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校友会
新闻动态
难忘哈军工
哈军工精神研究
母校信息
诗书影画
合唱团
难忘哈军工
校友回忆
征文汇编
校友访谈
联系我们
电话:010-82851088
邮箱:bj@hjg.org.cn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征文汇编
我的哈军工情
来源:本站
发布者:四期学员张俊科
日期:2018-03-15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哈军工1953年由毛泽东第一代领导集体创办,是当时全军的最高科技学府,与清华北大齐名。我出身贫穷家庭,1955年考入哈军工。哈军工名气很大,当时按军兵种设系,有空军、炮兵、海军、装甲兵、工程兵五大系,有五大教学楼,灰瓦大屋顶式,雄伟气派。陈赓大将任院长兼政委。我是党培养的,哈军工培养的,毕业后留校任教。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没有哈军工,就没有我的今日。但是哈军工有重大变化,文革中哈军工是重灾户,林彪一声令下,哈军工被集体转业、被拆散。1970年主要部分南迁长沙,名为长沙工学院。1978年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拍案,将长沙工学院恢复并创建为国防科技大学。我一生两次参军,感到很光荣很荣幸,一生为强军奋斗43年。科研立功一次,教学立功一次,获国家发明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1993年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我在哈军工是提前毕业留校任教,1959~1960年学院要建立新系新专业,我去的教研室为计算机教研室,哈军工计算机专业比清华北大要建得早,教师从哪里来,都是改行的,室主任副主任是两名讲师,其他十来人都是“拔青苗”出来的。口号是“边干边学”,“战斗中成长”,全都是从二进制学起,边学习边备课,半年时间写出讲义。那时美国刚刚出现电子管数字计算机,学院领导看准了数字计算机未来在战争的作用与发展趋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现在看哈军工的老领导很有远见。正是哈军工计算机专业建的早,出现了像慈云桂、柳克俊、康鹏等一批知名专家使哈军工的第一代晶体管计算机,第二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三代大规模集成电路银河、天河巨型机走在全国的前列,甚至像天河走在世界的前列。
一、57-1机研制
哈军工文革中是重灾户,1966年林彪一声令下将哈军工踢出军队系列,文革本身就是动乱,哈军工部分教职工人心不稳。停课二年后,计算机系62级学生看到文革乱哄哄,专业知识没学到,纷纷要求“复课闹革命”。教研室选派了数名教员及数名学生十多人去三十一基地调研,看有什么科研项目可以结合教学进行。回来后没有几个月国防科工委给计算机系下达了研制57-1机任务。它是一台装在汽车上做常规武器试验时记录数据处理数据,还可以做动态模拟试验。
没有57-1机之前,基地作常规武器:雷达高炮指挥仪试验时,飞行目标的坐标:高低角、方位角、距离三参数都是用苏联过时了的“快速照相法”。在雷达输出的同步机的机械角装上角度的刻度盘,用快速摄像机录取数据。照相膠卷记录了数据,一次试验后,从膠卷上读出数据,再分析计算数据,往往要数个月之久,效率极低,影响新武器的研制进展。有了57-1机后,计算机自动进行数据录取、处理。基地靶场试验后,立即可得到结果。从技术上讲有了57-1机,试验技术上了一个大台阶。
57-1机任务组人数不足十人,我被系革委会指定为组长。从60年底到70年底用二年时间完成,主要工作是在沈阳完成的,那时候年轻,家也不顾的。1970年10月经过考机成功后,交付三十一基地。基地很满意,用了7-8年后由别的单位协作变为了手提式小型化的试验设备了。
二、怀揣调令不舍哈军工
我结婚时,我与爱人不在一地,她在南昌,我在哈尔滨。两个小孩,老大在上海由外婆带,老二在哈尔滨由奶奶带。数年后,外婆、奶奶年岁已高,带孩子困难我们当然希望有一日夫妻能调到一起,将孩子接来。1968年,还在文革中,我爱人打报告,找到南昌市政府(当时叫革委会),希望将我调入南昌工作。也许是“哈军工”的名气大,南昌市政府不久给出了“同意调入”的信函。我得此调令信函如获至宝。但冷静下来,心情复杂。我将此调令怀揣二年没有启用,为什么?
首先,我是哈军工培养的,我爱哈军工,我应感恩哈军工。哈军工集体复员转业,但任务没有变,仍然为军事技术服务,为强军服务。我若是离开哈军工,我学的专业不是废了吗?我如何感恩哈军工呢?
其次,得到调令时,正好是57-1机任务组开始大干不久。除了当时我是57-1机任务组组长外,还有一个实际问题无法解决。57-1机由运控、存贮、外设、电源及转换五大部分组成。前四部分是技术成熟传统的东西,唯独转换部分是我从三十一基地调研后,花二个多月独立思考创新的方案,将轴角数字变换由二相旋转变压器变为三相同步机方案,前者将0~360°轴角分为8个区间,后者将0~360°轴角分12区间,这一变化在使用同样精度的模拟电路转换精度可提高一倍。另外三相同步机方案与二相旋转变压器的粗精组合技术也大不一样。它的规律是我花了不少时间经过理论推导才得到的。搞转换部分的二人中,我是方案的主要设计者。在这种情况下,我无法下决心抛开57-1机任务。我要因私心离开57-1,势必会使57-1任务受损失。系领导也不会放我。只好等57-1任务完成后再说吧!
就这样,我怀揣调令两年没有动。
事情也是巧,57-1任务刚完成。1970年底林彪一声令下,将哈军工拆散,主体搬迁长沙,名为长沙工学院。学院的任务没有变,仍然为部队强军服务。借此时机学院将夫妻二地分居的问题全部解决了。我真是卸下了一个大包袱。搬迁到长沙时,条件极差,不仅教职工的住房不足,大部分人住隔板房,许多教学设备无处放,只好放在室外。计算机系更是200多人住在郊区一个叫做马坡岭的地方,那里有个文革期间停办的农技校。在条件相当艰苦的情况下,全系完成了一个大任务:研制远望号测量船上用的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代号151)。那时候同志们都比较年青,我才30多岁。一切听党指挥,党叫干啥就干啥,成天想的是如何完成任务。
文革结束后,1978年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在家中听取了长沙工学院负责人张文峰、高勇汇报后,拍案决定将长沙工学院恢复和创建为国防科技大学。这是全院的大喜事,是我做梦也难想到的喜事。国防科大的创建,使我有幸第二次参军,我的大半生经过了哈军工——长沙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共43年为强军奋斗。
三、哈军工情深难忘
人生到耄耋之年爱回忆。在我的难忘记忆中,我是党培养的, 哈军工培养的。在关键时刻的两年,怀揣调令未行动,对了。因此一生做热爱的事业。虽然弯曲坎坷,但有幸运,我做到了一生为强军服务,把专业知识献给了军队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倘若当时我动用了调令,则我的晚年回忆将是别样的,不会像现在这样满足,有成就感。
的哈军工情深难忘。
友情链接:
国防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
北京校友会
)
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