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校友会
新闻动态
难忘哈军工
哈军工精神研究
母校信息
诗书影画
合唱团
难忘哈军工
校友回忆
征文汇编
校友访谈
联系我们
电话:010-82851088
邮箱:bj@hjg.org.cn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校友回忆
小哥吉文翰,我们怀念你
来源:本站
发布者:哈军工五期57-511班
日期:2019-04-01
那是戊寅年除夕(1999年2月15日),在普天下华人欢天喜地地准备过大年的日子里,我在小女儿的陪同下,冒着风寒,清晨从天津乘火车赶到北京,直奔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第一告别室。在哀乐声中,随着告别人群的队伍,缓缓地迈着沉重的脚步,擦拭着悲痛的泪水,瞻仰了安卧在万花丛中的熟悉的他,默默地在心里不停的念叨着:“小哥,你走好!我代表全班同志来送你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永远怀念你!”
这位“小哥”,就是我们哈军工五期的同班好友吉文翰同志。但“小哥”的称谓,是他四十多年来一直希望我能这么叫他的,而我在向他最后告别的这一刻才叫出口,可惜迟了,他不能回应了……
提起文翰小哥和我的关系,还要从我们走进同一个学员班回忆起。
不打不相识
1957年9月我们被分配到五系一科的57-512班。起初,因为文翰是江苏泰兴人,我是天津人,一南一北,所以交往不多。他给我的初始印象是:中等个、大坯子,高嗓门、沙哑音,心直口快、爱发议论,干活麻利、肯出力气。
一天晚上开班务会,副班长潘振所讲评提到,熄灯号以后有几个宿舍还有同学讲话。这时,文翰在座位上接了下碴,用鼻子哼了一声,阴阳怪气地说:“哼,讲话?×××宿舍就别提了……”他点的是副班长和我所在的宿舍。其实我知道,因为我们刚刚由预科各个连队来到一起,彼此还没熟识,而白天日程安排很紧无暇交流,熄灯了才得空说上个三言两语。而且副班长在我们宿舍,他常有去查铺或轮任一科值日班长回来晚些,再爬到上铺又会有响动,所以有时我们就干脆等他回到宿舍再入睡,不免交谈多了些。但是,我受不了文翰的那种态度和直接点我们名。于是我撺了,指着文翰问:“你说我们宿舍干什么!”他一愣,起立冲着我喊:“说你们宿舍怎么了?”我也站起来:“说我们宿舍就不行,你是谁呀?”副班长急忙制止我俩吵架,命令我们坐下,继续开会。这是我俩今生不该发生的而且是唯一的一次吵架。回忆起来很是幼稚可笑。
第二天,班长齐如善分别批评帮助了我和文翰,然后把我俩叫到一处,说了声“你们好好谈谈吧”就走了。不记得是谁先开的口,但记得俩人都争着作自我批评,抢着请对方原谅。两个痛快人,沟通起来很容易;首次单独接触,却越谈越投机。原来我俩还是同年同月生的呢,文翰生日是4日,大我4天。这一下子更拉近了俩人的距离。所以,从我们20周岁(1958年)开始的4年里,我俩都在4月6日那天共同“过生日”(毕业前的这天,由于我俩毕业设计课题不同而分别在两地毕业实习,例外),这是句后话。他说:“你该叫我哥哥。”我说:“才大四天?太便宜你啦。”他笑笑:“叫小哥哥吧。”我辩解:“那也不行!就按条令叫你‘吉文翰同志’,嘻嘻。”这天我知道了:他和抗日英烈吉鸿昌将军是同族。我俩一样都只有一个姐姐,没有兄弟和妹;吉秀英姐是妇女队长、民兵连长!还有,文翰在中学时是个不错的男高音。经过学校推荐和高考合格被哈军工录取了,圆了他成为革命军人的梦想,可把他高兴坏了。在去省城接受入学前体检复查的往返路途中,站在敞篷卡车上一路迎风高歌,由于缺乏常识而乐极生悲,从此他嗓子沙哑了,真可惜。当然,他也了解了我的一些基本情况。从此,我俩成了无话不谈,相互帮衬的好朋友。有时我们开玩笑说:我俩是“不打不相识”尔后又是“相识恨晚”。
俱乐部主任
我们二年级第一学期末,五系一科分成两个专业,原来全年级的两个班也按两个专业重新组建成新的57-511和57-512班。文翰和我有缘一起去了新的57-511班。我被任命为副班长,文翰当选为革命军人俱乐部(简称“俱乐部”;1960年末更名为“革命军人委员会”,简称“军人委”)主任。
文翰和他主持的俱乐部在党支部领导下,与班长密切配合,为我班争创先进的“力争上游之战”和其他工作,很好地做出了许多大贡献。和我工作有关的、印象最深刻的方面有:
我班每次外出实习或执行任务,按齐如善班长授权由我负责现场指挥,这时吉文翰率领学习委员陈宏宽、生活委员郭生明、文体委员经雨亭都会主动帮我承担了许多。如,在往返路途中,从行程制订、确定车次,到购买车票、中转签字、找招待所、安排食宿以及在列车上助民服务;到达驻地后,分配任务、安排住宿,组织与驻军、职工、居民的联谊、“同乐会”或助民劳动、“缸满院净”等等。
为完成农副业生产任务指标,吉文翰及生产委员符忠新、曹永利天还没亮就带着大家到太平桥地区公共厕所,然后带头跳进冰冻着的粪池,冒着滴水成冰、-40℃的严寒,去刨运、积攒冻成“冰峰”的粪肥。文翰每年都要吉伯伯和姐姐从家乡寄来白萝卜、南瓜、西葫芦及油菜等蔬菜种籽,和委员们不误农时地精心组织、辛勤管理好我班菜地,使我班成为历年向我系学员食堂送交蔬菜数量数一数二的班级。
文翰擅长书画。画一手好画,写一笔好字;每当院系举办画展,我班都要选送他的作品参展。我班的毕业合影标题都是由他题写的。俱乐部的宣传工作和出版黑板报,文翰也亲自抓。每期板报他都和团支部宣委窦绍宗一起策划,然后设计、组稿。有时发现哪方面的文稿欠缺,便给我等几个人出题,急速补写。小窦也和我俩同年同月生,只是小了二十几天。他的粉笔字漂亮,板报文字主要由他书写。而美化就全靠文翰了。
同志加兄弟
我和陈广明是1960年6月入党的;紧接着12月吉文翰也入党了。我们光荣地成为“八大”后首批发展的新党员,我们的关系也进一步成为“同志加兄弟”。正如我在日记上写的:“并肩齐步跟党走,同志同心倍加亲。”尤其是次年7月我们系分建西迁之后,我俩在同一个行政组,同一个党小组,宿舍里睡上下铺,教室里坐其后位,更几乎形影相伴,彼此不分,互补、默契了。
文翰学习勤奋,善于思考,动手能力强,空间想象力好,尤其制图质量和速度在班里是数第一的,仿宋字写得最规范。记得, 1960年9月的军用道路踏勘设计实习的时候,吉文翰、陈宏宽和我三人被指派为选线组。选线任务是工程设计的头道工序,关系着整个工程设计的质量,决定着道路工程的走向、线性、纵断面和土方量,担子很重。我们不敢怠慢,率先赶赴沿铁岭至抚顺一线长达30公里的地段上,“不走人路”,披荆斩棘,翻山越岭,攀崖爬树,多方位的踏勘测量,不断争论,反复比较,直到设置下一个个定点标志。文翰本来有点八字脚,我俩笑他爬山、爬树的样子像个大棕熊。不过,也欣赏并赞同他的一些工程见解和美学理念。我们最终完成了选线任务,选线方案得到指导教师的佳评。三年后才知道,我们实习时借住的部队,正是雷锋所在团。所以,当我读到《雷锋日记》里的地名、村名时,感到很熟悉。这是一句题外话。
文翰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一个干脆利落的人,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一个说到做到的人。1961年,我们哈军工五系刚西迁到青华山下在建的工程兵工程学院,进入新院区时,只有两幢学员宿舍楼盖好了。我们被包当凳,膝盖当桌,板栗树下当课堂。两座厕所像公厕一样建在楼外。而山前区多为砂石土壤,土质贫瘠。为完成蔬菜生产任务,我班采取“化整为零”的应对办法,以三四人为一个生产小组,各自为战。吉文翰、梁天麟和我三人结为一组。我们紧锣密鼓地在厕所后面开了一小块荒地,大约二三十平米,靠近厕所的一角还挖了个小沤粪池。我们深翻土,施足底肥,就种下了油菜。文翰可上心了,有点时间都跑去地里,我说那是他的“试验田”。梁天麟人内向,看他干活就会明白什么叫“埋头苦干”了。他俩比我付出的多。因为我不能离开“大部队”,所以一般只是晚饭后才去地里转一会;仅有一次是在机械零件课程设计的最后一天,我随着文翰提前交了图和设计书,然后我俩一起去地里忙活了两个多小时。由于我们的精心管理,水足肥足,油菜长得饱满水灵,像翡翠似的。当地老乡没见过油菜,也跑过来看。这样,开创了我们迁西后农副业生产的新局面。
文翰同志识大体,顾大局,心里装着我们的班集体,也给了我很多帮助。1961年春,我班有两位同志相继因疝气和阑尾炎急性发作而住院手术治疗。我和文翰两人代表我班的党政群前去学院医院慰问。路上,文翰提醒我说:“别光知道领着大伙玩命干,都累病住院两个人了,要让同志们注意身体呀!”是啊,我班的同志们个个都年轻气盛,生龙活虎,从来不知疲劳,不甘落后,只要是下达的任务,即使明知是超负荷也要硬挺着完成好。多年后,原五系一科的秘书王英杰同志还记得并赞不绝口地说:“你们班完成公差勤务是最快最好的!”但是,作为副班长,我有责任和义务要关爱每个同志。文翰的温馨警示,我牢牢记在心上。
最要好的同学
因为我和文翰经常在一起,所以,我们寄回家报平安的照片不乏我俩的合影。吉伯伯1960年看到我俩一起过生日那天的照片,高兴地说:“像司令员和政委”,赞誉我俩是亲如兄弟的“好搭档”!1968年我出差到北京时去了文翰家,第一次见到我的吉伯母一下子就叫出我的名字:“你就是高震吧。”
说来也巧,文翰和我都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又是一样。1970年底,我的大女儿出生了。文翰的夫人林松买了一套很漂亮的童装准备送给我。文翰看了,急忙说:“不行!高震最不爱老紫色配老黄色了!”硬是麻烦她再跑去换成一身淡黄色的条绒装。林松很惊奇,我们竟然连彼此喜好的微稍末节都那么清楚。另外,也是天赐的缘分,文翰的双胞胎女儿出生那天我正巧去北京,听说林松正住进她们医院待产,我便跑去探望。谁知林松已经进了产房,我陪文翰在外面耐心又担心地等候着。所以,我幸运地成为听到护士报“母女平安,一对女孩!”见到这两位小公主的第一个“外姓人”。因此,以后我每当见到亚力、菲力这小姐俩,都觉得格外亲。亚力后来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学习,也和我们成了校友。
十年动乱之后,我们都格外思念失联多年的老同窗、老战友,于是我和吉文翰、陈宏宽等同志沟通,着手开始千方百计地寻找和联系大家,。到1982年,终于联系上了26位毕业同学中的20位,便编印了第二版我班《同学通讯录》,之后我们继续寻找同学并不断增补出新版通讯录。到1992年春,已联系到24位同学了,就和文翰酝酿出一个倡议:请在京的同志筹办毕业30年来的第一次聚会。文翰将这一信息传递给张至甫书记等在京7位同学,结果一拍即合,获得一致支持,9月13日,张至甫召集并主持了筹备会,吉文翰、郭生明和经雨亭出席,确定10月10日举行我班毕业30周年首次聚会。文翰将筹备会精神传达给我,委托我尽速通知到各地同学。在至甫主持,生明具体操持,北京各位同学支持下,我班“毕业三十年,重聚在北京”活动如期举行了,而且很成功。12位同学及2位亲属代表欢聚一堂,开创了我班毕业同学聚会的先河。文翰为聚会设计了签名单,并作为原俱乐部主任宣布座谈会的开始。但不曾想,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参与策划并出席毕业同学聚会。此间在亚运村由生明抓拍的那张我和文翰并肩散步的照片,竟然成为我俩的最后一张合影……
1998年,一个开朗、壮实的文翰在他六十岁的本命年里,因劳成疾,发现肝病,倒在国防科工委总医院高干病房的病床上了。至甫等几位在京的同学得知后立即前去看望,并告知了我。3月9日,我们夫妇二人专程进京。病房里,林松和吉伯母以及我初次见面的秀英姐都在,当走近病床的时候,立在床头的秀英姐姐问文翰:“你看,这是谁看你来了?”我听到他用微弱的声音很费力地说:“他就是高震,我最要好的同学。”看到他的眼角滚下一滴泪珠。我极力控制着自己,不能在他面前落泪。我和文翰默默地握着手,直到我离开时才放开,,我们的千言万语都用手、用心传递着……
1999年2月14日下午,文翰的长女大力电话告知我,他爸已于昨天病逝了。文翰在离本命年除夕还差两天,离60周岁生日还有50天,就过早地离开我们西去了。我震惊悲痛不已。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回忆的向他最后告别的那一幕。也幸好是林松让大力给我报丧了——文翰单位负责通知生前友好的哈军工60-511的那位学弟,不知何因竟没能按林松提供的信息通知给文翰在京的任何一位同学。我成了唯一的当然的同学代表。
永远怀念他
1962年毕业时,文翰被分配到工程兵国防工程设计研究所,后来建制转入国防科工委京东工程设计院。为我国“两弹一星”基地的道路保障等工程及北京地铁首批工程作出了卓著贡献。他留给我唯一的一张他在工作场所的照片,就是1990年时在西昌发射中心“亚洲一号”的发射架前面拍摄的。由于我们熟悉并恪守保密纪律,他的具体工作情况和任职,我一无所知。但从他们单位为他举办的告别仪式的地点、规格及百余人的规模,彰显出文翰对国防事业的重大贡献和他的重要地位。
从毕业到现在的57年来,我一直有一首保留歌曲,就是电影《柳堡的故事》插曲《九九艳阳天》。不只是因为我喜欢这支歌,而是因为我参军入哈军工那年正是“十八岁”;更是因为这背后还有一个和文翰有关的故事。是这样:1958年初电影《柳堡的故事》上映了。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军事爱情题材的影片,讲述了新四军副班长和柳堡村二妹子的爱情故事。我们都很喜爱这部影片及其插曲《九九艳阳天》。也很凑巧,当时我们老二班副班长潘振所是镇江人,恰和饰演二妹子的陶玉玲是同乡。所以,一有活动我们几个就起哄,学着二妹子的声调喊他:“副班长,唱个《九九艳阳天》吧!”他不唱,我给他起头。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一年后分专业,我当上新一班副班长了,“报应”也到了。吉文翰又把它当作“副班长的专利”了,一有机会就起哄让我唱这首歌;后来张锁春也来跟着加倍起哄。就这样,《九九艳阳天》渐渐成了我的保留节目。所以,我在2008年为北京聚会写的诗里有这样一句:“‘九九艳阳’歌一曲,勾起回忆半世纪。” 每当我唱起这支歌,就会油然想起我们哈军工57-511班这个先进集体,想起文翰和锁春等学兄。同样,我每当听到《共青团员之歌》响起,眼前就会映出“十八岁的哥哥”文翰立于卡车上引吭高歌的画面。这一个个音符,已经成为我和文翰深情厚谊的记忆和载体了。
吉文翰同学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今年的4月4日是他诞辰的81周年,5日又值清明节。因而,我们格外思念他!我要再次呼唤:“文翰小哥,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永远怀念你!”
2019年3月写于天津
友情链接:
国防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
北京校友会
)
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