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双一流”建设工作有关部署安排,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等文件精神,学校编制完成《国防科技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精编版)》,现根据教育部要求予以发布。
特此公告。
《国防科技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精编版)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指导地位,聚焦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要求,以习主席对国防科技大学的训词为根本遵循,依据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立足“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的办学定位,把握“紧跟世界军事科技发展潮流,适应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要求”的办学方向,聚焦“通用专业人才和联合作战保障人才培养,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的办学任务,努力实现“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的奋斗目标。
(一)整体建设目标
1. 近期目标(2020 年)
建立与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要求相适应的办学体系,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综合办学能力有质的跃升。
2. 中期目标(2035 年)
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一批学科成为世界一流学科,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做出重要贡献。
3. 远期目标(本世纪中叶)
全面建成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为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做出重大贡献。
(二)学科建设总体规划
聚焦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领域,着力巩固特色优势学科群,统筹发展具有重要基石和纽带作用的高水平支撑学科,积极拓展新兴交叉学科,重点建设 10 个学科群(方向)。
1. 信息与通信工程
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核心,以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学科为重要支撑,力争建成世界一流水平。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学科为核心,以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学科为重要支撑,力争建成世界一流水平。
3. 空天技术
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为核心,以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为重要支撑,力争建成世界一流水平。
4. 管理-军事
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核心,以控制科学与工程、战术学、军队指挥学等学科为重要支撑,力争建成世界一流水平。
5. 光-电技术
以光学工程学科为核心,以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为重要支撑,力争建成国内一流水平。
6. 智能科学
以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为核心,交叉融合数学、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力争建成国内一流水平。
7. 气象-海洋
以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等学科为核心,以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等学科为重要支撑,力争建成国内一流水平。
8. 理学
以系统科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为核心,以化学、核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为重要支撑,力争建成国内一流水平。
9. 量子信息
以物理学、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为核心,交叉融合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力争建成国内一流水平。
10. 马克思主义理论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等学科为核心,以外国语言文学、军队政治工作学等学科为重要支撑,力争建成全军一流水平。通过上述学科群(方向)建设,使学校在信息、空天领域的学科传统优势进一步巩固;在光-电技术、智能科学、管理-军事等特色优势领域打造新的具有支柱性作用的学科“高峰”;理学、人文与社科两类高水平支撑学科对学科整体发展的基石和纽带作用持续加强;在量子信息、气象-海洋等新兴交叉领域进一步拓展学科发展空间,增强学科发展后劲。
二、建设基础
国防科技大学在60 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将“一流贡献”与“一流水平”有机统一,形成了“政治建校、改革强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的办学定位,“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加强基础、落实到工”的学科特色。经过国家、军队的长
期支持和重点建设,特别是“211 工程”“985 工程”以及军队“2110 工程”建设,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大幅提升,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打下坚实基础,取得显著建设成就:一是思想政治建设持续深化,铸魂育人工作成效显著;二是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教学训练水平明显提高;三是科技攻关能力拓
展提升,重大科技成果大量涌现;四是学科发展布局调整优化,交叉融合机制初步构建;五是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加强,拔尖人才引育初见成效;六是办学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现代后勤格局基本形成;七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向深度拓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三、建设内容
瞄准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学科建设在学校建设中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全面落实“双一流”建设的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
(一)建设任务
1.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实施领军人才引育、青年人才锻造、一流团队建设、教师执教能力提升等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整合人力资源,着力提升师资队伍的核心竞争和国际影响力,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师资队伍。
2.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聚焦通用专业人才和联合作战保障人才培养,实施一流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改革、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等计划,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条件,建立国际一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3.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落实科技兴军战略,抢占未来国防科技制高点,选准突破口,超前布局,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和重大基础研究等激励计划,加强高水平智库、科技创新平台与条件的建设,显著提升科研综合实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科技创新对战斗力的贡献率。
4. 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建设大学文化,继承“哈军工”优良传统,弘扬“银河精神”,实施学科质量文化建设工程、国防科技文化传播工程、强军强校文化塑造工程,持续加强学风、教风、校风建设,创新发展反映时代特征、体现强军气派、具有科大特色的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
5. 着力推进成果转化
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同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积极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强建设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完善科技成果登记、军民融合项目管理等制度,完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激励办法,促进国防科技成果的推广应
用。
(二)改革任务
6.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党委办学治校主体责任,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提供坚强思想和组织保证。
7.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世界一流军队建设战略部署,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框架,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完善民主管理与监督,探索推进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
8. 实现关键环节突破
着眼制约学校建设发展的关键环节,重点加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学校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9. 构建社会参与机制
大力推进军民深度融合,探索新的办学机制,结合军队院校实际,不断加大部队参与学校建设的力度,扩大社会参与学校建设的深度广度,大力建设 MOOC 大学校,积极参与和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
10. 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扎实推进务实国际合作,拓展国际交流平台,提高学术交流质量,打造国际品牌学术会议,不断扩大学校学术影响。完善国际联合培养和人才引进机制,进一步构建符合学校办学特点的开放办学模式,开拓提升办学水平的新途径。
四、预期成效
通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项目建设,到 2020 年,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体制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建设水平进一步跃升,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居国内一流大学前列,为建成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建成涵盖国防科技主要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学科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服务科技兴军能力显著增强。主要优势学科保持国内领先,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基础学科与优势学科的融合进一步紧密,支撑能力实现跃升;人文与社会类学科整体水平提升,形成鲜明特色;学科交叉取得实质成果,新兴学科方向基本明确。
二是基本建成适应国防和军队人才发展需要的世界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高层次学术型人才培养优势更加突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扎实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为我军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和战斗力生成模式加速转型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是形成特色鲜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体系,科研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取得一批服务于国家和军队建设急需的重大科研成果,基本可比性科研学术指标处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前列,为国防科技重大任务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四是培养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建成一批特色鲜明、贡献突出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营造有利拔尖人才成规模涌现的良好环境,人才队伍服务实战能力明显提升,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师资队伍整体达到一流水平。
五是以质量为核心、以贡献为导向,全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人事制度、行政管理和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基本形成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办学体系和运行机制。
五、组织保障
为推进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全面落实,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强组织管理,确保建设取得实效。
(一)健全组织领导制度
坚持党委集中统一领导,成立学校“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和指导学校“双一流”建设各项任务,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充分发挥学部等专家组织作用,依靠专家教授,做好对重大项目、重大决策、重大举措的咨询指导、评估论证和验收把关,并针对中长期发展战略、政策举措和实施路径等重要问题开展协同研究。
(二)建立统筹协调推进机制
“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研究生院学科学位处,负责协调各单位推进日常工作;合理制定分阶段实施的目标任务和路线图,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发展路径,确保各项建设任务得到落实;健全建设任务绩效评估制度,定期评价建设进展和成效。各机关业务处(室)、研究生院在“双一流”建设中发挥业务指导作用,负责职责范围内专项建设任务的组织、协调、实施工作,及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建议。各学院对学科建设负主体责任,具体落实“双一流”建设任务,提出具体的建设目标、任务和周期,编制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明确改革举措、资源配置等安排。
(三)完备配套建设体系
依据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和相关学科建设方案,编制中长期学科发展规划,并结合军队重点建设,编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专项重点建设方案,加强各层次建设的统筹协调,形成上下衔接、系统配套的重点建设方案体系。加强建章立制,根据国家、军队相关法规,制定学校“双一流”建设管理办法,形成内容完备、运转高效的规章制度体系。强化依规施建意识,严格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建设质量效益。
(四)强化绩效考评机制
突出绩效导向,健全考核评价和问责机制。定期对“双一流”建设的实施情况、进度和效果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分析。探索国际评审和第三方评估。加强信息公开。建立“双一流”信息通报和沟通机制,及时公布工作进展、建设成果等相关信息。
(五)科学筹集配置资源
建立资源的多元筹集机制,以中央财政“双一流”建设引导专项资金为牵引,统筹考虑军队重点建设投入,多渠道汇聚资源,多元化投入,共同支持“双一流”建设。依据规划统筹配置校内各种资源,按照学科要素进行专项支持,并对资源配置进行动态调整,提高资源配置和资金使用效益。
(六)加强宣传引导工作
积极宣传国家“双一流”建设重大意义和建设成果,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双一流”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全校齐心协力开展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