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问我:“中国有自行研制的大飞机吗?”我会告诉你:“有!它叫《运十》”。如果你还要问:“它现在在哪里?”我也会告诉你:“在上海飞机制造厂”,并且还一定会说:“那是我哈军工毕业后不久,刚刚参加工作的地方。运十飞机就诞生在那里,为了运十和后继的大飞机,我们多少哈军工人在那里艰苦奋斗了几十年,是哈军工精神给了我们智慧和力量,信心和勇气”。
我是1962年夏天考进哈军工的,她的全称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为地处哈尔滨,所以大家都简称为“哈军工”。至1968年毕业离开,我在哈军工学习和生活了六个年头。如果你让我用最凝练的语言概括《哈军工精神》,我就说八个字:团结、紧张、严格、活力,这八个字哈军工人一生受用不尽。
毛泽东主席在1953年8月26日哈军工开创之时,为学院颁发了《训词》,其中写道:“保持和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特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希望你们团结一致,办好学院”。
“团结”是毛主席对哈军工学员的殷切希望,团结就是力量,这是我们一进学院就接受的教育。由于军校的特殊原因,我们不仅统一着装,统一作息,更重要的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团结一致,亲如兄弟。学院大力提倡“当兵为什么光荣,光荣因为责任重”,犹如陈赓院长所说:哈军工就是要培养“技术熟练、品德优良、懂得技术、遵守纪律的高级军事工程师”。我们入院不久,1963年毛主席发表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全院立即掀起了“学雷锋,做好事”的高潮,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关心集体,助人为乐,一人有难,众人相帮,蔚然成风。学院大力培养良好的班风,大搞“一帮一,一对红”活动,提出“不让一个阶级兄弟掉队”。学员队的干部和我们“同吃同住同活动”,亲如一家。在如此团结友爱,互帮互学的氛围里,大家心情舒畅,学习刻苦,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奠定了扎实的专业根基。
“紧张”是军队的必要,也是哈军工的精神。雷厉风行,令行禁止,是军队的传统,也是哈军工的要求。哈军工的紧张不仅体现在早出操晚点名,整内务理着装,更体现在思想集中,学习认真,作风不拖拉。回忆当年的军工大院,就像一座运转精准的大钟,从早到晚从不停息,一丝不乱。随着清晨的起床号声,学员们便开始了一天的紧张生活,起床出操、整队上课、体育锻炼、晚上自习、熄灯就寝,完全的军事化行动。哈军工没有睡懒觉的,也不允许“开夜车”,今日事今日毕,这就是军工的纪律。“纪律”练就了军工学员抓紧分分秒秒,紧张地学习,紧张地生活,不拖拉,不敷衍的性格和作风。哈军工的教学楼里,每周一天的宝贵休息时间,被我们称为“星期七”,这时仍然会有大量的学员在埋头学习,刻苦攻读。紧张的氛围培养了哈军工学员雷厉风行的作风,办事争分夺秒,认真执着,不怕苦不怕累,事事讲究质量,处处追求效率。这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成为了我们高速度、高质量,攻坚克难的精神支柱。
“严格”是哈军工培养人才的基石,没有严格的要求,就无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教之本在师”,哈军工的教员均来自全国名校,其中大量的教授都是陈赓院长亲点,周总理批准的。我所就读的空气动力学专业,就配备了三位赫赫有名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哈军工的生源都是全国各重点中学保送的优秀学生,但是“好玉还须细琢”,只有严格要求,悉心培养,才能真正成才。哈军工注重“三基”教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坚持“三严”作风,严格、严密和严谨。哈军工的教材大多是教员自编的,质量高、难度大,学员不下大力气、苦功夫,是很难啃得下的“硬骨头”。哈军工的教员不仅专业水平高,而且治学严谨,爱岗敬业。教员们不仅认真备课讲课,而且课后还会坐在教室里,“一对一”地给学员耐心答疑。教员批改作业极其认真,还会写下颇有哲理的评语,令人久久难忘。学院还规定,一学期三分之一作业不交者,取消考试资格。不过哈军工的学员学习都很自觉,我们班就没有因此而被关在考试大门之外的。严师出高徒,在教员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下,经过学员们的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哈军工的学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自学能力强,解决问题思路清晰,为从事高难度的科研或生产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活力”是哈军工得以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的制胜法宝。初进哈军工,我们都是二十岁上下的青年,“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和人民对我们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哈军工的学员中有许多是革命干部和革命先烈的后代,大多是工农和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子弟 ,他们往往是全家祖祖辈辈或是全村乃至全乡的第一个大学生,对于这样的殊荣倍感骄傲,格外珍惜。我们入学时正赶上三年严重自然灾害时期,国家经济状况极度衰弱,老百姓生活非常困难,甚至吃不饱肚子。学院领导经常教育我们:要珍惜党和国家给我们创造的良好条件,要竭尽全力学好知识,练好本领,学成之后好好报效祖国和人民,建军强国。哈军工不仅教书,更重视育人,给学员们创造和提供走出校门、深入社会的多种机会和渠道。当兵,到真刀实枪的部队中去锻炼,这是入学之初的必修课,短则数月,长的半年,培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社教”,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深入农村,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了解中国最底层农民的思想,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感悟他们的纯朴和梦想。“文革”,由于哈军工在“文革”中的特殊位置,使许多学员在家庭受到“冲击”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牵连。这也使他们受到了另一种磨炼,深知何谓挫折,奋力在逆境中成长。“再教育”,哈军工毕业以后,我们又经历了一次解放军农场的再教育,“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历时一年半,也是受益匪浅。经过了这些政治运动和社会实践,为我们的身心注入了充沛的青春活力,吃苦耐劳、善于思考、不畏艰险和勇于奉献的精神,使我们更加理智,更趋成熟。当我们步入社会,接触实际之后,积聚在内心多年的活力得以迸发,激情进取,渴望奉献,哈军工精神变成了推动我们在工作中、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一往无前的动力。
一九七零年九月,我奉调上海,参加“七零八工程”,那是我国第一架大型喷气客机的研制工程,国家代号《运十》。
运十飞机在毛泽东主席“上海可以造飞机”的指示下,经过十年艰苦奋战,终于在1980年于上海研制成功。运十飞机当年是在上海的一个飞机修理厂——五七零三厂进行设计和试制的,那时的能力和条件几乎是一片空白,起步异常艰难。设计人员是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最多时能有几百人。当时,我们连办公室都不足,就在职工食堂里办公,有的甚至在飞机包装箱里画图。至于设计准则、图纸资料、计算软件等等,更是极度短缺,基本上都是从零开始。据统计,设计人员中有三十余人毕业于哈军工,其中有近半数人员是刚刚走出校门的新手,从未接触过民机设计。他们在运十研制和后继的飞机工程中,经过刻苦学习和努力工作,绝大多数成为了航空管理和专业技术工作的骨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有三人曾任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或党委书记,一人任副所长,三人任专业副总师,六人任专业设计室主任,十八人获研究员职称。
众所周知,飞机设计是一门高科技学科,它集现代多学科之大成,知识面甚广,尤其是大飞机要面对一百人以上的旅客生命安全,要求很高,难度极大。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哈军工最后几届毕业生“缺课”较多,专业技术基础较弱。但是,面对高标准、严要求的设计任务,他们不惧艰险,攻坚克难,经过多年的努力钻研,刻苦学习,以及老同志的“传帮带”,不仅补足了自己的“短板”,胜任了工作,而且还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有的评上了研究员,有的当上了室主任,还有的出国当上了大飞机公司的雇员,实在让人刮目相看。
如果让我回答:为什么哈军工人在大飞机研制中往往有超水平发挥?我只能说:这归功于哈军工精神的支持和推动,团结、紧张、严格、活力,是哈军工人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不过,在上海大飞机工程中的哈军工人都有两大遗憾:其一,运十飞机最终未能投入航线,半途而止。其二,目前正在研制的大飞机C919现场,由于年龄的原因,已极少能看到哈军工人的身影了。
运十飞机最大起飞重量110吨,最大航程8000公里,最大载客178人,是迄今为止中国自行研制的最大的喷气式旅客机。自1970年上马至1985年终止,仅仅飞行了120个起落,170个小时。此间,运十飞机完成了60余个试飞科目,飞行转场到过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广州等九个城市,并连续七次飞抵世界屋脊拉萨,未出现过较大的飞行故障,测试数据显示所飞项目均达到了设计要求。
由于种种原因,运十飞机于1985年下马,令国人瞩目的国产大飞机运十就此终止。如果你有机会到上海大场机场,你还会亲眼目睹运十飞机那硕大的身姿,但是她已失去了昔日的风采,静静地停在当年曾经叱咤风云的地方,轻轻地向来访者诉说着自己的沧桑和无奈。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政府又决定重上大飞机项目,先支线飞机 ,后干线飞机。经过近十年努力,国产新支线飞机ARJ21已于2008年底成功首飞 ,目前正在取证交付的冲刺阶段。当前,国产大飞机C919也已进入详细设计和全面生产阶段,定于2014年首飞,2016年交付营运,目前已有订单280架,真可谓中国大飞机工程紧锣密鼓,前景喜人。
中国大飞机工程重新启动之时,上海航空制造业里的哈军工人又马不停蹄地投入了紧张的战斗。经过了运十等飞机型号的锻炼和考验,他们积累了大量宝贵的飞机型号研制的知识和经验。此时,又逢大飞机项目终止多年,大批专业人员流失,技术骨干青黄不接。因此,大飞机工程里的哈军工人大多承担了“师傅”的重任,他们不仅对年轻人教技术传经验,更是把哈军工的精神融入专业之中,团结协作,雷厉风行,严格要求,爱岗敬业,使大飞机工程里的年轻人进步很快。
哈军工自1953年开创,至“文革”时期终止,总共培养了十三期,计一万余名学员。最后一期学员是1965年入学的,他们是最年轻的哈军工人,即便如此,他们也都在2007年前后相继退休。现在,除了极少的哈军工老同志还在担任顾问以外,大飞机工程现场已难觅哈军工人的身影。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991年3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视察国防科技大学时,称赞“哈军工桃李满天下”,指示国防科技大学继承、发扬哈军工的优良传统,培养“德、智、军、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让中国的大飞机之树常青;
愿传统的哈军工精神长存!
2012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