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校友会
新闻动态
难忘哈军工
哈军工精神研究
母校信息
诗书影画
合唱团
难忘哈军工
校友回忆
征文汇编
校友访谈
联系我们
电话:010-82851088
邮箱:bj@hjg.org.cn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校友回忆
纵看是岭,横看是壑
来源:本站
发布者:谭云秋
日期:2018-11-02
人类发展史均离不开与天斗、与人斗,其结果胜利总归属于那些坚持正义、勇敢的人们。今年是哈军工建校65周年,可以说哈军工历史纵看是岭,横看是壑,而初创时期的长沙工学院,正处在沟壑之中。
1978年9月8日,长沙工学院副院长张文峰代表学院领导向七机部领导汇报“初步拟定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建设等问题”时,深情地说:“哈军工被林彪、四人帮破坏后,南迁长沙困难重重,日子很不好过,如果没有七机部的关心、支持,元气难以恢复,更不会有今天......
因业务工作关系,长沙工学院八年中我参与和执行了很多具体工作,如今回想起来,还是禁不住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我是1953年4月入伍,同年9月分配到东海舰队当水兵6年;1959年2月至62年2月在武昌海校学习,毕业后到哈军工海军系三0三教研室当实验员。1966年初调到技术部从事教学科研设备器材管理工作一直到退休。
准备搬迁
1970年2月学院南迁前成立了内迁办公室,其中办公室副主任是我们器材处何生处长。由三人组成的南迁调研组先到重庆、贵阳、长沙选点,他们先是看中了长沙的中南矿业学院,然而回哈后不几天,中南矿院师生员工进行游行示威,口号是“谁敢进来就和他拼到底”。调研组只好再来长沙,这次选择了工程兵学校。紧接着的工作是申请木材、运输、加工、包装。器材处负责搬迁的物资需1400只木箱,计5000多吨。时间紧迫,人力不足,我们的视线落到了当时的哈军工一号楼,那里有30多名政审干部(包括张文峰)及学术权威,他们没有任何怨言,非常积极的参加这项劳动,经三个月的努力,顺利完成了包装任务。
搬迁过程
1970年7月1日,我带领50多名教职员工押着第一列军车从哈尔滨出发,7月5日到达长沙粮库车站,自此开启了南迁工作。其后陆续发出十个专列及部份零担共计550个车皮。截止十月底,家属迁来长沙1100多户,2400多人。这么多人和物到达长沙后,繁重的卸货、搬运工作得到了省军区汽车连的大力支持。
安置困难
原长沙工程兵学校不足5万平米房屋,能住家不足600户。当时只好将计算机系安置在省农机校(马坡岭),可住150多户和展开相关工作。利用学生宿舍,一间教室隔成四间,走廊、过道等见缝插针,不分职务级别,每家均只有一间12平米房。还有大量设备器材放在3000多平米的工棚里,还有的设备放在露天场地,我们确实再无计可施。夏天湖南酷热、多雨,从东北来到这里无任何抗高温的手段。来到长沙的人,有不少是原有工作的家属,连子女近600多人,无法安排工作。就在这种状态下,1971年3月,支左的广州军区工作组说是给学校掺砂子,又将300名转业战士交学校安排,这样一来,安置工作更是雪上加霜。
关心、支持
在八年中,我有近一半的时间常住北京,对七机部内物资局、基建局极度熟悉,与他们相处得真诚友好。他们给我代号名称“长工”,见面不喊我实名,不论是局长和一般干事都一视同仁。1971年10月下旬一天,我去物资局办事,正碰上杨廷槐局长,他说你来的正好,你明天和我们(一行五人)一起回长沙,我们要去你们学校看看,并再三补充说你不要向学校任何领导打招呼,到时由你带路。到学校杨局长未落座就问我住在什么地方?带他去看看。我住在南院53号楼(器材仓库)三楼东一小间,他一进门看到有两张床,问还有谁?我告诉他这个同志回广东探亲,他双手一拍,太好了,今晚和你做伴。他又见我有极简单的炊具和煤油炉,就说晚饭就在你这里吃。我如实说,我只有挂面条,准备出门买鸡蛋,杨局长马上严肃地说,如果这样我马上走人。我们俩的晚餐就是两碗面条,只加了点酱油。第二天早饭后,我带领他们绕北院(84团驻地)走了一大圈,又到南院外的四海机械厂,走到一个杂屋间看到高伯龙教授带领几位教员进行激光陀螺研制,项目代号:“714”。这时杨局长对我说,他要和学校各部领导交谈一下。我马上通知三大部领导及基建办领导在后勤部大厅开会。在会上杨局长听取了大家许多希望和要求,他说,我们是奉七机部领导指示来校实地看看,看到这么多的人和物拥挤在狭小的地区,心情非常沉痛,怎么办?当前首先是要解决住房。北院84团搬迁洪山庙的报告,七机部批复执行,报告中关于相关费用450万,水泥300吨,木材300m
3
,煤炭300吨等,我们按计划要求按时到位。关于南北院要建教学科研办公楼,我们意见是制定了一份5年分批实施计划。学校肯定要承担教学任务,你们既然彻底搬过来了,别无其他选择,七机部也责无旁贷。我们明天要去邵阳,七机部二院在湖南邵阳、洞口、隆回三县市建13个点,谈何容易,先后折腾十年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最后不了了知,我们机关人员一定要提高政治悟性,谨慎办事。
学校从1972年1月开始在北院建简易住房30栋,1100套。特别满足核物理系1974年从重庆搬来长沙的员工用房。截止1978年初,南院三、四系,北院一、六系大楼早已收工。张文峰副院长在汇报中提到还有南院的图书馆,五系大楼及北院6000平米学生宿舍未准备开工,今后不好解决。七机部领导马上表态,凡是原有基建任务七机部负责到底。
不忘初心,永攀高峰
四十年前神州大地,四人帮垮台后,全国一片欢天喜地,大展宏图。组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又回到人民解放军序列,承担亿次巨型机研制生产任务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当“长工”八年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在那沟壑八年中全校同志团结奋斗走出底谷,永攀高峰,奋勇前进,迎来了学校的新生。
友情链接:
国防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
北京校友会
)
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