这一评价并不过份。
【附记】杨伯涛谈陈赓:推心置腹、肝胆相照的情谊
人民解放军陈赓大将,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学,杜聿明、宋希濂、周振强同是一期的同学,而杜聿明和陈赓大将同队。毕业后一同分配到何应钦教导第一团工作,东征时得到陈赓大将的帮助。第一次东征时,杜不会说广东话,无法直接向群众宣讲,陈赓是湖南人,却通晓粤语,常常站在杜的身边,给他当翻译。王耀武、郑庭笈和杨伯涛是后期同学,按照黄埔同学风趣而亲切的说法是“一道穿草鞋的同志”,彼此是关心的。现在陈赓同学是国防部领导人之一,兼任东北的一个军事学校的校长,任重事繁,可是,在总理的支持下,不惜拔冗,和我们这些分道扬镳曾走上反革命道路的同学见面,以满腔的革命热情,帮助失途的昔日战友和同学重新振作起来,在党的领导下,再度亲密合作,携手前进。同学们初次见面时,都紧紧握住陈赓同学的手连声问好,内心却充满羞愧之情。特别是杜聿明,更为激动地说了一句:“感谢党和毛主席,我今天又和你团聚了。”陈赓同学以后邀请了郑洞国、陈明仁、唐生明同学齐集到四川饭店餐叙。他对我们说:“我们从黄埔到大革命是团结在一起的。由于革命形势纵深发展,把我们分成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以致兄弟阅墙,打来打去。现在我们又终于合在一起了,就应该团结走到底,永远不再分开了。”说完,举杯向大家祝愿,一一碰杯,一饮而尽,以示坚决。席间谈笑风生,尽欢始别。陈赓同学勉励我们:“在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在各个不同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共同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建设社会主义、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陈赓同学这种推心置腹、肝胆相照的情谊,我们无比感动。(注:杨伯涛,原国民党第十八军少将军长,1948年12月,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经过十年的改造生活,于1959年12月4日获得特赦,任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专员、全国政协委员。
参考文献:
1,王辉强编著:《龙吟虎啸:黄埔军校秘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2,宋连生著:《蒋介石的黄埔岁月》,九州出版社,2012年3月版。
3,王春景:《败军之将话陈赓》,载于《难忘的哈军工》,哈军工北京校友会编,200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