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010-82851088
电话:010-82851068
邮箱:hjg.bj@163.com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唐瓦加
中国早期的飞行摇篮当属1924年孙中山大帅府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广东军事飞机学校”,而下面这张照片则是现在唯一能找到的学校第一期全体学员的合影。这期学员中有很多人是中共党员或后来成为了中共党员,他们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空中骄子。
这是一张极其珍贵的照片,这其中不仅有我的父亲唐铎,还有几位很知名的人士,其中就有被人们称为“中共第一位飞行员”﹑军事飞机学校党代表刘云;有后来担任过红军第八军代理军长、参加过长征的冯达飞;还有后来任国民党空军总司令的王叔铭;有朝鲜著名革命志士朴泰下、金震 一等。
1924年“广东军事飞机学校”第一期学员在校门口合影。左起:刘云、冯洵(冯达飞)、王勋 (王叔铭)、王翱、万鹏、袁政、郭予如、唐铎、朴泰下、金震 一
1924年9月,孙中山大帅府在广州东山大沙头创建的“广东军事飞机学校”(后被称为“广东航空学校”)首任校长是从德国聘请的雅尔台先生,他主持日常教学工作,同时还教授领航、侦察、战术等科目。学校还从德国聘请了2名德国籍教官:飞行教官冯•格莱姆、机械教官瓦尔特 (赫斯)。这三位德国航空专家都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很有经验的飞行教官。学校开设的科目有:军事学、机械学、空中战术、观察学、气候学、俄文等。
1924年11月13日,孙中山大帅府航空局局长陈友仁随同孙中山先生离开广东北上北京后,苏联顾问李糜将军临时担任代理了航空局局长兼”广东军事飞机学校“校长。
“广东军事飞机学校”第一期共招收了10名有政治觉悟、身体好、有文化的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学员,其中7名学员来自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他们是刘云、冯洵(冯达飞)、王勋(王叔铭)、王翱、万鹏、袁政、郭予如;其他3名学员包括我父亲唐铎、朴泰下、金震一是从广东飞机制造厂录取的实习生。
学员中的共产党员刘云(左)、冯达飞(右)
“广东军事飞机学校“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建立的新型军事航空学校,它与之前存在的各地军阀的航空学校或训练所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是“广东军事飞机学校”设有党代表。学校开学不久,在中共广东区委和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的推荐下,刘云正式出任”广东军事飞机学校“及飞机学员队党代表,这也显示出了学校的一切活动和学员的政治思想工作都受到了共产党的领导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 刘云十分崇拜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制造师、飞行家、旅美华侨冯如,认为冯如研制出飞机是为中国人民在世界航空史上赢得了声誉。他还认为:“欧西兵器的技巧为中国人未曾梦见,而飞机一物尤为战斗所需要。”于是他决心要同冯如一样为中国的航空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并成为了中共第一位飞行员。
有一次,刘云给父亲讲起了冯如如何制造和驾驶飞机的故事,当时,他讲得有声有色,充满激情,简直让父亲着了迷。事后,父亲情不自禁地对此事发表过感想,他说:“我既为冯如的艰苦创业、奋斗不息和献身祖国航空事业的崇高品质所感动,也很为刘云同志以开拓中国航空事业为己任所激动。当时,我感到刘云同志像一团烈火,他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和创建革命空军,赴扬蹈火,也在所不辞的。”[1]
在北京航空博物馆的烈士墙上,镌刻着刘云和冯达飞的名字
那时,刘云既是学员﹑又是学校的党代表,直接参与对学校的管理工作。他与当时的共产党学员郭予如、万鹏组成了一个党小组,他任党小组长。他很关心父亲唐铎等青年思想觉悟的进步。父亲回忆说:“党小组开会学习,时常叫我和王勋参加,以对我们加强教育,使我们靠近组织,争取早日加入共产党。刘云还经常对我们说:‘我们现在学员虽少,但却是中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刘云同志的话语深深地记在我的心中,使我终生不忘,并成了我从事航空事业的一个指导思想。”[2]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孙中山大元帅府航空局向广州市民展示飞机
在校学习时,刘云的飞行专业成绩极其优秀,他十分注意苦练航空飞行技术,每天坚持自驾飞机飞行训练2个小时。他还喜欢结合实际、实物来学习。他经常拿着课本钻进飞机驾驶舱内,看着各种仪表对着书本进行反复研究,直到弄懂为止。他认为,这是理论结合实际的十分有效的学法。
广东军事飞机学校成立之初时,规模很小,教学设备和设施都很简陋。学校只有四架“寇蒂斯霍克”教练机,而这些飞机都是木制螺旋桨,均系水冷式发动机,使用燃料为5加仑铁皮桶装的汽油。正是从学习驾驶这种美国造的寇蒂斯霍克飞机,刘云和我父亲开始了他们的军航飞行员的生涯。1925年7月,刘云、我父亲唐铎、冯达飞等学员在中国第一代飞行摇篮里,完成了初级的飞行训练,独自驾机飞上了蓝天,实现了自己的“飞行梦”。
学校的这四架“寇蒂斯霍克”飞机不仅供学员学习驾驶之用,而且还多次用于作战被派出参加战斗。当时,刘云和父亲等学员驾驶的“寇蒂斯霍克”战机上装备落后,投弹和机枪扫射都是手动。飞机上的武器,只不过是一挺普通的步兵机枪。当飞机飞临叛军上空时,飞行员便双手端住这挺普通机枪向地面敌军扫射。飞机上也没有自动投弹装置,飞行员只能用手抓起堆放在座舱里的炸弹,靠肉眼瞄准,一枚一枚往下扔,既不方便,也影响命中率。
刘云和学校的德国教官瓦尔特就想办法对飞机进行了改进,他们在飞机机翼下设计了一个炸弹架,只要飞行员从驾驶室把炸弹架拉开,弹架上的炸弹就会自行坠落,大大提高了投弹的命中率。这在后来东征的惠州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学生革命军久攻坚城不下,刘云与德国飞行教官一起驾驶着一架“寇蒂斯霍克”飞机接连向叛军投掷了5枚炸弹,炸得叛军丢盔弃甲,仓皇退却了。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站岗的赤脚士兵守护着“寇蒂斯霍克”教练机
那时,在飞机学校的学员中既有共产党员,又有国民党员,但在国共合作的大好形势下,他们牢记学校的校训:“完成先总理航空救国之主张”,彼此团结、相互配合,为巩固孙中山革命政权,奋战长空。刘云和父亲等学员曾驾机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和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等战役。所以,刘云和父亲唐铎等10名第一期学员成为了首批参加执行空中作战任务的中国军航飞行员。 1925年夏,父亲唐铎从广东军事飞机学校毕业。这张现在唯一能找到的记载了父亲最初从事航空事业的“广东军事飞机学校”第一期学员合影对我来说弥足珍贵。而这张比较清晰的照片及照片中学员名单的史料却来之不易,这要十分感谢党史军史的研究专家孙克立同志。
早在几年前,为查找父亲在“广东军事飞机学校”学习航空的史料,我曾在网上找到了这张学员的合影。但网上的照片很陈旧,不清晰,更难的是,无法辨认出照片上的每位学员。
为了看清楚照片上的人物,我用了很长时间,找了几处照片修版部门,但都无法使照片恢复到满意的清晰程度,也就无法考证照片中的每个人物,这使我久久地陷入到十分遗憾之中。
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19年11月8日,我从“手机央广网”上孙克立等三人撰写的一篇文章中见到了本文提到的这张照片,不但照片比较清晰,还第一次见到在照片的注释中依次标出了每位学员的名字。这让我喜出望外,因为这解决了一直困扰我的问题,现在总算能看清和认出照片中的父亲和其他每位学员了。但这张比较清晰的照片是怎么被找到的?照片上的每位学员又是怎么被辨认出来的呢?对我来说,仍然是个迷。我抱着探索的心态,把这个问题与对中国空军发展史颇有研究的好友刘煜鸿进行了探讨。
没想到,首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之女刘煜鸿还真的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说来也巧,她认识在“手机央广网”上发表文章和这张照片的作者孙克立同志,于是,她打电话给孙克立询问了我所关心的与这张照片相关的问题。
原来,这张比较清晰的合影照片是孙克立同志从广东省连州市东陂镇的冯达飞烈士纪念馆得到的,为了弄清楚照片上每个人的名字,孙克立同志专门询问了冯达飞烈士纪念馆的老馆长。让他深感惊奇的是,老馆长一下子说出了照片上每个人的名字。当时孙克立同志好奇地问道:”您说得准吗?从照片上可不太容易认出每个人呀!“ 老馆长十分自信地说:“不会错的!这是1983年,我到沈阳采访时任辽宁大学副校长唐铎时,是唐铎一一指着照片上的人物说出他们的名字的。”
我的父亲唐铎将军
听到这些,我惊叹不已。直到现在,我才知道我父亲看到过这张照片,并为这张照片提供过至关重要的信息。而穿越时空36年之后,由我父亲亲自解开的照片上的人物之迷,才解除了我自己长期的困惑,事情竟然是这样的巧合,为此,我非常感谢孙克立同志。
这张照片成为了中国最早期飞行摇篮和第一批空中骄子的历史见证,这也是开创中国共产党人追梦空天起点的珍贵史料。
参考文献:
[1] 《湘潮》1990年 第12期 陈忠舜《我党第一位飞行员》
[2] 唐铎《在航空局军事飞机学校》,《辽宁日报》 1984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