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员亲身经历我院导弹工程系的成立
1958年为贯彻中央军事战略部署,军事工程学院创建了导弹工程系,成为系统培养导弹科技人才的首个教育基地。在我国导弹事业发展初期,实现了导弹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发射试验、人才培养的同步启动。非常荣幸在那大跃进美好年代里我们成了导弹系的首批学员,亲身经历了其成立前后事情並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海上实习归来
1958年7月14日晚,三系(海军工程系)邓易非政委,为第二天出发参加海上实习的一年级学员作了动员报告。强调要珍惜一个月的宝贵时间;要求大家做到四勤(手、脑、嘴、脚),和五不怕(热、晕、脏、累、严格管理);告诫大家实习的目的就是学会如何做好一个兵。
实习学员来到海军青岛训练基地,决心按照领导要求通过实习争做一个好兵。我们一科(海道测量专业)学员,分配在“桐柏山”、“武夷山”两艘登陆舰上。在航海长和舰员的耐心帮助下,学会了一部门各战位的职责内容、工作原理、具体操作、並能与舰员一起轮流值班。
我们还记得,学会了测量水深水温、观察云量云状、俥钟手与舵手的操作、以及进行海图作业等(图1)。我们还记得,在42度高温的机舱下见习,汗水从胸背直流到脚下。我们还记得,在左右摇摆30度的舰桥上进行海图作业,强忍呕吐一次次地冲击。我们还记得,八一建军节那天我们穿上水兵服组成战士方队,得意洋洋地参加青岛市的庆祝游行。我们还记得,在10级浪恶劣海况下顶班操舵连续航行,成功地转移过高炮连以及运送水泥。
实习结业那天青岛训练基地首长在实习总结报告中,从思想、作风、业务、纪律等方面对实习成果予以充分肯定;对实习学员和基地干部、战士的先进事迹进行了表彰;特别希望学员早日学就到基地工作,为祖国海防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当初我们满怀争当好兵的愿望而去,如今又背负誓为献身海防的期盼而归。
领导亲切叮咛
8月18日我们返回学院,欣喜与憧憬心情让我们忘记了疲劳,到了54号楼放下背包就开始打扫卫生。头天是环境卫生第二天是个人卫生,里里外外打扫地干干净净好迎接新学年的到来。
就在打扫个人卫生的时候,洗漱间不断传来让人惊奇又疑惑的讯息。“我们系有人调到一系(空军工程系)去了”,是吗!个别现象吧?。“不,不止一个科,不止一个年级,都有人被调走”,会吗!真是这样吗?。“不信,到14号楼看看,宿舍门上都贴着名字呢!”。最后才知道“都是调到一系七科去的,七科要扩大”。
直到此时我们才有所顿悟,有预科的同学本科升入了一系,第二学期即进入了新成立的七科即导弹专业,大跃进年代里扩大七科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能去14号楼宿舍看看与我们相关的情况吗?不能,谁也没有去,我们知道那是组织安排的事,革命军人一切行动都要听从指挥。
向科领导汇报实习情况的班干部回来之后,也仅仅知道七科扩大之事别无所闻。直到第二天科主任李承煦在召开的年级会议上,先对海上实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表彰,然后宣布我班7入调往一系七科。分别是寇占霖、孙根志、张乃鹏、李增惠、郑树曾、徐善玉、冀怀江。
李主任接着讲道,导弹是现代化武器装备,扩大导弹专业是国防建设和学院发展的需要。推荐大家到新专业是科里的责任,班上一下调走四分之一也是科里的损失(图2)。希望到后更加努力学习掌握真实本领,不辜负学院培养及党和人民的期望。这些话非常亲切使人动容,我们怀着不舍与希望的心情前去报到。
初入七科伊始
大约8月22日,在寇占霖班长的带领下我们去一系大楼七科办公室报到,都被分配到七科导弹弹道专业二年级,要求尽快集中入住14号楼(图3)预定宿舍。对14号楼颇为熟悉我们预科一连在那里住了一年,而对导弹弹道知之甚少可现在正急于组织落实无从打听。
我专业我年级学员分别来自一系(二科)、二系(五科)、三系(一科),一系同学因无实习报到最早,三系实习早归报到次之,二系正在实习报到最晚。二系学炮兵和高炮指挥仪的分别在北京及沈阳郊区实习,他们紧急集合后点名、点到谁谁出列、打起背包去火车站,连夜返院直奔14号楼报到集中。
集中后共47人分为两个班,大家来自全国十余个省市,这是我们入院后的第三次组合。第一次是入院到预科各连,第二次是升本科到各系,这次是由各系到同一专业。组合层次愈来愈高目标愈来愈集中,让我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为导弹专业建立贡献自己的力量吧。
大约8月25日,两个班即安排到院内四海工厂实习,先在铸工车间后在锻工车间。铸工车间主要是翻沙、铸摸、抬铁水、浇铸、堵炉眼等。我院是最早提出“九、二、一”(九个月学习、二个月劳动、一个月假期)制度的,面向实际面向生产劳动全院各系各专业都要认真贯彻执行。
9月2日下午,劳动休息之间刘育刚从车间外跑来,低声喊道:“彭德怀元帅,彭德怀元帅来了!”。尚在反应之中未都全站起来之时,彭德怀元帅一行已经来到我们中间。当知我们是新科刚报到集中,开学之前即已前来实习,彭德怀元帅连连点头并与我们亲切攀谈起来。问对面的康济滨是何地人,康回答是四川人,彭元帅边笑边说:“我看你就像四川人”,大家也一起笑了起来,摄影师记录了那宝贵的瞬间(图4)。
第二天解放军报登载了那张大照片,康济滨穿着白上衣,其侧后是谢迈群,侧前是班长刘衡还拿着大手套,再侧后是副班长宋同义。那天我年级我专业以至全科都在热烈议论那张照片,彭德怀元帅身经百战指挥千军万马,而眼前的老人却是那样慈祥和幽默。彭德怀元帅来院视察给我们带来莫大鼓舞,学院各项建设都会蒸蒸日上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9月下旬,院化学教授会提出提取锗的新方法后,深受学院领导的重视当做科技创新予以支持。锗是半导体的重要材料当时价格比黄金还要贵,在化学教授会组织指导下我们班参加了制备活动。其主要工作是收集烟囱下烟灰,置于水中蒸汽加热,放入催化剂搅拌,过滤得到制备初级原料。
大量工作是到大烟囱底下收集烟灰,往往需要经狭窄排烟通道一个个爬行,通道漆黑、空气不足、烟灰呛人十分艰辛。为在过冬取暖点火之前收集烟灰,日夜加班几乎跑遍市内各处大烟囱。满脸满身烟灰中午休息只能躺在地板上,记得国庆节加班回到食堂会餐,一进门就引起哄堂大笑。我们也笑了并没有丝毫尴尬反而觉得光荣,这样庆祝国庆同样会让人兴高采烈心花怒放。
迎接新系成立
10月中旬,我们开始了进入新专业后的基础课学习,每个人都发了咖啡色出入证,凭证件从一系大楼大门东门进出。进入教学楼经短暂时间,进一步了解了我专业有关人员定位、组织落实、抓紧教学工作的情况,这些正是我们共同迎接新系成立的基础。
我年级47人,一班23人班长王泽成、二班24人班长刘 衡,党支部书记、副书记胡荣超、谢謇会。三年级一个班30人,班长张怀俊,党支部书记詹庆仁。四年级一个班21人,班长和党支部书记均为李 博。专业学员共计98人,在五个专业中人数已居前列。
我专业教研室有七科成立时的曹昌佑、张金槐、李 丁、程国采4位老教员(图5),还有一期毕业留校任教的肖 峰、陈之谦、李菊生3位教员。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负责飞行与射击原理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而且进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准备完全可以胜任教学工作。
数月后又有二期留校任教的任 萱、白云起、叶弈甫、赵汉元、沈为异、徐建超、王大钧、高振雷等8位教员。他们的到来扩大了教员队伍,不仅成为承担未来低年级相应教学工作的第二梯队,还使得教研室能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专业的领导主任赵惠民、政委姚亚新,都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革命干部,主任缺一食指政委一条腿负过伤。他们有饱满政治热情,强烈工作责任心,时时深入到教学第一线,贯彻院系领导的指示把工作做到大家心坎上。赵主任平易近人还给我们讲述,战争年代和42年河南先闹大旱后闹蝗虫灾害的故事。
11月初,党团活动时间我专业召开大会,会上领导宣布我院成立了导弹系,代号七系,由一系七科扩建而成。我们飞行与射击原理专业列为七系四科,科主任赵惠民、政委姚亚新,教研室为704教研室主任曹昌佑。新系成立没有开全系大会,没有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但人们心中依然兴高采烈、欢庆这美好时刻的到来。
接着全系大会,系领导戴其蕚给我们作报告,他先讲导弹系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尔后很长时间讲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其包括各科从基础课到专业课学多少门课程,甚至每门课程有学多少学时,以及参加何种实习等等。讲得清清楚楚而且有如念得一般流利,超凡的记忆力让我们非常惊叹。
无论是院还是系都要紧紧抓住,以教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心环节,这是教书育人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我们能有这样深入教学一线,指挥完成学习任务的领导感到无比兴奋。进入七系四科首次听这样的报告,让人想起伟人名言:“庆祝胜利的最好方法,是把精力放在尚待完成的事业上。”这也许是成立新系未开大会的原因之一吧。
图1 练习俥钟手,舵手岗位操作 58.7
图2 57311班学员与年级干部合影 57.2
图3 哈军工14号楼60周年校庆拍摄 13.8
图4 彭德怀元帅视察军工在实习工厂与我班交谈 58.9.2
图5 一系七科四专业成立之初四位老教员 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