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校友会
新闻动态
难忘哈军工
哈军工精神研究
母校信息
诗书影画
合唱团
难忘哈军工
校友回忆
征文汇编
校友访谈
联系我们
电话:010-82851088
邮箱:bj@hjg.org.cn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校友回忆
重温军事工程学院主要建制及历史沿革
来源:本站
发布者:高小林
日期:2018-02-27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在哈尔滨成立,因校址在哈尔滨,所以又俗称“哈军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任命陈赓大将首任院长兼政委。
哈军工于1952年开始筹建,1953年4月25日基建破土动工,9月1日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暨成立大会,1955 年初具规模,设有五个系和一个预科:一系空军工程系、二系炮兵工程系、三系海军工程系,四系装甲兵工程系、五系工兵工程系和预科。
1958年10月由一系空军工程系导弹专科(七科)改建为导弹工程系,编为七系。
1959 年中央军委决定将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为科学研究、设计、制造方面的军事技术工程师,实施尖端专业集中,常规专业分散的方针。学院二系炮兵工程系、四系装甲兵工程系、五系工兵工程系的常规专业进行了分散设置,见哈军工北京校友会编制绘制的《哈军工历史沿革》。
尖端技术专业集中始于1961年8月,以导弹工程系原子科(七系五科)为主,成立原子工程系,成为学院的(新)二系,组建电子工程系,称为(新)四系;导弹工程系由七系改称为五系。此时哈军工按照中央军委的指令完成了尖端专业集中的专业建设任务,新建制的五个系分别是:一系空军工程系、二系原子工程系、三系海军工程系、四系电子工程系、五系导弹工程系。
1966年4月1日,军事工程学院集体转业,退出部队序列。隶属国防科工委,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学院的五系更名为火箭工程系,新建了计算机系,不久学院就遇到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许多军事工程学院的历史资料、文件、包括档案材料被损毁······。1969年根据林彪关于战备的“一号命令”, 1970年学院正式内迁,分迁。其中院机关和火箭工程系(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1966年新建的计算机系以及基础课部大部分、实验工厂大部分迁往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隶属广州军区、第七机械工业部双重领导。8年后,1978年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重回军队序列。
多年来,国防科技大学和哈军工北京校友会在原军事工程学院广大师生的支持下,不忘初心,不忘使命,珍惜哈军工院系建设的历史,十分重视历史的真实性,整理、挖掘历史资料并撰写了大量有关材料。
哈军工北京校友会多方搜寻历料,认真听取干部、教员、学员等亲历者对历史回顾、讲述等佐证,不辞辛苦、调查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编制绘制了《哈军工历史沿革》图表(下图),让世人更清楚了解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的历史沿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防科技大学先后几任主要领导:校长张良起少将、校长陈启智中将、校长郭桂蓉中将、政委黄献中上将都是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的教员和学员。进入21世纪,国防科大校党委、领导高度重视历史沿革,编写历史,时任校长杨学军中将任学校编审委员会主任,副校长庄钊文少将等任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庄钊文在读研究生时的导师是周祖同教授(哈军工导弹专科、导弹系的创建人之一)和郭桂蓉教授。
经过国防科大编审委员会的同志们,查询历史文献、文件并多方调查研究,几经易稿,既重视原有的文件资料,又去伪存真,编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 军事工程学院 表册 回忆史料(1953.9---1966.4)》其中:组织沿革概况。内容摘要如下:“1958年到1959年3月,学院进行精简整编,将院、系、专科、年级4级压缩为院、系、专科3级。学院设正、副教育长,将院直属的教务部、科学研究部、政治部、干部部、队列部、工程技术勤务部、物质保障部7部进行调整:教务部与科学研究部合并为教务部,政治部与干部部合并为政治部,队列部与物质保障部合并为院务部,工程技术勤务部改名为技术部。学院设4部和院办公室,院属教授会分属教务部和政治部领导。1958年3月,化学工程系并入学院炮兵工程系,1960年6月正式成立原子化学防护系(被称作第六系),1958年10月30日,学院空军工程系导弹专科改建为导弹工程系并称第七系。”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 军事工程学院》组织沿革概况第2、3页
通过以上文献资料: 《哈军工历史沿革》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 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53年9月——1966年4月),主要建制及历史沿革已经很清楚了,这对研究哈军工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友情链接:
国防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
北京校友会
)
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