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开路先锋(上)
《导弹工程系》书摘编作者 高小林
第四章 急聚哈尔滨建军工 中国导弹开路先锋
长江下游,龙盘虎踞、十朝都会、钟山风雨帝王城。
南京历来就有“六朝古都”的美誉,六朝定都给南京带来的繁华成为东南物产丰饶的胜地。六代豪华春犹在,如今在南京城内散落的六朝遗迹可考、可赏、可叹。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江河湖泉相得益彰。长江穿城而过,沿江岸线总长近200公里。紫金山风景绝佳,幕府山气势雄伟,秦淮河、金川河萦绕其间,玄武湖、莫愁湖点缀城中。金陵城自古教育繁盛,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早自汉代,江东私学已经比较发达。南京的官办高等教育则始自东吴。258年(吴永安元年)孙休诏立五经博士创立国学,历晋代与宋、齐、梁、陈四朝南京太学,宋代江宁府茅山书院是当时六大书院之一,至明南京国子监时期为世界最繁盛之最高学府;南京非首都时期由中央学府改作南京府学,1650年明国子监改为清江宁府学;此外,宋初设立明道书院、茅山书院,清代设有钟山书院、惜阴书院,清末又开办了江南实业学堂、江南武备学堂、江南陆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金陵工艺大学堂等新式学堂。1884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南京开办明德书院。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喜,天翻地覆慨而慷。
在长江下游,六朝古都,换了新颜的金陵古城,欣欣向荣。
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玄武湖绿波荡漾,金陵城人杰地灵。
陈毅慧眼识英才,兵工专家聚南京。
1949年5月,上海刚刚解放,上海市领导就指示三野司令部派出干部,在地下党的配合下,广泛联系上海的专家、教授,请他们参加新中国建设。于是,第三野战军司令部的两位兵工专家祝榆生、许哨子登门拜访了德国留学回国的弹道学专家张述祖。由张述祖出面组织十多位兵工专家在海门路他家中聚会,并商讨通过了事先起草的给陈市长、粟司令员的报告,表达大家愿以平生所学,奉献给我军建设的愿望,同时希望兴办类似兵工大学这样的军事技术学校,为部队培养技术人才。上海市领导十分重视教授们的意见,批示道,教授们的意见很好,我们的确需要这样的兵工学校,但这不仅是一个地区或三野的事,可以先建一座“庙”,把这一批专家先养起来,组织起来,不能让这一批宝贵的技术专家再走散。上海市领导把张述祖的报告转给华东军政大学。华东军政大学拟筹备军事科学研究机构,为科学家们提供充足的经费。 8月底,许哨子陪着华东军政大学曾秉权等两位干部来到张述祖的家中,以军大首长的名义诚恳地邀请兵工大学留沪教师们去军大,军大拟筹备军事科学研究机构,经费可尽量供给。
张述祖又惊又喜,他给陈毅市长的报告终于有了回音。要知道,华东军大的校长就是陈毅啊。张述祖当即表态,他愿意去南京,听从华东军大的调遣,但他需要向十多名教授们通报这个消息,听听他们的意见。
为了进一步协调关系,张述祖往返沪宁几次,与军大的曾秉权商量。令他深为感动的是,建国前夕,饱受战争破坏的国家经济正处于困难之际,军大领导仍决定对愿意来宁的教授们给予较高的待遇,在薪金待遇上尽量满足要求。
那天,张述祖从南京回到上海家中,张禄康和钟以文来找他,告诉他一个好消息:“任新民回来了,他可是历经艰险,足可以拍成一部惊险电影片呢!”
张述祖对当年兵工大学的高才生任新民印象极深,一听说任新民从美国归来,高兴地说:“那我们要给他接风洗尘呀!”
张禄康说:“我们已经摆完酒席啦,那天陈修和从东北来到上海,我们既欢迎陈修和,又请来任新民,为他洗尘,一席两用,皆大欢喜。”
9月初,张述祖带领十多位教授到南京,这还不算正式报到,主要是让大家和军大领导见见面。
军大副校长聂凤智将军和祝榆生代表军大首长热情欢迎张述祖一行,并设宴款待大家,当晚安排大家住在南京饭店。
9月下旬,张述祖等人到了南京,正式在军大报到上班,不久家眷们陆续迁至,大家都住在百子亭一处高级住宅楼里。但是,曾石虞没有来,他喜欢教书,仍留在上海复旦大学;赵国华也因工作脱不开留在上海交大。
最早报到的13位高级知识分子是:张述祖、岳劼毅、周祖同、任新民、马明德、赵子立、钟以文、金家骏、沈正功、张禄康、鲍廷钰、张宇建、何乃民。后来又增加了朱正、何承坚等人。
华东军政大学为这些研究人员成立了军事科学研究室,不久,研究室又归属华东军区司令部领导。
解放军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门牌
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徽章
1949年9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在南京成立,华东军区参谋长张震将军宣布由作战处处长王德任研究室主任,张述祖任主管业务的副主任,华东军区39师参谋处长胡翔九任主管后勤、行政的副主任。汇集了留学德英美等国的学者、知识分子:张述祖、岳劼毅、马明德、任新民、赵子立、周祖同、钟以文、沈正功、易晓东、张禄康、鲍廷钰、张宇建、何乃民、金家骏、朱正、江潮西、何承坚等兵工专家。
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专家在单位门前的合影
左起:沈正功、周祖同、马明德、何乃民、钟以文、张述祖、金家骏、鲍廷钰、任新民、江潮西、岳劼毅、赵子立、张禄康。
许哨子到军大拿回了花名册和工资单,许哨子仍然是司令部和研究室之间的联络员,他自己也参加研究室的科研工作。
张述祖、岳劼毅、马明德、任新民、赵子立、周祖同、钟以文、金家骏、沈正功在南京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任研究员。
后来又从南京、上海等地抽调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刘千刚、党伯印、肖金光、薛鸿陆、江瑜(女)、沈庆诚(女)、张世英、王磊夫、唐后启、闫相朝、艾锐等人。
胡翔九和朱静(军医)在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院内合影
1949年10月,陈毅司令员参加完国庆大典即刻返回,他惦念着留学德英美等国的学者、兵工专家,特意在南京下了火车。陈毅司令员亲切接见了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的全体专家,鼓励大家搞一些新试验,为以后的登陆作战做准备。陈老总谈笑风生,浓重的四川话抑扬顿挫,极富感染力。他充分肯定专家们投身革命,参加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爱国主义精神,他鼓励大家搞一些新的试验,为解放台湾做准备。 陈毅讲完话,又设便宴招待研究室全体专家。席间,陈毅对张述祖教授、岳劼毅教授、周祖同研究员全体专家说“你们是国家宝贵的财富”,他询问每个人的简历,听说任新民回国后的“历险记”,他乐得开怀大笑,连说:“好险、好险,差一点把我们的科学家当成美国特务关起。”张述祖他们第一次和陈毅面对面地坐在一起,这位叱咤风云的儒将、中共的领袖人物竟是这么平易近人,热情坦诚,让这些专家们钦佩得五体投地。 陈毅和专家们告别时,再三勉励专家们说:“努力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你们是英雄大有用武之地的!”
陈毅司令员的一席话,热情坦诚真切,像春风化雨,滋润着专家们的心田。刚开始因为任务不明确,整天学习、编教材而引起的心情不安和疑虑,已被陈老总爽朗的笑声冲得烟消雾散,大家对党和军队的感情进一步加深了。
1950年2月,三野粟裕司令员(兼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专门给研究室全体人员作的形势报告,指出逃台的蒋军残兵败将没有多大的战斗力,我们只要能成功地抢滩登陆,就能战而胜之。粟裕司令员要求专家们下力气研究登陆抢滩的器材设备。在上海市和三野部队领导的关怀和指示下,科研课题集中到研究攻台登陆作战前破坏敌海岸防御设施的系列武器上。张述祖组织了几次讨论会,集思广益,决定成立三个研究组,即火箭船、无线电控制水陆两用坦克和小艇三个研究组。
粟裕来谈海峡两岸态势,
全室人员工作劲头足、方向更明。
军事技术要为解放台湾做准备,
海岛登陆武器装备列为重点工程。
玄武湖湖畔固体火箭轰鸣,
长江上启动无线电操纵爆破艇。
惯性动力鱼雷射程达到五百米,
研究与实验活动开展的火火红红。
导弹专业第一期(军工二期)毕业的文小平大校诗
1950年周祖同研究员在南京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怀抱儿子周一宇
舟山群岛的战役结束后,又将研究室的三个研究组调整为火箭、车辆、化学及无线电控制四个组。1950年春天,研究室制定出八个课题同时铺开。任新民、鲍廷钰负责的“用火箭发动机来推动鱼雷”,沈正功、周祖同负责的“炸药船爆破敌海防工事”,马明德负责的“惯性动力鱼雷”,赵子立、金家骏、许哨子等负责的“102火箭弹爆炸原因研究”等,岳劼毅和马明德负责的课题是研制水陆两用坦克,该水陆两用坦克实际是一种遥控的爆破装置, 他们设计的这种水陆两用坦克,既可以乘人驾驶,也可以遥控作战,执行爆破任务。在陆上运行靠履带,在水上推进靠螺旋桨,遥控靠无线电控制,所以设计任务很繁杂。为了抓紧时间,岳劼毅利用一辆坦克进行改装并对原有的变速系统按需要进行重新设计,为了早日研制成功,岳劼毅和马明德这对好搭档花了很大精力。岳劼毅在极短的时间拿出了图纸,然后联系南京江陵军工厂进行制造。由于各个部分设计相互独立,所以装配的时候难免连接部分会出现配合问题。岳劼毅主动承担责任,及时修改设计,保证中国水陆两用坦克抢时间问世。全室科研工作红红火火。
此后,因抗美援朝战争中国空军装备的需要,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领导提出要搞空气动力学试验风洞,岳劼毅仔细的分析了当时的需要和条件以后,觉得上风洞条件不具备,耗资较大且在当时条件下作为部队建造大型地面设备不太合适,作为教育培养使用并不需要耗费极为大量的资金进行此工程。适逢当时任新民等完成了火箭船的试验任务,研究开会讨论研究方向的时候,
岳劼毅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向华东军区司令部科学研究室提出:“在临时任务之外,专重研究长程火箭,对本室人力均较适宜,而此项研究,中国迟早必须进行,且必须从头摸索。”开展火箭技术的研究,尽管没有得到领导支持,他又借着思想汇报名义又一次提出自己的想法:“长程火箭研究计划在我心中酝酿已久,这次是我提出来的,我认为研究长程火箭对我研究室最为适合,可以照顾现有大部人力,虽然目前难于联系实际,但中国迟早必须着手研究,并且必须从头摸索……任新民当时还怕人家说他要扩充势力,我劝他不要顾虑”为了慎重起见岳劼毅征询了研究室很多同志的意见,所以他在提出建议时能够提到:“……事实上我认为当时赞成火箭计划的研究员已经有不少人”。
也得到了军事科学研究室化学组组长钟以文教授的认同和支持。
任新民 岳劼毅 钟以文
在岳劼毅的坚持下,他们这些从海外回来的知识分子第一次在祖国的大地上,中国人自己在玄武湖畔钻研火箭固体发动机和远程火箭空气动力学原理,玄武湖畔集聚了新中国第一个研究火箭的科学家群体。他们把德国V-2导弹的情况写成文章,刊登在华东军区的军备技术内部刊物上。同时,专家们还自己动手装配火箭发动机,在中华门外的金陵兵工厂里进行了试验。
钟以文教授和夫人杨文杰
任新民、钟以文等研制固体推进剂的新型火箭,当他们得知上海火柴厂错购了一批过氯酸钾KClO4(制作火柴用的是氯酸钾KClO)后,任新民通过在上海教过书的钟以文想法用较便宜的价格购买了这批过氯酸钾(高氯酸钾:别名过氯酸钾,易制爆,可作为氧化剂)。当时研制、生产、试验的条件都很简陋,但他们的积极性很高,用土法(包括用碾子碾)制成了中国第一种以过氯酸钾为氧化剂,沥青为燃烧剂的固体复合推进剂,以此复合推进剂制成固体发动机和火箭,并在湖面上进行了发射试验。在今天看来,那时的工作只能是雏形,且缺少安全措施,危险性很大。但固体复合推进剂和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确实是具有开创的技术工作,是中国第一种固体复合推进剂。这一固体火箭在解放舟山群岛时没有使用。1952年8月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整体划归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制成的固体复合推进剂及发动机、剩余的过氯酸钾等,全都运到哈尔滨,存放或陈列在军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火箭武器实验室,用于教学研究试验。
1956年10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以后,军事工程学院还将2吨过氯酸钾支援给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制作了第一批用于表演的固体复合推进剂的药柱。应该说,当年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在中国固体复合推进剂及固体火箭发动机方面所做的工作,对中国固体导弹事业起到了开拓和奠基的作用。
尽管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是国内第一个提出中国要搞远程火箭计划的群体,并且进行了预研,任新民主持研制了固体推进剂的新型火箭;但是这项军事科研项目留下的公开资料很少。
正是有这些基础,这个专家群体进入军事工程学院以后,任新民教授成为中国研究火箭导弹的专家,后来与钱学森就研制导弹问题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深入交流,促成了陈赓院长提出的中国远程导弹计划的实现。
今天来看,建国初期专家们的工作或许相当简单和粗糙。不难理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军事科学研究室取得的一些阶段性成果还无法在短时间内变成装备部队的实用成果。但是,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张述祖、任新民、岳劼毅、周祖同、马明德、钟以文、赵子立、金家骏等十余位专家是新中国的军事高科技—火箭导弹工程的开创者,特别是开拓固体火箭工程的开路先锋,他们积累下来的知识和人才为以后向中央军委正式提出远程火箭的研究开创了先河。而南京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是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历程中鲜为人知的点燃圣火的地方。
(注:1955年底高天炎被陈赓大将要到军事工程学院空军系工作,曾任空军系肃反办公室第二任主任和空军系党委监委负责人,整风审干办公室主任;职责所至查看了岳劼毅教授、周祖同教授、马明德教授等所有教员、干部的档案,非常敬佩岳劼毅教授、周祖同教授、马明德教授等的高深的学识、高贵的品德、高尚的爱国热情、报效祖国的情怀和对党的一颗赤诚的心。在那几年的政治运动中高天炎竭尽全力,爱护保护着空军系的教授学者,平安无事。当然这是后话了。上世纪中叶二战,德国法西斯被打败,但当时德国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兵工技术是一流的,在军事工程学院的外国专家中,有150多位苏联专家外,还有2位德国专家。高天炎从岳劼毅教授、周祖同教授、马明德教授的个人自传、工作总结及检讨、思想汇报等档案材料了解到他们在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研究火箭的情况和在德国最早接触过V-2导弹和风洞技术的中国人是岳劼毅教授及他在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提出研究火箭的建议,是从岳劼毅教授档案里面存留的他为坚持远程火箭研制所做的检讨和解释里面了解到这个情况。)
清华大学称岳劼毅教授是中国提出长程火箭研制的先驱。
时间再回到当年,解放军华东军区参谋长张震将军经常到军事科学研究室里看看,他看到专家们夜以继日辛勤工作,把研究室的八个课题同时展开研究,非常高兴,也常请专家们吃一顿,犒劳犒劳大家。
解放军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在南京下关附近的长江草鞋峡进行军事科研课题的试验。
警卫部队沿南京下关附近的长江草鞋峡段布置好了警戒,华东军区在宁的军以上干部观看军事试验。
华东军区司令部作战处石一宸处长担任这次试验的总指挥,军事科学研究室付主任张述祖教授带领全体研究人员做好了军事科研课题试验一切准备。在长江草鞋峡江面上有只静止的小艇,小艇上满载炸药,这只小艇是无线电操纵爆破艇(当时戏称为“水鸭子”,由无线电遥控的无人驾驶爆破艇,是由任新民、周祖同、钟以文、马明德、沈正功研制的),只见周祖同研究员手持操纵盘和沈正功教授等紧盯着江面上静止的小艇,华东军区军以上干部站在参观点的高坡上瞪大眼睛也都一齐注视着江面那只静止的小艇。一位参谋向石一宸处长报告“试验准备完毕。”石一宸总指挥喊道:“开始!”周祖同教授一按手中的操纵盘按键,只见小艇突然启动,似脱缰烈马冲向预定的“敌人工事”,“轰”地一声巨响,满载炸药的小艇把“敌人工事”摧毁殆尽。 在场的全体参试的研究人员和参观试验的干部们、指战员齐声叫好、热烈鼓掌。华东军区身经百战的将军们、高级指挥员们第一次亲眼看到了模拟的现代战事,大开眼界大长见识,不用板枪机、不用拉炮栓、不用派兵去,就能摧毁百米之外的敌人工事,太神奇了!将军们一起大声叫好,一致高度称赞周祖同研究员等高超的军事技术。石一宸处长握着张述祖、任新民、周祖同、沈正功等人的手表示祝贺:“太好了!这个火箭船真管用!谢谢你们了!”
在南京下关长江上的草鞋峡做的汇报试验,即无线电操纵的炸药船爆破敌工事试验和无人驾驶坦克冲滩爆破敌工事试验。实验都非常成功,华东军区司令部作战处长高度赞扬了参加设计制造和实验的专家。
军事科学研究室两次试验成功,让华东军区首长们十分高兴,陈士榘在电话里对张震兴奋地喊道:“赶快设宴摆酒!”
军事科学研究室军事研究成果试验一举成功,震动了中央军委和极大地鼓舞了军区指战员的士气。
“在建国初期,在中国科技人才寥若晨星的时候,这个小小的、不起眼的研究室就像一只纯金的聚宝盆,为新中国储备和培养了一批可贵的军事科技人才。当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军事工程学院而要成建制地调走这个研究室的时候,一贯爱护知识分子的陈毅元帅毫不犹豫地把这只聚宝盆双手捧给了他的老战友陈赓。”(引自哈军工传)
国际形势变幻风起云涌,
在我北部邻国爆发了朝鲜战争。
国防现代化急需培养技术人才,
创办军事工程学院提到紧迫日程。
缺少师资成为当务之急,
陈毅粟裕把“宝贵财富”转给陈赓。
作为组建军工学院的技术基础,
军事科学研究室成建制划归军工。
1952年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筹委会在京(北京恭俭胡同)成立后,胡翔九副主任、岳劼毅教授参加了军事工程学院筹委会的工作,岳劼毅教授向陈赓院长推荐了梁守槃教授。
(梁守槃--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著名导弹和火箭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产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的总设计师。)
周祖同研究员被调到军事工程学院筹委会工作。搬家的重任就落到周祖同教授的夫人易晓东副教授身上。易晓东是上海交大的电信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高材生、出自教育世家,这回遇到了大难题。因易教授当时是扶老携子,上有周祖同教授的母亲,下有一双儿女,老的老小的小,面对要搬家到哈尔滨,可谓一筹莫展。正发愁时,来了位解放军干部,是奉首长委派来帮易教授料理琐事和搬家事宜的。这位军队干部帮易教授忙前跑后、想得周到,做事认真细致,配合默契,打包托运、办理各项杂事,很快把事情就都办利落了。这位军队干部一直把易教授全家带上火车,在车上买饭端水,帮助照顾老人孩子。两天后顺利到达哈尔滨,他又送易教授一家到斜纹二道街的公寓住下了。不久首长亲自到易教授家看望,易晓东教授才知晓关心她们的首长是谁,当然这是后话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世上今人胜古人。
同年8月,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的同志们(包括军事科学研究室的专家、干部和26名工人)奉军委调令,全建制向北开拔赶赴哈尔滨(军事科学研究室的14部机床和设备、仪器、科研成果及实验装置、用品、药物等也运往哈尔滨)。在付主任张述祖教授和胡翔九政委的带领下,从南京乘江轮渡过长江,到浦口坐火车北上。专家和同志们面对大江东去的波涛和美丽的金陵古城,都在心里深情地道一声:“再见了,南京。”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尚法尊陪同赵子立教授(1952年军工筹委会委员)重返军事工程学院筹委会原址。
中国导弹开路先锋(下)
第五章 未雨绸缪、疾笔上书
中国固体火箭的先驱、中国导弹的开路先锋任新民教授被调到哈尔滨后,1953年8月被任命为军事工程学院教务处副处长,他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先后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49年8月回国,任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研究员,从事固体火箭的研究。1952年8月,随该研究室并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新民教授一直钟爱他的火箭武器,1955年初他请辞教务处副处长的报告被陈赓院长批准,并被任命为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副主任、火箭武器教授会主任,同年被授予技术上校军衔。
1955年初,任新民教授到炮兵工程系任职,即全力以赴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亲自编写“火箭武器”的讲义,收集研究国外关于火箭与导弹武器的资料,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袭击英伦三岛时使用的V-2导弹的资料,调查研究了未来战争的态势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动态与趋势,尤其是美国、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速发展火箭与导弹武器装备的有关报道。
了解到美国于1955年春天,在内达华州沙漠地区首次进行了地下引爆核弹实验的这一消息后,认识到高技术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谁掌握了高技术,抢占到科技的“制高点”和前沿阵地,谁就可以在经济上更加繁荣,政治上更加独立,军事上、战略上更加主动。
任新民主任同火箭武器教授会副主任金家骏、科学秘书周曼殊三人,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就我国发展导弹与火箭武器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现的途径等,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证,并对如何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1955年上半年,任新民起草、周曼殊执笔,任新民、金家骏、周曼殊三人
任新民 金家骏 周曼殊
撰写完成了【对我国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议】的上报稿,提请有关系院领导与专家教授提出补充修改的建议与意见。该报告几经修改、补充和完善,於1955年11月由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转呈中央军委,这个报告是中国科技人员第一次正式向中央提出的报告:建议我国应当重视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
任新民回忆说,当时只叫“火箭武器”,其实就是导弹。在当时,导弹有不同的中译名,有的称“可控火箭”,海外大都译作“飞弹”。后来是钱学森回国后,提出译作“导弹”。细细考究,“可控火箭”只是说明可以控制飞行的火箭,并没有说明火箭上装有弹头(爆炸物);“飞弹”则只说明那“弹”会“飞”,并没有表达可控的意思;钱学森提出的“导弹”一词,两个字说明了两层含义,即既表达了可控的意思,又表明是一枚炸弹。钱学森对于科学名词的中译名总是反复推敲,相当严谨。所以钱学森所译的“导弹”一词,已经被大家所普遍接受,只有海外的华人仍用“飞弹”一词。
很快任新民、金家骏、周曼殊三人的报告(建议)即由陈赓大将转呈中央军委,送到彭德怀元帅的办公桌上。彭德怀元帅很重视任新民、金家骏、周曼殊三人关于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议,阅毕当即批给黄克诚和万毅阅。1956年1月20日,彭德怀元帅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通过了任新民、金家骏、周曼殊三人的建议,拉开了中国发展导弹的序幕。
任新民教授当时这一想法主要是基于对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屈辱和忧患的切身体会,也来源于陈赓将军对我军武器装备落后的切肤之痛。陈赓院长不止一次地讲,在抗美援朝前线,敌军的士气、指挥艺术等远不及我们志愿军,唯独武器装备比我们先进,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我军不得不构筑工事,凭借阵地坑道化,才能杀伤敌人,保全自己。落后就要挨打,就会牺牲更多的中华优秀儿女。我们炮兵工程系无疑应该有这个使命感和责任感。任新民一到炮兵工程系,就同金家骏、周曼殊等同志讨论这件事,最后形成了这个发展火箭武器的建议。
周曼殊教授后任导弹工程系导弹专业教研室付主任,被授予技术少校军衔。
现在看来,任新民、金家骏、周曼殊三人在当时提出的研制和发展火箭与导弹武器的建议,无疑具有极强的前瞻性,为国家决定发展火箭与导弹事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推进)作用,这一建议在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创建与发展中的开拓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教授在发射场
任新民教授后来担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85年10月被国际宇航科学院接纳为院士。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