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历史——纪念中国第一个导弹工程系成立60周年》
1958年10月30日,中央军委【1958】軍字第660号文件批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导弹专科改建为导弹工程系,距今2018年导弹工程系已走过了60的光辉历程。
2013年11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视察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时指出:“国防科大是从著名的哈军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校址在哈尔滨,称哈军工)发展而来的。哈军工是我国国防科技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哈军工传统值得发扬光大 ”。
为贯彻习主席“哈军工传统值得发扬光大” 、“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的指示精神,在导弹工程系成立60周年之际,宣传弘扬"哈军工导弹人"精神,以此纪念前辈们的丰功伟业;深深缅怀为中国导弹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哈军工导弹人"先辈们,以教育后人不忘初心,承志前行,传承红色基因。作为哈军工导弹工程系子弟,深感有责任、有义务将前辈们为新中国的导弹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在那峥嵘岁月的历史制高点上,他们默默无闻、艰苦创业、勇攀科技高峰的那段辉煌历史总结出来,当好传承红色基因、信仰信念传播者的主力队员,将哈军工导弹人的精神永驻人们心中。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1943年,纳粹德国首次用空舰导弹Hs-273击沉了停泊在比斯开湾的英国“白鹭”号巡洋舰;1944年又将研发成功的巡航导弹V-1和弹道导弹V-2轰炸伦敦城, 从此导弹登上了战争的历史舞台。历经70多年的导弹发展历程,现在已形成了四代导弹装备,正在向五代迈进。
1954年9月中国军事代表团在苏联合影
前排左五彭德怀、左三刘伯承、左六粟裕、二排中陈赓
1954年9月彭德怀、刘伯承率领中国军事代表团赴苏联参观核军事演习,陈赓等解放军高级将领随团前行。军事工程学院陈赓院长从苏联参观回国后,高瞻远瞩,向中央力主我国要优先发展导弹。毛泽东主席通过总结二战、抗美援朝战争经验,为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核垄断、核讹诈的威胁,经过缜密思考,确定、明确了在众多发展武器装备中,我国发展导弹第一的战略决定。陈赓院长兼政委抢占先机、超前布局,开始在军事工程学院着手策划、筹备培养我国导弹、原子弹方面的高等军事科技人才和有关工作,并与哈军工苏军首席顾问瓦·依·奥列霍夫空军中将商量此工作(锻钢同志担任翻译工作)。1956年上半年,聂荣臻元帅与陈赓大将多次研究,确定了我国“两弹”建设中所需高等军事科学技术人才由哈军工进行培养。同年 6月哈军工开始培养导弹科学工程技术人才,成为了共和国第一个导弹与火箭人才培养的摇篮。7月中国导弹管理局(国防部第五局),10月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相继成立,中国发展导弹事业大幕徐徐拉开了。1957年3月,导弹管理局并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同年9月中央军委批准哈军工成立导弹专业、设立导弹专科,11月国防部五院成立了一分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前身)、二分院。 1958年10月导弹工程系成立,编制序列为哈军工第七系,代号中国人民解放军9042部队七支队。哈军工成为了中国发展导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年底,陈赓院长运筹帷幄,亲自部署学院引进购买的苏军P-2导弹(实弹)从中苏边境满洲里秘密运进了哈军工导弹工程系。当别的大学还在理论上探讨研究导弹,哈军工和五院就已经用多枚导弹进行科研教学了(1970年该系南迁长沙,这些导弹又发挥了它的历史作用),可以说,此后中国导弹火箭事业开创了自己的辉煌。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晚年回忆中国导弹研制之路时说:今天,在我们歌颂"两弹一星"成就,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时,往往对后来者的功绩说的较多,而我认为,陈赓大将对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在初创时期的贡献是巨大的,其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初创时期的工作是十分艰苦的,我们应该永远记住陈赓同志这位创始人的功劳。这应该是导弹之父钱老的肺腑之言。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时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院长,第二次赴哈军工与新成立的导弹工程系谈“院系”合作时,看到事隔三年军工学院的快速发展,令其满怀信心地预言:“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这么短的时间内创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大学,在世界上也是奇迹。目前五院是一翼,你们军工学院的一系七科(因保密、导弹工程系对外仍称一系七科)也是一翼,有这两翼,中国的导弹一定会很快飞起来的”。1962年1月,当导弹工程系进行第一次编制、专业调整时候,钱学森同志17日专门写信关心、指导导弹工程系的建设,就该系几个专业教学计划问题与院系领导进行探讨、研究。后来,他在国内功成名就时又说“中国搞两弹一星,哈军工是立了大功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第二任院长、开国将军刘居英曾回忆说:我们不应该让当年老院长陈赓同志在毛主席、朱德、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关怀、支持下创建起来的军事工程学院,在历史上淹没无闻。钱老的话和刘老将军的话道出了哈军工人及其子弟们和关注哈军工的人们的共同心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初期极为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的一所肩负重要历史使命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所高水平、正规化的综合性军事科学技术大学,它的创建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划时代意义。
军事工程学院在以院长兼政委陈赓大将为核心的学院党委领导下,坚决贯彻毛泽东主席、中央军委确定的办学方针,忠诚使命、胸怀大局,开创了共和国“两弹”的理论教学及人才培养。这对指导军事科学技术院校工作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军事工程学院创建我国“二弹一星”军事“高、精、尖”专业的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是高等教育的骄傲和荣誉。为我国高等教育创“双一流”跨越式发展、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军事工程学院的光荣传统、革命精神和办学经验是它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毛主席、朱德、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怀下,在陈赓大将亲自领导指挥下,哈军工率先在全国、全军培养导弹和火箭高等专业军事科技人才,建立了导弹专业、导弹专科和导弹工程系,钦点唐铎、高天炎将校军官为导弹专科党政领导;钦点李开湘、戴其萼将校军官为导弹工程系党政领导。在军事工程学院诞生了中国六个第一个:第一个导弹工程专业,第一个“导弹专科”,第一支"导弹工程系"部队(9042部队七支队),中国第一个面向全国招生录取导弹专业学生的大学,第一支导弹教学训练部队,中国第一支导弹、原子弹(二弹)尖端武器高等军事理论教学科研部队。这是为中国科技强军提供“高、精、尖”人才保障的核心基地,是新中国开创导弹、原子弹事业、国家“二弹一星”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62年来,中国导弹事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从第一代导弹发展到第四代导弹的风雨历程,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拼搏腾飞的道路,取得了举世无双的辉煌成就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这一切,都有着哈军工导弹人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
2018年5月1日,我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正式施行,因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而我们纪念、缅怀的正是一支英雄团队,在筹备、建立这支荣光的部队中,有早期与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一起赴法国勤工俭学的老布尔什维克;有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战斗,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过草地,爬雪山的红一、红四方面军的老红军;有10多个是抗日战争初期参加革命的38式老干部;有10余人毕业于我党我军著名的抗日军政大学;有参加百团大战、伏击日军百人参观团、粉碎日军反扫荡、打击日本侵略者的许多八路军老战士、新四军战士,其中有年仅9岁参加革命的小八路和13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年少党员;在解放战争中,有百人以上参加南征北战,参加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其中有参加过延安保卫战和参加千里挺进大别山艰苦战斗并火线入党的指战员;有参加了隐蔽战线的中共地下党员;有欧美留学后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专家学者;有百人以上参加了抗美援朝战斗,其中有的获朝鲜国会颁发的战斗英雄称号;有为了祖国和平参加板门店谈判的志愿军代表团成员和参加过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的协同作战解放一江山岛战役的指战员;有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大批科技人才和从全军抽调出来的优秀指战员们等等。通过他们的光荣历史、铁血精神、英雄事迹,留下了不忘初心的精神丰碑。我们更应该铭记和传承那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英勇抗争史诗中凝聚和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
导弹工程系教学大楼
在导弹工程系党委领导下,这支卓越部队的干部、教授、教员、职工、士兵、师生们在开展教学、科研、政治、组织、后勤等工作中历经磨难,他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学习不畏难,攻关不俱险,为了祖国尽早剑出鞘,而勇于探索、创新。通过努力大幅度提升了教学科研水平,撰写了多本“导弹教学”教材,应用在实际当中,填补了我国导弹专业类教材空白。他们根据新中国导弹研发的需要,开展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如:当第一代导弹普遍使用液体发动机时,哈军工导弹人就开始研究固体发动机,以减少导弹体重,增强机动性、打的远、打的准等课题。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国家及军队科技成果36 项,为国防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祖国的“二弹一星”建设屡建战功!
哈军工共招收了十三期学生,为国家培养了12139名又红又专的合格毕业生。学院高精尖之冠的导弹工程系培养了十二期(1954年入学至1965年入学) “二弹一星”高科技人才达3228名学员。多少年后,他们中涌现出上千名导弹专家、总设计师、教授、高级工程师等;产生了以院士为代表的科技领域里的领军人才;上百人成为了部队将军、军职(含技术三级以上)和国家、省、部级以上领导岗位的骨干。这是国家的骄傲、人民军队的骄傲!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叶,军工学子导弹人参加了共和国的第一枚导弹、第一枚氢弹、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人造卫星,再到第一枚洲际导弹和各个系列的从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舰对舰、到地对舰到巡航及洲际导弹研发、装配、生产、维护等任务。还担任了海陆空三军导弹学校、导弹部队、大三线基地以及东风导弹、红旗系列导弹、火箭布雷、变推力火箭发动机、高超速飞行器、神州飞船、银河巨型机、激光陀螺、航天新材料、导弹核潜艇、中国航母建设的科研、教学、生产、装配、维护等任务。可以说,中国哪里有导弹,哪里就有导弹工程系的人和专业相关的军工学子。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特别是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国防现代化、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永载史册!
在导弹工程系历史沿革中,1961年8月以导弹工程系原子科为主成立了哈军工原子工程系;1970年,导弹工程系(1966年4月改制称为火箭工程系)随学院主体南迁长沙,以毛泽东主席给哈军工校报“工学”题词为依据,经报上级批准学校名称为长沙工学院。按照抗日军政大学编制,学院创建三个大队(系)一个研究所(计算机所)。导弹工程系一分为三:以501至503教研室大部分同志和哈工大火箭工程系火箭发动机专业部分同志为主组建为一大队(机械系);以504至505教研室大部分同志为主组建二大队(机电系);507教研室与哈军工电子工程系组建三大队(电子系),专业方向由导弹与火箭专业转变为航天新领域。同年导弹工程系506教研室大部分同志、503教研室少数人及部分系里历年留在黑龙江省各地和哈尔滨的干部教员组建了哈尔滨船舶学院导弹工程系。1974年哈军工原子工程系(1970年从哈市迁重庆)迁到长沙为学院二系;1974年以一大队(系)一些干部、教员和学院部分单位组建五系(材料工艺系);到1978年成立国防科技大学时,导弹工程系的干部师生们已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多年后,当年导弹工程系的师生先后有四位同志分别担任国防科技大学校长和政委职务。
60年来,哈军工导弹人把职业当事业,把重任当信任,把党的要求当追求,用 “忠诚”、“执着”、“担当”、“拼搏”、“奉献”精神铸军魂,硬是在一张白纸上绘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从平地垒起一座座知识的山峰,堪为我国二弹一星人才培养的拓荒者和集大成之脊梁。她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近万名导弹及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生力量,其中先后有10余人当选两院院士,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优异成绩。他们在各个工作岗位上承担开拓创新的重任:他们有的成为了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神舟七号”发射场系统总指挥;神舟六至十一号飞船系统的总设计师; “神舟七号”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中国“嫦娥”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火箭军装备研究院某新型导弹的总师和副总师;担任解放军某试验基地总工程师;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总工程师;中国海洋一号/二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北斗卫星导航主要研发负责人;有的成为了我军反导专家,打出了国威、军威。在2018年4月哈军工导弹人培养的学子获得了航天领域最高奖“中国航天基金奖特别奖”。还有许许多多这样一代新人在攀登科技高峰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的无名英雄。从导弹和运载火箭到航天器研制,从测试发射到回收着陆,从测控通讯到空间实验,自主研发的空天武器装备和航天器,到处都有导弹系师生培养的学子身影,形成了中国导弹及航天领域一个亮丽的“人才森林”风采,为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在战旗上写满了铁血荣光,这些是导弹工程系培养出具有“哈军工导弹人”精神的一届又一届天之骄子为国家、民族繁荣富强在国防科技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
2018年纪念导弹工程系成立60周年纪念章
在纪念导弹工程系成立60周年之际,为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二弹一星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使之化为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的重要指示精神。由导弹工程系子弟高小林同志撰写的第一部哈军工“导弹工程系”一书出版发行了,这对研究、传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两弹一星”精神及光荣传统提供了坚实的史料,在研究哈军工历史方面有着非常独特的创新和突破。同时能让读者重温历史,不忘初心,铭记军工伟绩,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导弹人精神,锻造出新一代革命军人的灵魂和血性。
当前,全军正在开展学习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责任”主体教育活动,使我更感职责所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弘扬我军光荣传统,承接先辈之志,发扬光大“哈军工导弹人”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在习主席的英明领导下,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做忠诚报国军人。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攀登军事科技高峰,以科技兴军的崇高品质,用忠诚与智慧来抒写中国强军之梦!
八路军研究会 会员
导弹工程系子弟 尚 毅
2018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