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校友会
新闻动态
难忘哈军工
哈军工精神研究
母校信息
诗书影画
合唱团
难忘哈军工
校友回忆
征文汇编
校友访谈
联系我们
电话:010-82851088
邮箱:bj@hjg.org.cn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校友回忆
怀念康继昌教授 数字大道六十年
来源:本站
发布者:徐祖哲
日期:2018-04-12
1月9日深夜,在微信中突然收到康继昌教授不幸逝世的消息,顿时睡意全无,在电脑上看着康教授的照片,回想他对我的帮助与鼓励,久久不能入睡。
2013年1月,因为编写多年的《溯源中国计算机》进入尾声,但是西安这边的内容还有不少欠缺,西工大的杨新铁老师当年使用过441-B计算机,他对我说在这方面最清楚的就是康继昌教授。我将电话拨到康教授家中,心里却是一点也没有把握,因为几十年来的历史成就无数,回忆和史料搜寻都要花费很大精力。康教授听到我的要求之后,很豪爽地一口答应,同意给我提供材料,使我喜出望外。在二年多的时间中,我就不断地打扰康教授,除去他的个人简历和主要经历外,还得到了他提供的老照片和别人难知的史实,这是我的幸运。
汇集史实是非常繁杂的事,康教授仔细订正的了SSS-1机研制过程,这个项目伴随文革进行了8年,这其间研制组从哈军工并入西工大,他说只是参加了一头一尾,中间被迫离开。最后大家一起完成了任务,机器装上轰-5试飞打靶成功。他带领几名教师下厂攻关,通过高低温、振动、冲击等试验,机器稳定可靠。国务院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主持通过了设计定型。这些内容和研发过程一页纸就可以写下,于他却是多少个日日夜夜,是一种责任、一种追求,几十年后回想起来还是一种快乐和欣慰。
他的一贯认真的态度有时就表现在一个字母上,因为对航空、对计算机就会是成或败,他请李永锡同志査阅资料,关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的“622A机”有误,应该是“622机”。康教授在邮件中对我说,“如方便的话,请修改。很抱歉!这次补充了不少内容,是从国务院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的档案中找到的。”他和我的20余份邮件都是这样平易近人,认真校核,对史料也和当年的设计图纸同样认真。
1965年,西工大也参加了国防科工委统一仿制441-B机的工作,但因年代久远,许多过程已不清楚。虽然康教授那时不在西安,在哈军工而又非四系,没有参加441-B推广,但因他在学校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竟然获得许多重要信息。他给在上海的原西工大教师柴培琪打电话,向她打听关于441-B机的情况和参与人员。帮我在1965年哈军工推广培训的134人合影中认出了柴培琪,告诉我她的左上角是赵化民,可惜人已去世。
他在邮件中说,“说来正巧,曾经是西工大441-B实验室主任的艾雨春及其夫人来我家。他离开西工大30年来未曾见面,当西工大有了进口的大型计算机之后,领导决定441-B移交给西安航空专科学校。艾老师花了1个月时间,把441-B运去,并调整机器恢复正常工作。”寥寥数言,却是一项重要史实。怎么会这样巧呢?康教授的女儿为艾老师的夫人做了白内障手术,他和夫人是来表示感谢的。康教授说,他是沾了女儿的光。
西工大的SSS-1火控计算机实物俱在,他专门拍照给我发过来,由于实物在新校区,照相不是很方便,让我等了好几天。
他给我提供了1957年哈军工欢送苏联专家的照片,在《溯源》中展现出来的是一段中苏技术合作转移的重要史实片段,苏联专家,研究生导师辛捷耶夫、伏洛诺夫将他带入神奇的计算机领域,使他终身感念不忘,保存这张照片也有对老师怀念的意思吧。这张24人的合影照片中他记得顾美艳和胡克疆,又请胡克疆认出其他人名抄录给我,欠缺仅仅2人。
在专业上,我没有机会做康教授的学生,但在史志工作上,成为了康教授的学生,他的经历,他的学识,他的认真态度都是我的楷模。
学校给他的评价,康继昌同志一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典范;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优秀教师的典范。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国为民,功垂千秋。他在计算机领域中既留下了奔腾不息的浪滔,也留下了点点滴滴的光彩,这些功绩与经历合成了他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生的热爱。
最近,有人评价信息化的成就,以为我们是“后发先至”,其实像康继昌教授这样的一批专家,早就走上了数字大道,六十年来默默地拼搏,努力探索和积累。是的,就是六十年,康教授和他的战友、同事从不懈怠,从不间断,从不张扬。媒体、社会、在校学生们,又有多少人知悉这一代人的经历呢?老一辈的科学家正在慢慢离去,后人要了解他们的追求,传承他们的目标,坚守他们的信念。这就是康教授对大家的希望啊!
2018年1月11日
友情链接:
国防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
北京校友会
)
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