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校友会
新闻动态
难忘哈军工
哈军工精神研究
母校信息
诗书影画
合唱团
难忘哈军工
校友回忆
征文汇编
校友访谈
联系我们
电话:010-82851088
邮箱:bj@hjg.org.cn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校友访谈
《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大》(四)落寞的长沙工学
来源:本站
发布者:程文
日期:2017-05-22
前几天有个年轻的校友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大家都很自豪的说起之前的哈军工,也愿意标榜目前的国防科大,而就是不喜欢提起长沙工学院这个名字?”
为此,我前后翻看了很多有关资料,现在来梳理一下其前因后果。
(四)落寞的“长沙工学院”
50年代,有这样一首歌谣在中学生中流传:“上大学,攻尖端,又管吃,又管穿,毕业后,当军官。”这说的就是当年的哈军工,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这所学校,人称“军中清华”、“东方西点”,它是研究尖端技术的大学,有着富足的生活条件,毕业后前景一片光明,是学子们心驰神往梦寐以求的学校。从这里走出来的校友们,无不为它骄傲自豪。这所学校在当年所有正式文件中,均被称为“军事工程学院”,或者简称为“军工学院”或“军工”。
1965年8月15日,一个坏消息飘到哈军工人的面前 —— 国防科委电话通知:军委批准学院改为地方院校。9月4日,军委办公厅路扬到哈尔滨宣读了这则有林彪签字的命令,从1966年4月1日起,军事工程学院离开军队序列,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
退出军队编制,从学校领导到普通员工都不愿意和想不通。当时很多人的想法是:“‘军工’完了,她再也不是‘军中骄子’,我们也不是光荣的革命军人了。”人们不愿意改口新名,后来就以“哈军工”作为自己简称,慢慢的相沿成俗,逐渐成为官方文件、领导讲话或报端文字中的公开称谓。
更大的噩耗是1970年的军工搬迁长沙,又一次改名。在调研过程中,国防科委派出的一个调研组,在向领导汇报的时候,曾经建议把新学院取名为“韶山工学院”,其意义之一,“韶山”是红太阳生起的地方,而其二,“工学”是取材于毛主席在1953年亲笔为学院院报题写的报名“工学”二字。但这只是插曲,最后,学校被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黄永胜定为“长沙工学院”。
毛主席题字“工学”的哈军工报
学院南迁长沙,又改名成“长沙工学院”,这就令哈军工人心中更加反感,他们说,走到哪里都没人认识长沙工学院,只有提到哈军工的时候,才能使对方眼睛一亮。人们心里边认的还是哈军工这块牌子,学院的教职员工更加怀念当年作为军中名校的时候,那是何等的荣光,何等的自豪。
回到军队序列的愿望一直在人们心中珍藏着。终于等到1971年的9.13事件,林彪及黄永胜等倒台,一股要求恢复哈军工的诉求从校园里滋生出来。从此,将学院名称改回“军事工程学院”的努力就一直持续不断的坚持着。其中也是几起几落。
1973年邓小平复出后,在1975年底的一次关于教育工作的会议上讲到:哈军工要恢复,在长沙不行,可搬到北京东郊的管庄,这所学校可以叫国防科技大学,要招收高中毕业生。
然而,好事多磨,风云聚变,“四人帮”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接踵而至,邓小平再次被批判,学院改名的事只能被搁置。再提起时,是到了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借着这股春风,当时的学院领导张文峰带人赴京,向国防科委张爱萍及其他领导汇报工作,并重提研究成立国防科大方案的想法。
学院领导张文峰和高勇
1977年7月23日,这是哈军工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时刻,邓小平复出后处理的第一件事,就确定学院要重回军队序列。9月1日,邓小平批示,同意由张爱萍同志负责落实《关于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的意见》等有关事宜。1978年6月6日,中央《国发(1978)110号文》下达,称:“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长沙工学院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列入解放军序列,归国防科委建制领导。”
文件指出:“国防科大的任务是为国防尖端技术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设计、生产、实验、使用的人才;同时担负战略武器实验,使用部队各级技术指挥干部的轮训,和在职技术干部的进修任务,其专业根据需要设置。”
“长沙工学院”这个名字,在哈军工的人们头上顶了8年,也压了他们8年,1978年,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学院又回到了它日思夜想的军队序列。
“长沙工学院”这个称呼是军工人不喜欢的,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此期间的所坚持的哈军工精神,在此期间他们更是在艰苦的环境下,为国防事业所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是此期间,培养出了一代人才,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下期预告《长工时期的教研和学生》
—— 未完待续 ——
友情链接:
国防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
北京校友会
)
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