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010-82851088
电话:010-82851068
邮箱:hjg.bj@163.com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计算机学院起步于1958年,1966年成立计算机系(是新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系),1971年成立计算机系兼研究所,1999年成立计算机学院。
学院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1978年邓小平主席亲自批准学院研制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后命名为“银河”)。1992年11月江泽民主席为学院题词“攻克巨型机技术,为中华民族争光”,并为银河计算机题名“银河超级并行计算机”。2009年11月25日,胡锦涛主席为超级计算机题名“天河”。2013年6月13日,习近平主席为“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作出重要批示:“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我对这一成绩的取得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系统研制任务的全体同志致以诚挚的问候!希望你们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坚持以我为主,勇于自主创新,不断强化前沿技术研究,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学院1984年荣立集体一等功,1993年被授予“科技攻关先锋”荣誉称号,2001年获全军通令嘉奖,2007年被评为“全军人才培养先进单位”,2015年所属计算机研究所荣立集体一等功。
习主席视察学院科研成果
陈福接主任(周兴铭、金士尧)陪同江主席视察巨型机
计算机学院始建于1953年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射击指挥仪本科专业,1961学校又设立了军用电子计算机硕士点,是我国最早创建计算机学科和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1966年学校设立电子计算机系。
学院历来重视科研工作,产生了一批以我国第一台舰载电子计算机“901型鱼雷艇指挥仪”和第一代采用国产晶体管的“441B 系列计算机”为代表的一系列科研成果。
1966年4月1日,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更名为地方编制的“哈尔滨工程学院”。同时该校二个系的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研究室等合并,4月底正式成立电子计算机系(六系),由国防科委聂荣臻主任签发(66)科8字189号命令,任命慈云桂为电子计算机系主任。此刻,这是全国唯一成建制的计算机系,也是第一个计算机单独扛起大旗进军的系,慈云桂教授就成为中国第一位计算机系的系主任。
1970 年10 月15 日,哈尔滨工程学院奉命拆分南迁,更名长沙工学院,在在全国高等教育停滞的情况下,六系成立计算机研究所。1972 年3 月,全国高等学校恢复招生,至1976 年,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研究所先后招收三年期的大专生学员4 期。1978年,先后招收两批硬件、软件共184名本科学员,编成77级、78级学员队。从哈尔滨到长沙,共毕业7期525名本科学员,研制8种机型100多台套。
1978 年6月6日,长沙工学院更名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所随之改建更名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兼计算机所。
1960年2月,哈军工海军工程系成立计算机教研室(代号306);1961年8月8日,电子工程系成立,下属军用计算机教研室(代号404),后又成立计算机研究室(代号408)。两个系的计算机专业分别服务于海军和陆军、空军。
1960年,为发展计算机事业,8月,由海军系57级各专业抽调了十三名四年级学员,在二科组成了57-323班、即数字指挥仪班,成为哈军工的第一期计算机专业学员班,实现了陈赓院长的部署。1958年冬天,他在海司观看第一台901样机时,就高瞻远瞩地指示,计算机已经做出来了,海军系要建立计算机专业、培养人才、专业建成计算机系。
筹建计算机系势在必行,1963年哈军工向国防科委八局汇报时,就提出将两个计算机教研室合并形成拳头。因为901计算机和441-B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成功,计算机批量生产和专业人才培训提上日程,计算机教育的现有组织,已经不能适应国防和国民经济的需要,迫切需要扩大、发展。
1965年冬,为了进一步发展计算机事业,304和404两个教研室合并,在51号楼宣布组建计算机系(新六系),由慈云桂任主任,张景华(原三系副政委、政委)任政委。张在搬迁长沙时曾调六机部,改制国防科大时、又调回国防科大六系任政委。这样、经过了近十年的努力,哈军工的计算机事业成长起来了,在文化大革命前夕取得了第一次飞跃,为以后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筹建原则是,教学干部,凡是从事计算机教学、研究的一律转到计算机系;党政和领导干部,根据能力和意愿安排,两个教研室、一个研究室的设备、物资均归新系。成立一个系级单位,是十分隆重的,参加过哈军工六系成立的师生,会将这一天牢牢记在心中,笔者有幸在场见证记忆犹新。
1966年4月1日,“哈军工”更名为地方编制的“哈尔滨工程学院”。同时该校几个系的计算机专业304、404教研室和408计算机研究室等合并,正式成立计算机系。系主任为后来任国防科大副校长的慈云桂教授。“哈军工”的计算机系制造出了我国的“王牌”产品,自然也培养了一代新人。这样辉煌的历史,是不容轻易忽略的。
60年代,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慈云桂院士等研制的441—B系列计算机,是我国当时最可靠的计算机,使用国产磁芯存储器,采用了康鹏老师设计的硅晶体管推拉触发器,保证了整机运行的快速、稳定,运算速度达到5万次。以连续运算七天七夜,168小时不停机的国内最好成绩,投入了两弹一星的工程应用。
慈云桂院士长期从事无线电通讯雷达和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专用数字计算机样机、中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441B—I型、441B-Ⅱ型、441B-Ⅲ型大中型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研制了中国早期的舰用雷达和声纳,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舰用雷达和声纳工程师。研制成功200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计算机151—3/4型。领导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亿次级巨型计算机,进入了国际巨型计算机的研制行列,使中国计算机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震寰、路扬)在哈军工召开推广441-B晶体管计算机大会。
稍后,由441—B构成的指挥仪还装备了高炮部队,前往越南抗击美国空军,使击落美机数量不断上升。这是1997年,在回忆录《哈军工之魂》中首次披露的。
当时哈军工研制计算机的规划、管理和生产过程之严格认真,源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工序的认真和刻苦钻研。虽然事过40年,现在的一些知名企业也自叹弗如。
银河疑是九天来,妙算神机费剪裁。
跃马横刀多壮士,披星戴月育雄才。
慈云桂院士——他是我国计算机界的一代宗师,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军事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研究所的创始人。慈云桂院士从研制电子管计算机开始,继而到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又从一般大型机到“银河”亿次巨型机,他始终活跃在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国防建设的最前沿。他与同事们共同奋战的经历就是一部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的光辉篇章。
1977年夏,慈云桂院士任总设计师的百万次级集成电路计算机151-3终于研制成功。1978年10月,二百万次集成电路大型通用计算机系统151-4在连续稳定运行169小时之后,通过了国家的鉴定和验收,顺利地装上了远望一号远洋科学测量船。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次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首次潜艇水下发射导弹以及第一颗试验型广播通信卫星的发射和定位中,151计算机出色地完成了计算测量任务,为我国航天战线三大重点试验的圆满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151-3/4型计算机获国防科委科技成果一等奖,并与远望号测量船一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研制人员荣立集体一等功。
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亲自挥笔命名为“银河”,并题诗一首:“亿万星辰汇银河,世人难知有几多。神机妙算巧安排,笑向繁星任高歌。”消息传到北京,时任军委主席邓小平非常高兴,亲自签发命令,为研制人员记集体一等功,称赞他们是“国防科研战线上一支勇于进取、能打硬仗的先进集体”,勉励他们“再接再厉,大胆创新,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首台每秒运行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诞生,实现中国在巨型机研制领域“零”的突破,到今天每秒运行亿亿次的“天河”超级计算机多次问鼎世界。“银河”“天河”让五星红旗插上世界超算之巅!
今天,为了宣传“名校”,当然可以把“名校”说成是历来“所有”优秀学生的理想。但是,许多国家都有一批最优秀的学生进入国防军事院校的传统,中国也是这样。面对维护中国统一的重任,我们的国防事业仍旧需要一批最优秀的大学生。理想自然也是有阶段性的,为了国家的兴旺强盛,才是青年的最终理想。
新闻报道和计算机技术相同,都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必要的历史回顾十分重要。需要回顾当年的真实,需要回顾当年的精神。今天也同样需要精神的力量。
中国永远不应当忘却陈赓院长、慈云桂院士和“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创新,为开拓中国“两弹一星”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