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王飞雪 20 年的北斗人生
一夜星空漫天飞雪,在浩瀚的宇宙中,北斗导航系统引吭高歌,唱响着中国的空天事业。而王飞雪这个名字,在这个系统中,如颗颗卫星灿烂夺目。他,就是国防科大王教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20年的北斗人生。
王飞雪,国防科大电子科学学院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10月22日在十九大新闻中心——梅地亚中心二层新闻发布厅,作为十九大代表参加了对军队党代表的集体采访,回答了记者提问。
十九大代表 王飞雪
男,汉族,1971年1月出生,1988年8月考入国防科技大学,1998年12月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设计专家,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科技专项导航技术专家组组长。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军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二等功1次,所在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
从简历中我们看出,王教授是在我国卫星导航系统里颇有建树的年轻专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立项21年,王飞雪投身北斗事业20年。而“王飞雪”的名字,在北斗业被大家认识,是他24岁那年,当时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一、初生牛犊、另辟蹊径
那是1995年,北斗导航系统建设中,遇到了一个瓶颈,那就是对信号的快捕精跟,国内专家对这项技术进行了10年攻关都未曾获得突破。当时年轻而有心的王飞雪就在想:“为什么不可以另辟蹊径?”他从课题组成员们连续熬夜反复论证,当他红着眼睛把得出的解决方案放到时任资助人庄钊文教授的面前时,庄教授眼前一亮。经过庄教授共同对方案进行完善和验证后,这套“全数字化快速捕获信号与接收技术方案”,得到了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奠基人、中科院陈芳允院士的高度关注,并专门组织专家召开评审会进行论证。论证会上,王飞雪从理论到实践,从数据到推理,严密严谨,回答质疑,得到陈院士和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
之后,王飞雪和他的同学雍少为、欧钢等就利用从北京抱回的一台当时比较先进的台式计算机,依靠手里仅仅4万元的尝试经费,开始艰难攻关。他们就在不到10平方米的仓库里,东挪西凑仪器设备,日以继夜地干了3年。当3年后显示器上的脉冲信号显示捕捉成功时,业内的资深专家,简直不敢相信,十几家单位、几十位知名专家用了10年时间,先后为之奋斗而未能解决的瓶颈技术,竟然被3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在3年内解决了!长江后浪推前浪,这真是我国人才倍出的时代!
说起王飞雪的履历,那也不是一般人。高中毕业那年,他因为成绩优异,他被推荐到北京大学。但是,此时他脑海里念念不忘的是在1983年国庆阅兵式上,科技方队中的“银河”彩车,那是国防科大研制出的“银河-Ⅰ”、“中国首台亿次巨型机”。
来到国防科大,他仍然是以全员排名第一的成绩完成了本科学业,当年在他考察了解了众多与军事相关的领域之后,最后确定了当时国家最急需也最薄弱的精确制导方向。当时大家可能没有去想,一颗导航领域的明星,从此开始冉冉升起。
投身北斗事业,不仅是对专业的痴迷,也是对国家的责任担当。在这些年里,一次次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都是源于对技术的钻研,以及超长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而换来的。
二、责任担当,迎难而上
在2006年,国家准备对北斗一号导航系统体制进行升级。此时北斗一号已成功运行多年,系统运行稳定正常,大家一致主张继续沿用原来的技术指标和基本参数,适当增强入站链路抗干扰能力、提升系统在某些特殊场合的稳健性即可。而王飞雪以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北斗一号服务性能全面升级的绝佳机会。又是3个月的挑灯夜战,几十人的彻夜不眠,王飞雪和团队大胆提出了一套最新的编码理论改造应用方案。
这套方案经过论证后应用到北斗二号上,带动了整个北斗短消息服务系统效能的跃升,所有的终端设备功耗降低一半,抗干扰性能提升一倍,各项参数达到最优值!
再说2007年北斗系统遭遇电磁干扰的那次攻关更是惊心动魄。那年4月,当北斗二号的第一颗卫星进入亚洲某一区域时,受复杂电磁环境干扰,卫星通信发生了阻断。如果这一难题在3个月内不能解决,不但下一颗星不能发射,即将组网的十数颗卫星发射都将无限期推迟。
情况十分危急!数十位专家齐聚北京商讨对策。多数国内同行倾向于技术难度小的“躲”,就是采用绕过去的方法,但这样一来,不仅国家就要蒙受数十亿资金损失,今后如果电磁环境一旦再有变化,卫星还要“躲”个没完。但如果选择“抗”,技术难度极大,而且风险高。
临危之际,王飞雪再次请战。“3个月内,我们一定拿出‘抗体’!”他和团队就这样领了军令状,不再赘述怎样的攻坚克难,不负众望,在3个月之内,真的拿出了具有强大抗干扰能力的卫星载荷,彻底解决了这个大难题。
三、带领团队,继续前行
随着北斗事业的发展,王飞雪承担的项目越来越多。包括与欧洲航空航天局专家进行的欧盟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与北斗系统展开的争议已久的频率谈判,直至中欧卫星导航系统长达八年之久的拉锯战握手言和。
至今,王飞雪和他的团队是国家唯一同时承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体制、卫星载荷、地面运控、测试评估和装备应用任务的团队。在十九大记者会的采访中,王绯雪说:“这次会上听到了报告,印象最深的就是科技兴军。科技兴军,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目前的任务。”
他说:“从北斗系统来看,即使到2020年完成了覆盖,也不能歇口气,因为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演进,新的需求层出不穷,我们未来的万物互联、工业智能化,都对更高的定位和时间的精度提出了要求。”“我 所在的团队,最初是三个人,现在是三百多人,就是在面向实战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这个团队有一大批年轻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实战,成长得非常快。国防科技领域的科研和一般领域的科研确实有显著差别,一定要聚焦我们国家和军队的重大需求。”
在我们享用今天的美好生活的时候,我们记得有这样一位专家,有这样一支团队,有这样的一批科技军人,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为我们撑起了这样美好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