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010-82851088
电话:010-82851068
邮箱:hjg.bj@163.com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留下世间绵绵思念
记终生心系公益直至生命终点的航天四部周木波同志
2019年11月23日,一个冬日,83岁的航天四部退休职工周木波同志在所有爱他的人的陪伴下安详地离开了,往事犹如幻灯片一幕幕清晰地闪回,他的身份不仅仅是四部好职工,是他所有资助的孩子们的恩人,是社会公益事业的践行者,更是我们航天人真诚敬仰的榜样。生命垂危之时,病榻前,他严肃且坚定地写下遗嘱。遗嘱中,他表示死后自愿将遗体捐献给国家,用于医学科学研究。他还要求不开遗体追悼会,一切从俭。就是这样一位长者,生动鲜活的一生里用世间最美好、最珍贵的爱心对待需要帮助的人,从未改变。
热心教育事业,点燃寒门子弟求学的希望
“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已经二十多年。我将继续做下去,直至生命的终点。”这是周木波生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992年4月,他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参加试验任务时从报纸上看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启动旨在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爱心行动。1992年5月,完成任务返回北京后,他第一时间前往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款结对资助失学儿童。自此,与“希望工程”结下不解之缘。
从那时起,他先后结对资助10名失学儿童。“希望工程”要求资助到小学毕业,但他所资助的学生,只要能继续上学,他就一直资助。资助期间,他常写信嘘寒问暖,从思想上、精神上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希望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做一个有志气且诚实的人。当受助学生来信表示感谢时,他总对他们说:“不要感谢我,要感谢共产党。因为没有共产党,也就没有我的今天。”
周木波不仅希望失学儿童能够重返校园,他还默默参与了由北京市青基会开展的资助经济困难家庭优秀大学生的“学子阳光”项目,关心寒门子弟艰难求学路,他不忍看到优秀青年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2005年开始资助贫困大学生,资助的第一个学生,是考入首师大的北京市延庆县农村女孩辛玉芹,学制四年,每年资助3000元。第二个学生是考入首师大的北京市密云县农村女孩张璐鑫,学制四年,每年资助4000元。他还积极组织9名志愿者扶助来自青海互助县、当时在中央民族大学就读的藏族大学生。
他还积极参与了中华慈善总会启动的帮助贫困地区教师“烛光工程”。他很激动能参与这项工程,因为参与即意味着为改善贫瘠地区的教学条件尽力,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素质,使那里的孩子摆脱愚昧。他不仅为“烛光工程”筹集捐款,还主动联系陕西吴旗县的教师赵翠,给予多项帮助。
义务教学,爱心助养,成全一个孩子的未来
一次偶然,他发现自家小区楼下收废品的孩子是一个从农村来的3年级打工子弟小学生,学习很困难。恻隐之心之余,他利用暑期,每天把她请到家里进行辅导。由于基础差,他就非常耐心地从小学一年级知识补起,到学校开学时基本上可以同班学生同步上课了。这次偶然萌发了他到该学生所在的北京石景山区黄庄学校进行义务教学的决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校长感动地接受了他的义务教学请求。每周,他乘座公共汽车去学校参加班会和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义务教学期间,他提供3000元教学基金,用于奖励10名在校德、智、体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
他是无数爱心资助人中的一个,却是受助者心中最可亲可敬的爷爷。周木波义务助养了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的孤儿张瑞彤,直到她16岁(因该孤儿于2003年底被外国人领养,义务助养终止)。期间,他和老伴无数次前往福利院看望瑞彤,让这个孩子体会到浓浓亲情,不再感到孤独无助。
一生质朴,情满人间,唯愿天堂安息
周木波和老伴都是四部退休职工,他们一贯生活俭朴,很少添置新物件,穿的衣服都是子女剩下的,老两口把省下来的钱大部分用做教育资助金和救灾款,帮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完成学业,成就梦想,为受灾地区捐款,重建他们的家园。
一直以来,他都持之以恒将生命献给热衷的航天事业和热爱的社会公益事业,带来人间无数温暖。作为新一代航天人,要将他身上闪耀的宝贵品质继承并传承下去,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公益事业,真情洒向人间,这也是对逝者最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