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校友会
新闻动态
难忘哈军工
哈军工精神研究
母校信息
诗书影画
合唱团
难忘哈军工
校友回忆
征文汇编
校友访谈
联系我们
电话:010-82851088
邮箱:bj@hjg.org.cn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校友访谈
《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大》(五)上大垅和马坡岭
来源:本站
发布者:程文
日期:2017-05-24
在科大上过学的校友,对“上大垅”这个地名再熟悉不过了。除了难忘东小门外的米粉,对连接南北两院的跨线桥的怀念,更是我们深深的永远挥不去的情结。
可是当年,哈军工刚刚搬来长沙的时候,在这里的生活和工作却是那样的艰苦卓绝。
(五)上大垅和马坡岭
1970年12月1日,哈军工的主体搬迁到长沙,启用了“长沙工学院”名号。
这是一段相当艰苦的时期。学院南迁长沙后,落脚在长沙市北区上大垅原高级工程兵学校和舟桥84团的营区,营区面积从‘哈军工’时的400万平方米减少为55万平方米,营房面积从高质量的64万平方米配套校舍,减少为15万平方米破旧营房,军工学院的10万件营具也只带来了1.2万件。
在滕叙兖学长撰写的《哈军工传》里是这样描述的:“运到长沙的9个专列的物资,将所有的房子塞满了,有约900吨的器材、仪器、设备和军事装备(如导弹)不得不露天存放,风吹雨打太阳晒,损坏严重。哈尔滨那边还有一些待运物资,综合实验工厂的大部分设备还扔在四海厂。”
跨线桥
“已抵达长沙的干部教员共2000多人1500余户,而接收到的生活用房才只有300来间,最多只能容纳200来户,实在没有办法,几家用布一挡,合着住,一个大教室要住六家人。”
“当时工程兵学院还有三个单位组成的留守处,占了600多间住房不肯让,校园里什么人都有,闹哄哄的像是农村集市,盗窃现象时有发生,哈军工人为保护学院的财产费尽了力气。”
在一段采访原国防科技大学校长张衍的视频中,张校长这样说:“搬到那儿去没有房子,设备好多是放在院子里的,上面盖上盖布,那样的精密设备,那些教学机械仪器,时间久了,雨又多,锈了就不能用了,搬坏了。”
那么多名教职员工及家属挤在这块弹丸之地,已经人满为患了,可这时还差着一大批人马未到呢 —— 这就是慈云桂教授带领的计算机系。当他们最后来到长沙的时候,学院的营房全住满了,连插针之地也没有了。
六系被安排在了长沙郊区马坡岭的农机校里。这里的条件更加十分简陋,房屋少且大多残破,一间教室间壁成三间,住三户教师。慈云桂所长,刘月庭政委也都一起住在马坡岭。
即使在这样令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哈军工人也没有被吓倒。《哈军工传》中说:“相反,南迁长沙的干部和教员们空前地团结起来,那个时候,‘文革’中的派性已经被丢到爪哇国,恩恩怨怨也云消雾散。不管你是哪个派的,大家都来自哈军工,都情同手足,下定决心奋斗下去,在湘江畔卧薪尝胆,背水一战,重新创立一所新的大学城,让哈军工的事业发展下去。”
慈云桂院士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上级下达了一项大任务给计算机系 —— 研制一台远望号测量船上用的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代号151。慈云桂院士、周兴铭院士、陈火旺院士和卢锡城院士等一大批计算机专家,就在马坡岭带领着大家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斗。你怎样想象,蚊蝇丛生一片荒野的农机校里,住进一群中国顶尖的计算机专家,他们在这里进行着百万次大型计算机的研制和亿次机的预研。
说到哈军工精神,这就是:胸怀全局、放眼世界,接受挑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奋发图强,勇攀高峰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毫无私心,全情投入,团结奋进的集体奉献主义精神;刻苦学习、潜心钻研,求实创新的奋斗主义精神。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不管自身受到怎样的不公的对待,只要是为国家利益,只要为了国防事业,再苦再难也坚定付出,绝不含糊。
虽然这时学校的名字没有再叫哈军工,但是它的身体中仍然流淌着哈军工的血液,对科学的追求,对国防的奉献,对国家的热忱,矢志不渝!
—— 未完待续 ——
友情链接:
国防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
北京校友会
)
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