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校友会
新闻动态
难忘哈军工
哈军工精神研究
母校信息
诗书影画
合唱团
诗书影画
诗词
书画
摄影
联系我们
电话:010-82851088
邮箱:bj@hjg.org.cn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诗词交流
学习诗词的几点体会
来源:本站
发布者:文小平
日期:2019-04-16
我爱好诗词,退休后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诗词,但还是一个正在跨入门槛的小学生。现将自己学习诗词一些粗浅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与大家交流,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提高。
一、过好格律关
写近体诗要合格律。格律是诗词写作的基本知识,它是前人从创作实践中总结出的“硬性规则”,是写作近体诗的“技术规范”,同时,格律也从表现形式上反映了近体诗的美。必须熟悉它,掌握它,按格律的规定性去写作,努力做到完全合律或基本合律,只要多运用,是可以掌握,能够过好格律关的。更何况,格律毕竟是诗词的形式,形式要服从内容,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近体格律诗若能做到形式与内容高度完美统一,固然很好。若是诗情的需要,若是有了奇句,二者不能兼顾,出格也是常有的事,不能完全受格律束缚而以词害意,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关系,古今诗词大家无不如此,即使在格律诗鼎盛的唐代,也出现了不少不受格律束缚的古体诗。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崔颢的《黄鹤楼》,柳宗元的《江雪》等,岂不也是出格的好诗?在当代,陈毅最负盛名的《咏松》一诗,也属非格律诗,称得上是新古体诗的典范。对此,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口,说出了他的这一诗观:“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幅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我决不是说格律不重要,只是想说明:作诗要以意(内容)为先,格律(形式)次之。但初学诗词,应尽量做到基本合律,乃至完全合律,
二、过好语言关
语言是诗词写作的重点和难点。过了格律关,不等于就会写诗,写出来的作品往往很直白,套话多,尽管符合格律,也只能是“格律溜”。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诗?就是要有诗的语言,写诗要用“诗家话”。“夜阑更秉烛”(杜甫诗句),有诗意,是诗家话,现在不用蜡烛了,有了电灯,写成“天黑开电灯”,就没有诗意,而是日常用语了。诗要用艺术的语言表情达意,“形于言”,写诗最终要落实到语言。这里涉及到一个思维方法,是逻辑思维,或是形象思维?我们的思维方法习惯于逻辑思维,讲话、写文章,一二三四、甲乙丙丁,有条有理;计算公式的推导严密,严格。逻辑思维是用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其特点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形象思维是用形象反映生活,伴随着想象,幻想,感情,其特点是以情感人。“春天”这个词,在逻辑思维中的表述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万物复苏的季节,气候学上以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在摄氏10度以上为春季的开始。而在形象思维中,春天可能有许多象征的意义,它是:青春的朝气;时代的色彩;生命的喜悦;生活的诗情。把青年时代比作“人生的春天”,把退休比作“第二个春天”。又如,把西湖想象成美女西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农抹总相宜”);把春风想象成剪刀(“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等,都属于形象思维。实际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这两种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的方法,我们都是需要的,科学技术工作也需要形象思维,不少工作是两种思维方法交替运用。现在,写作诗词,更需要重视和开发我们的形象思维,它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艺术的语言。
对诗的语言的学习与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诗语的外在形式,即语言的结构;二是诗语的内在含义,即语言的诗意,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形成全诗语境和意境的完美统一。
“明白文章糊涂诗”,这句话指出了诗与文章的差别。文章,应越看越明白,说不明白的文章不是好文章;诗,应越读越有味,说的很清楚的诗也不一定是好诗,诗是艺术的语言,不妨糊涂一些,不要太较真。写诗,特别是格律诗,由于受到表现形式有限(有限的字数)和表达内容无限(丰富的内涵)的双重制约,诗的语言要简约,精炼,恰当,优美,用最少的语言传达最多的情感。五言二十个字,七言二十八个字,以及五律、七律等,做到字字皆有缘故,没有多余的。所以,它的语言不能像写文章那样,全篇都是成分完整的句子,在语言结构上,诗有一个令人糊涂的形态,一反常规,常见语序颠倒,甚至几个名词也组成一个句子,这是为写诗需要,应运而生的语言结构的“诗化”。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商山早行》(唐。温莛筠)中的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用十个名词组成的诗句,或者说,用鸡声、茅店、月亮、板桥、霜和人迹六个特征性景物,把诗人早行的情景写的宛然在目。诗句中的语言,有看似孤立的空白感,前人称之为“峰断云连,辞断意属。”看似彼此孤立,实际上却有一条无形的纽带。以不写写之,不言言之。
由此我体会到:和格律相比,语言才是学习诗词最大的难点,毕竟格律有规则可循。要写出好诗,就不能不在语言上下一番功夫,逐渐掌握和运用诗词语言的能力。它需要文学积淀,丰富自己的诗词语汇,需要不断地积累、体察、感悟、推敲、长期修炼,永无止境。
三、多读多写
学诗应包括两个方面:读诗和写诗,以读诗指导写诗。写诗需要多方面的知识作基础,多读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我从中国文学史了解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发展历史和演变;从古今优秀的诗词作品,鉴赏和学习如何立意、布局、练字、用词、造句、表情达意。在多读中,学会从继承传统文化入手,学习和借鉴前人诗词的创作方法,用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话:“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借鉴十分必要,但不是简单的模仿和照搬,而是将前人的创作方法和思想,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到现实的创作实践中去,这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借鉴好,大有益。举例来说:在学雷锋活动中,我曾写了一首五言绝句《问童》,全诗如下:
何处有雷锋, 街头问幼童。
叔叔随处有, 笑指路人中。
将它与唐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对比,可以看出前者借鉴后者的痕迹。是的,我在酝酿《问童》一诗的意境时,的确受《寻隐者不遇》的启发。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诗人,在用字方面,很下功夫,而《寻隐者不遇》,不仅着眼于练字炼句,在诗篇构思方面的推敲也同样下功夫。寓问于答,是此诗突出的艺术特色。我揣摩贾岛这首写寻访隐士而没有遇见的过程和心情,怎样借鉴用在我寻访雷锋这个事件上。当时,我的心情是:从学雷锋活动中,让我看到了新时代的雷锋很多,雷锋精神永在,这种心情反映在写作时,我没有去写某个具体的雷锋式人物,而是去写出这个时代的雷锋群体。于是意境是放在人群较多的场合寻找雷锋,将全诗演化为寻找雷锋者(作者)与幼童的对话:“何处有雷锋”?和幼童的言行“笑指路人中”,说明“雷锋处处有”,雷锋精神扎根在人民群众中。题目也受启发,定为《问童》。另外,二十个字的五言诗,欲使语言简练,内涵丰富,起句应直截了当,“便见所咏之意”,结句应含蓄,“含有不尽之意”,让人思考:雷锋在哪里?当代雷锋很多,诗中只是泛指。《问童》一诗,在2013年获北京市第七届端午诗会诗词大赛优秀奖。
文小平诗词选登
一、
赞友人
壮心仍不止, 怎愿枥中居。
还是当年勇, 耋期继奋蹄。
二、
读书
学海无边际, 求知不厌读。
决心攻万卷, 装满五车书。
三、
植树
当年植幼树, 今日已参天。
培育经风雨, 成材需百年。
四、、
谒东北烈士纪念馆
白山威虎啸, 黑水浪涛汹。
雪我亡国恨, 死亦为鬼雄。
五、
问天阁
(一)出征
壮行问天阁, 驾驭太空船。
无尽冲霄路, 摘星上九天。
(二)随想
屈原吟天问, 空叹上天难。
今有通天路, 乘舟览玉蟾。
六、
游北戴河观海
崖上观沧海, 一色共长天。
云帆悠然去, 几叶打鱼船。
七、 春到野鸭湖
春风拂翠柳, 芦苇吐芽时。
凭栏问野鸭, 为何你先知?
八、 一梦。觉而有作
苑中有一梦, 重着我戎装。
东海驱妖雾, 南疆遏狈狼。
四溟航母列, 钓岛赤旗扬。
此事终当在, 安能枥下藏。
九、 贺哈军工校友书画社成立
蔼蔼春光至, 飘飘翰墨香。
临池结挚友, 挥笔谱华章。
染尽丹青美, 开出百卉芳。
精神重抖擞, 重彩绘夕阳。
十、
忆哈军工校友
风华正茂聚军工, 一脉同窗好弟兄。
境易时迁人亦老, 唯一不变是真情。
十一、
自度曲 ▪见老伴四十年前剧照有感
曾记当年初约会,徐来清风,拂面人欲醉;戎装更显汝妩媚, 疑是春妮入部队。
四十春秋六六岁,共尝甘甜,同洒汗和泪;虽已春妮祖母辈,却是晚霞别样美。
(注:《学习诗词的几点体会》和《文小平诗词选登》,刊载于北京市海淀区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办公室主办的刊物《同心刊》,2019年第三期,“诗书画讲堂”和“诗词选登”栏目。)
友情链接:
国防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
北京校友会
)
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