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校友会
新闻动态
难忘哈军工
哈军工精神研究
母校信息
诗书影画
合唱团
哈军工精神
联系我们
电话:010-82851088
邮箱:bj@hjg.org.cn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哈军工精神研究
哈军工精神之源
来源:本站
发布者:哈军工广州校友会
日期:2018-09-05
——浅论黄埔精神对哈军工之影响
哈军工精神之研究已历10年,至今仍在引发哈军工学子们的无限思索,热烈讨论,日久弥新。
哈军工精神最深层的精髓,应该是中华民族在外强欺凌百年后的一次抗争,尤其是在军事装备领域的自觉。
从甲午战争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殁,到抗日战争的大刀长矛,再到抗美援朝的小米加步枪,中国人民纵有“与敌人血战到底的精神”,惜无拿得出手的武器装备,只能用几倍的牺牲换取山河不失。
近代以降,为中华崛起而办的军校,著名者有:保定讲武堂、云南讲武堂、东北讲武堂,而它们的集大成者--广州陆军军官学校(包括其后的南京、成都校本部及全国13个分校),即俗称的“黄埔军校”,更是成为国共合作,为国家统一,抵御日本侵略者而汇聚数十万青年精英的大学校。
哈军工的创办人---陈赓院长兼政委,正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毕业生,还享有“黄埔三杰”之一的桂冠。协助陈赓创建哈军工的还有黄埔学生唐铎、黄景文、徐介藩等。
因此,研究哈军工精神,可以导出“哈军工精神之源”的研究与探讨。这就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究史溯源,把哈军工历史延长到黄埔建校、国共两党建军。
毛泽东同志寄望陈赓“把哈军工办成解放军的黄埔军校”而没提“办成红军的抗大”,最直白地说明哈军工就是黄埔的延续。抗大固然对培养成千上万抗日军人作用巨大,但抗大的校长、教育长林彪、罗瑞卿、郭化若等,无一不是黄埔生,也可以说“抗大也是共产党的黄埔”。抗大、哈军工之源均溯于黄埔,但毛主席仅提哈军工,意义深远!
哈军工精神传承于黄埔精神。这一命题不知能否被广大哈军工校友所接受?本会谨向全国军工校友提出命题,欢迎讨论,包括反驳意见。
黄埔军校始创于广州,故广州校友会责无旁贷,率先开展对黄埔精神的研究。
为顺应两岸和平统一大局,北京早于1984年就成立了副国级的“黄埔同学会”,徐向前元帅出任首届会长,全国各省市亦有“黄埔同学会”,均有编制。随着黄埔老人逐渐凋零,近10多年又相继成立“黄埔军校后人亲属联谊会”,频繁开展两岸交流,“黄埔精神”得到深入研究。比如:亲爱精诚;贪生怕死莫入此门、生官发财请走它路;建设党军;反帝反封建;统一中国。等等。
哈军工精神与黄埔精神不难对比,只要把校训,领袖题词,重大活动,主要贡献,人物特征,办学思路加以排列提炼,找到共性,相信对深入研究哈军工在祖国统一、民族崛起进程中与黄埔军校有太多的“公约数”了!
由广东黄埔军校后人亲属联谊会发起的“黄埔军校旧址申请联合国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目录”的工作,得到广东省人民政府正面响应,亦得到台湾黄埔军校(它们还在办,但眷村已是遗址)退役将官们的热烈响应。哈军工的学子如陈知庶、林爽爽、黄冰华等黄埔后人均知晓此活动。
期盼通过“哈军工精神对接黄埔精神”的研究,扩大研究范围,深化精神的内涵,为中华民族崛起,为台湾早日回归,作出理论与实践的贡献。
杨小斌执笔
齐国甫校改
2018.9.3
友情链接:
国防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
北京校友会
)
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