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53年,在朝鲜打完上甘岭战役以后,上级命令我立刻回国到军工报到。我一回到北京,就去见陈赓院长,问他有什么事这样急。陈院长要我到空军工程系任副主任,他给我看了军工党委的决议,并给我3条指示,他说:第一你要把全部精力用在教学上,保证教学,为教员、学员创造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第二你要把全部感情倾注到教员、学员身上,没有感情,你不会给他们解决问题;第三你要 发扬办事果断,艰苦朴素的长处,克服简单粗暴的缺点,无论如何要尊重知识分子,不仅在感情上尊重他们,态度上也要讲究一点。陈院长说:系里设的是政治副主任,实际就是政委,你要当政委对待。学院体制怎么搞?我请示了毛主席,毛主席指示:教育计划咱们不懂,听他们的;经过实践,我们慢慢改。体制我们是对的,完全顶起来也不行,“来个上不让下让”,院里党委领导,设政治委员;系里党 委领导,设个政治副主任。陈院长还指示要我尊重系主任唐铎。他说:唐铎在苏联学习过,是富春同志李富春当时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副主任。通过国家关系要来的,他资格老,又懂业务,要把他做为你们系一面旗帜。他是搞技术工作的,对我们党的传统还不太懂,有个过渡过程。你一定要尊重他,一些大事,让他多说,你要多做具体工作。在生活上不能低于苏联,我住小平房, 不能让他住小平房。后来唐主任和我谈心时问我:具体事很繁琐,讲话不出面,你为什么这样?我说:这是陈院长叫我这样做的。唐主任一听很激动。他说:陈院长太爱护我了。陈院长对我也有指示,叫我放手让你工作。
我到学院报到后,政治部张衍副主任跟我谈了话,给我决议看,我又认真看了。到现在我还认为,院党委那个决议经得起历史考验,不是权宜之计。
唐主任和葛燕璋副主任(后来葛调走,于达康任政委)比我到得早,他们扎扎实实做了很多工作,空军工程系的工作局面是他们打开的。
我到系里时,看到教员、干部都在王字楼一个大房子里办公,很和谐,很艰苦,朝气蓬勃,不争名,不争利,很有创业精神,都想干一番事业,我很受感动。
空军工程系的专业开始是参照苏联两个学院的专业合并起来设置的。航空工程科、航空兵器科、电气特设科、航空无线电科(即一至四科)是苏联儒可夫斯基学院设置的专业。机场建筑科、气象科(即五科、六科)是苏联列宁格勒乌沙可夫学院设置的专业。当时有20多个教研室(开始称教授会)和专业实验室。教员们的艰苦创业精神是很感人的。马明德教授亲自领着建设第一代的小风洞。他和木模工 人姜延栋、吴湘亭一起用手工做模型,用电扇代替吹风,干出了很大成绩。罗时钧、凌之巩、陈启智、张寿宝等同志都是创业者,都为创建空军工程系做出了贡献。
学院基础课教研室的卢庆骏、孙本旺、周明鸂、薛鸿达等老教授,都为空军工程系的建设做出了贡献。空军工程系的气象专业高等数学要求比较高,卢教授就自告奋勇为第一期学员开《概率论》课。
那时的苏联顾问能力很强,他们有真才实学,工作很积极,对我们很友好。我们从苏联进口的伊尔—18飞机,顾问检查后,个别对我说:飞机上没有天平导航。苏军从旅大撤出时,陈院长告诉安东安东当时任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副部长。用不了的器材给军工。院首长让我带几个苏联顾问去看看。看了以后,苏联顾问又对我说:他们(指苏方移交人员)是带着军衔的外贸部门的人,他们是来做生意的。
空军工程系筹建时,空军给了很大的支持。我应邀参加过几次空军党委扩大会。我还多次到空军工程部和气象、靶场等单位请领器材或联系学员部队实习等问题,都得到了园满解决。空军对学院的期望很大,派了不少机关干部和教员到系里旁听学习。1956年,空军建议学院办个机务干部培训班,训练军、师、团和少数大队的机务主任。学院同意后,空军党委专门作了决定,办4期。学院办了两期, 训练了200多人,这是成功的。1960年学院决定停办,空军很有意见。
陈院长对各军、兵种是非常尊重的,曾指示各系上送重大问题的报告时,要同时上报各军、兵种党委。
军工培养的学员质量是好的。结合专业的部队实习或勤工俭学效果也不错。1957年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访华,一天,准备从北京坐飞机到沈阳。这天是否有雨,中央和沈阳的气象台预报含糊。当时,我们有4名毕业班学员(3名女学员:杨斌、胡学美、彭凤绍和1名男学员鲍世期)在沈阳空军气象台学习。他们和沈空气象台的同志一起,根据气象观察,分析研究断定飞机到达时没有雨。结果是伏老下了飞机,乘车到宾馆后才下大雨。可见沈空气象台的同志和我们的实习学员业务水平是好的。学院和哈尔滨市人民一起参加防汛战斗时,用的是我们自己的气象预报,效果也很好。
在空军工程系筹建和发展过程中,唐主任确实是一面旗帜。他政治上很正派,突出的特点是自觉地扎扎实实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毛泽东思想,继承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作风。他模范作用很好,各方面都是标兵,系里每个人从内心里尊重他。在教学上他注重质量,不图形式。他坚持培养尖子,他常说:我们要是培养图波列夫、依柳辛、米高扬多好,一个人能顶几个工程师。他又不鄙视落后 的学员,他说没有落后的学生,只有落后的教员。他对苏联顾问很尊重,顾问工作很起劲,他起了桥梁作用。他在苏联当过飞行员,因作战勇敢得过很多勋章,但他从不表露自己,不争名、争利,气量大,能团结人。他是系主任兼系党委书记,中苏关系恶化后,他不兼系党委书记。后来他转业到地方了……至今,我很怀念他。
(二)
50年代,只有少数工业发达国家研究生产导弹、原子弹,在高等学校中设置导弹、原子专业。旧中国在这方面是一片空白。1955年,中共中央作出发展导弹、原子弹的战略决策。
1957年初,经毛主席批准,中央军委派副总参谋长兼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大将率中国政府军事代表团到莫斯科,同苏军总参谋长安东诺夫大将为首的苏联政府军事代表团会谈,签订苏联援助中国发展导弹、原子弹武器协议。回国途中,陈赓院长在哈尔滨停留,向学院领导介绍同苏联政府军事代表团签订的协议内容,布置筹备创建导弹、原子弹专业任务。当时,我任学院空军工程系副主任,主管教 学工作。陈赓同我谈话中指出:这次同苏联政府军事代表团谈判,他们仅卖给542、543、544、1059和1060近程导弹及器材设备,不同意中国研制生产原子弹,只买回一个供教学用的原子弹头。苏联政府虽然同意给学院派少数教授、专家帮助创办导弹、原子弹专业,但我们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自己创建导弹、原子弹专业。陈赓说:你们不要相信苏联宣传什么国际主义,大公 无私地援助兄弟国家,这次谈判,供应的全部器材设备,都是花钱购买的,他们不给我们资料,连导弹、原子弹实验室也不让中国政府军事代表团人员参观,要我们走仿制的路。陈赓说,中央军委决定调学院空军工程系的梁守槃 、朱正、任新民、庄逢甘4位教授、专家到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参加创建导弹研究院,自力更生研制生产导弹武器。学院党委决定,先在空军工程系筹建导弹、原子弹专业, 很快就分别成立导弹工程系和原子工程系,培养研究、试制、生产、使用导弹、原子弹武器的科技人才。
1957年8月7日,学院向中央军委请示设置导弹专业的组织计划报告。9月10日,军委批准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建立导弹专业。学院派我分别到空军、海军、装甲兵、炮兵、工程兵各军、兵种领导机关和一机部、二机部、化工部等单位,汇报筹建工作,请示培训任务,要求支援帮助。他们都表示关怀和大力支持。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安东先后两次来学院检查,指导筹建工作,解决各种 困难问题。二机部领导表示:政府和地方高等院校不培养研制原子武器的专业人才,你们应当向军委和各军、兵种请示培养学生的任务。我向陈赓汇报向各军、兵种和各机部请示创建导弹、原子弹专业的情况后,他非常重视,亲自给工程兵司令员打电话,请他负责给学院设计导弹、原子弹实验室和教学陈列室。
1958年,中央军委批准学院空军工程系成立七科,培养导弹、原子弹专业人才。系主任唐铎兼任七科科主任,周祖同教授任副主任,高天炎任政委,苏克任副政委。学院决定:从空军工程系各专科和院基础课教研室、各兄弟系抽调董绍庸、张良起、陈启智、曹昌佑等一批骨干教师,主持导弹专业的建设;从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中基础和专业知识相近专业的55级、 56级、57级本科生中选调400多名学员到七科学习。同时陈赓请示国务院周恩来总理批准,从留苏的导弹、原子弹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和地方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中,抽调一批科技人员到学院导弹专科担任教学、科研工作。这样就很快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陈赓亲自接见七科的教授、副教授等骨干教师,向他们介绍苏、美、英、法各国发展导弹、原子弹的概况,鼓励大家自力更生,奋发图 强,努力做好教学、科研工作,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陈赓院长还决定,从1958年秋季开始,招收第一批导弹、原子弹专业学员,以后逐年增加招生名额。
1959年2月15日,中央军委批准学院成立导弹工程系(代号七系),李开湘任系政治委员,戴其萼、黎觉亭任副主任,下设弹体发动机、自动控制、无线电遥控遥测、导弹弹道、战斗部5个专科,5个教研室,学院决定将炮兵工程系的导弹火箭专业调到导弹工程系,筹建原子弹内爆装药设计、核装药设计、引爆装置、核爆炸测试分析、核爆炸产物分析、炸药化学工艺等专业。学院还决定从空军工 程系第一、二期学员中,选留一部分毕业生做教学工作,充实、加强教学力量。经总参谋部批准,学院从空军、海军技术兵种的老军士中选调100余人成立导弹训练教导队,为教学实习服务。
1959年秋季,导弹工程系刚成立,教学设备器材缺乏,我到北京向陈赓院长汇报,他及时同总后勤部联系,在军委○三户头中批给学院外汇款,同第五研究院、二机部同等待遇,从国外订购专业器材设备。陈赓还批给学院导弹工程系150万元人民币,指示国防科技委员会各电子工厂减价卖给一大批器材,使教学的实验设备初具规模。
面对军队技术装备的科学研究迅速发展对工程技术干部日益增大的需要,以及军事工程学院原有各系已具备了分别单独建设工程学院的条件,1959年11月19日,陈赓给中央军委报告,建议将军事工程学院的炮兵、装甲兵、工兵和防化兵4个工程系分给有关军兵种,单独成立工程学院。军事工程学院除原有的空军、海军工程系及新成立的导弹工程系外,再建立原子工程系和电子工程系。学院的任务由主要面向部队,培养常规武器装备的维护使用干部,改为主要面向各研究机关,培养军队所需要的国防尖端技术为主的研究设计人才。中央军委接受陈赓的建议,并批准于1960年开始实施。
根据中央军委“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和“双方兼顾,照顾尖端”的原则,导弹工程系(代号五系)的专业及时进行了由常规转变到尖端的调整,设6个专科,14个专业;原筹建的原子专业,从导弹工程系调出,另成立原子工程系(代号二系)。1960年7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学院从全国各重点大学调入500余名二年级学生,到各系插班学习,其中分配到导弹工程系学习的约200人。为解决学院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军委58次办公会议批准学院从四、五、六年级的学员中,抽出200人培养师资,要求他们通过进修达到大学毕业,参加毕业生考试答辩。同其们系一样,导弹工程系举办了教师进修班,有的在院内离职进修,培养年轻的教师队伍。1961年5月,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导弹工程系还调出一批教师,协同制订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提供教材和教学设备,代培专业课教师,帮助空军、海军、炮兵筹建3所培养维护使用人才的导弹工程学院。
1962年6月12日,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任命戴其萼任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主任,王坚为政治委员。我们系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端正办学宗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努力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科技人才。
导弹工程系培养学员,同其他系一样,始终把政治质量放在第一位;在业务上必须达到军队工程技术院校中的最高层次,1961年曾明确要求不低于国内高水平的重点大学;同地方高等院校比较,最大的区别是,学生毕业后具有一定的军事素养。学院按军兵种设系,按装备设专业,针对性和综合能力强。由于专业对口,学用一致,61级学生实行预分配制度,毕业学生很受欢迎;分配国防研究部门从 事总体工作的,由于专业知识面广,又有一定的军事素养和武器战术技术论证知识,在设计方案的论证过程中,能够根据部队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见解,也都得到好评。“文化大革命”前,导弹工程系毕业的学员,共产党员占95%以上。学员在校学习,德、智、军、体全面发展,为从事军事科学技术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1年1月陈鹤轩、姚庆模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