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校友会
新闻动态
难忘哈军工
哈军工精神研究
母校信息
诗书影画
合唱团
难忘哈军工
校友回忆
征文汇编
校友访谈
联系我们
电话:010-82851088
邮箱:bj@hjg.org.cn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校友回忆
触摸一位“哈军工人”的“工程梦”
来源:本站
发布者:别良杰
日期:2018-06-10
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竞相推出各类选秀节目中,无论是导师,还是主持人,似乎都经常喜欢问这么一句话:“你的梦想是什么?”最近,笔者有机会认识了一位86岁的老科学工作者,说起了自己所追求的“工程梦”。
李世辉,海淀区万寿路军休所军休干部,1932年4月生于北京。在兵荒马乱的旧中国,他作为一名流亡学生,考人位于陕西城固县的国立第一中学,一直读到高一。在全国解放前夕,因学校供给中断而辍学。为了挣到以后能继续读书的学费,实现自己“读书救国”之梦,他跑到褒城,托亲戚在国民党军一个汽车团里,找到一份修理汽车的
工作。1949年l2月,该汽车团在共产党策动下集体起义加入解放军,他光荣地成为了西南军区后勤部的一名汽车兵。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他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从l951年2月入朝参战,到1955年5月回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冒着美军飞机狂轰滥炸的极大危险,出生入死,历尽艰辛,圆满完成了火线运输、油料物资保障等繁重任务,3次荣立三等功。载誉而归后,他被分配到长沙工程兵学校当教员。l958年考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从此,他便和军事工程专业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文革”时期,一介书生“站错队”被卷入了单位的派性斗争,受到莫名的批判、抄家和审查。而此时,年近半百的他,已将个人的荣辱与是非置之度外,在每天在接受8小时批判审查之余,集中精力一点一滴地完成了必要的知识更新。用他的话说就是“隐忍苟活,逆境中发愤治学”。3年时间,他除继续坚持英语学习外,先后自学了《结构矩阵分析》、有限元分析、科技日语、计算机3种程序语言、概率论数理统计、系统工程、岩石力学等新课程,并完成了相关作业。正是有了上述一系列知识准备,才为他后来
重新出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1978年,在被誉为“迎来科学的春天”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李世辉作为主要参与者的国防工程项目,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l987年,他作为主要参与者的
坑道围岩分类与支护设计方法,荣获军队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科研成果虽然来之不易,但他感受更多的则是追求梦想的价值和力量。
然而,在追逐梦想的逆境上,56岁的李世辉,却又不得不面对和接受退休的“残酷”现实。
此时,壮志未酬的李世辉,想得更多的是自己那些被锁在铁皮柜里的一大堆“半经验半理论”的工程资料。当时,虽然他创造的“典型类比分析法”软件(即BMP84A程序,总称典型信息法)已大体成形,但还没有机会经过工程验证,而且这个软件也只有他一个人会用。为了把该项目研究继续搞下去,他毅然谢绝高薪聘请,在老母亲和妻子的支持下,决定倾全家之力,自费进行验证和推广应用。没有办公室,就在家里搞;没有工程项目,就四处找机会。听说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正在搞小浪底工程,前期他们搞了个试验洞,正好需要做技术分析和验证。李世辉就主动上门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在资料不全、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下,他经过三轮18次试算,向委托单位提出了自己的书面意见,所做结论得到了对方的充分肯定。
基于退休后他第一次争取到为国家重点工程进行应用验证的机会,虽分文无取,但他却如获珍宝。他根据应用实践中所得到的数据资料和经验教训,对该系统软件进行了扩充修改,从而使之更加完善。为了尽快把这一创新成果向全国同行业推广应用,以实现报效祖国、造福于民的宿愿,他决定举办讲习班。他的这一想法,也得到原单位的支持,同意出面举办。从l989年3月到2000年9月,他共主讲了5期“典型信息法”讲习班,来自全国军内外172个工程单位共228人参加了该软件的应用培训。其中军队有25个单位35人参训。培训有个特点就是,请参训单位自带工程设计、施工资料,按照他提供的软件和方法,边学习边进行自主验证。学习结束时,大家对软件应用的结果进行讲评和无记名投票。参训人员通过对202个隧道工程的自主验证,其平均满意率高达93.6%。
其中,在讲习班期间的国际知名工程、二滩电站导流洞施工中的设计复核,就创造了“典型信息法”成功应用的范例。该工程是当时我国在建的最大水电站,通过国际招标,地下导流洞由国际一流的德国霍尔兹曼公司中标施工。中标后,该公司请柏林大学作岩石力学数值分析计算,得出的结论是水电部成都勘察设计院研究所的设计,因软岩区段不稳定,施工中会出现大塌方。等到水电站正式开工后,德方提出执行他们修改后的设计方案。如此一改,估计要增加造价2000万元。这时,该研究院正好有多名学员参加过李世辉主讲的讲习班。他们运用“典型信息法”对该工程进行应用检验和设计复核,结果证明原设计方案接近工程实际,从而否定了德国方案。中方要求德方继续按中方设计方案施工。l993年,二滩水电站导流隧洞建成通水,
至今运行正常。国际权威刊物公开报道并推荐这一科研成果。什么叫“为国争光”?李世辉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退休后,李世辉先后被钱伟长先生聘任为上海大学兼职教授,被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聘任为客座研究员。他坚持“教书育人”,而且一直笔耕不辍。先后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其中有4篇发表在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期刊上;出版了《隧道围岩稳定系统分析》《隧道支护设计新论:典型类比分析法应用和理论》《科技原创苦旅》等4本著作。l991年,他为凑齐出版费,全家老少齐动员,甚至挪用了姐夫的丧葬费。长期超负荷运转,李世辉体力严重透支,多次发生心梗、昏厥,以至于三支冠状动脉“两断一塞”危及生命。后经积极治疗和调理,方才转危为安。用他的话说,就是“物我两忘为初心”。而这一切的努力,就是为了实现当年在“哈军工”他和同学一起立下的一句“誓与苏美工程兵争高低”的誓言。其人其志其梦,其敬业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有耕耘就有收获。李世辉从事工程科研工作的经历是坎坷的,但也是幸运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党和人民都不会忘记和埋没无私奉献的科技英雄。l992年,就在他退休4年之后,他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同样是在他退休8年之后,他主持的“坑道工程围岩稳定分析超前预报智能系统”科研成果,再次获得军队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的科研成果,已经在军内外隧道工程领域普及应用,并列入我军有关设计规范。1998年经总参、总后批准在全军施行。
友情链接:
国防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
北京校友会
)
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