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010-82851088
电话:010-82851068
邮箱:hjg.bj@163.com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热烈祝贺徐滨士院士90岁寿辰
唐瓦加
今年3月12日是原哈军工教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徐滨士90岁寿辰,就此机会,写出“徐滨士院士与苏联专家的故事”的文章,以向徐滨士院士90岁寿辰致以热烈的祝贺。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哈军工教员、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徐滨士少将
2013年,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王克曼、徐南铁主编的《百家访谈哈军工》一书中,记载了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徐滨士接受采访时,讲到了初到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的情形,书中有这么一段对徐院士的描写:
“刚到哈军工,徐滨士有点儿不适应,他觉得修理无非就是一些敲敲打打,修修补补的事情,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但是当时哈军工的苏联专家讲的一件事情,让他彻底改变了这一看法。
一次,徐滨士在与苏联专家说起苏联的卫国战争时,苏联专家说,苏联打胜卫国战争靠的是好坦克,可当时苏联年产坦克三万辆,而在整个卫国战争中修理坦克就有15万辆之多,正好是靠这些修理后再次开赴战场的坦克,成为赢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修理就是战斗力’啊!从此,徐滨士不但正确认识了修理对于军队的意义,而且还与坦克结下不解之缘。”
虽然徐滨士院士在回忆中没有给出苏联专家的名字,但苏联专家给他讲的“修理就是战斗力”的历史事实却让他终生难忘。当时,苏联专家给徐滨士院士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的电影和小说故事中不常提到的战事:修复坦克已成为了苏联卫国战争中弥补苏联坦克部队损失,加强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来源。
1941年6月底在乌克兰杜布诺地区被遗弃受损的苏军西南方面军部队的坦克
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由于各种原因,苏联红军部队的服役的坦克受损情况是十分惊人的。最典型的、受损坦克数量最多的例子发生苏联红军中央方面军的第二坦克军中,1943年2月12日至19日,第二坦克军奉命从埃夫雷莫夫地区向法特兹地区进军,由于暴风积雪,又没有公路,坦克只能越野行进,结果坦克车辆抛锚的情况不断出现,在200公里的进军路上,全军408辆坦克中,有226辆坦克受损,被迫留在了路边上了。【1】这里除了极坏的天气、无道路行进的恶劣外部条件外,还有部队赶时间进军,没时间进行修理的因素,当然,也有坦克出厂时,就存在着某些车辆的质量隐患的问题。
苏联卫国战争中苏联坦克部队战地维修大队在修复受损或被击毁的苏联坦克
有苏联官方统计数字显示,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平均来说,每个坦克都经过了维修人员修复四次以上! 也就是说,每一辆坦克基本上有被摧毁两三次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红军建立起战地修理坦克的体系为战争的胜利赢得了时间,提高了部队战斗力。由于德军中没有这样的机动的战地坦克维修和修复体系, 直到战争结束,德军司令部也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尽管苏联红军坦克有所损失,但苏联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很快被武装又重新投入战斗原因。
上述的苏联卫国战争中红军修复坦克的故事也许苏联专家也给徐滨士院士讲过。
1954年,徐滨士是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与焊接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任教的,当时,他接受了苏联专家的指点,受到了启发,得到鼓舞,开始热爱起了自己的专业,并踏踏实实地从坦克维修开始做起了自己的事业。
当时,坦克修理普遍采用的是“换件法”。虽然那是一种富有成效的修理方法,但是采用这种方法也存在着很大的浪费。于是,徐滨士开始了研究对破损失效的坦克零件进行修复的新方法。那时,难题很多,其中就有坦克薄壁零件极难修复的问题,原因是这种零件一焊接就会变形。
但这没有难倒徐滨士,在哈军工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徐滨士终于成功研制出了国内第一台振动电弧焊设备,突破了薄壁零件不能修复的禁区。
徐滨士院士是我国表面工程学科和再制造工程学科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他在国内率先将等离子喷涂技术用于解决车辆薄壁磨损零件修复的重大难题上;研制出电刷镀设备、各种镀液及纳米电刷镀等先进技术。
徐滨士院士先后研究开发出5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获奖无数,著作等身。徐滨士是被授予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最高学术成就奖的,在徐滨士之前全世界仅5人获此特殊荣誉。徐滨士院士还荣获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的“成就奖”、中国焊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中国表面工程学会和摩擦学学会的“最高成就奖”等荣誉称号 。他出版专著1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培养博士后6名,博士研究生60余名。同时,他还担任了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兼职教授。徐滨士院士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徐滨士院士的这些光辉成绩能让指点过他的那位哈军工的苏联专家知道,那么,那位苏联专家一定会为他六十多年前对徐滨士的指点和帮助而感到骄傲,会为徐滨士院士所取得的成绩而感到自豪。但不管那位苏联专家知道与否,徐滨士院士却永远没有忘记那位苏联专家,在每次采访中,徐滨士院士总是要回忆起那位曾指点过他的原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的苏联专家。
参考文献
【1】《Военное обозрение》(俄罗斯军事观察网)“Заводы на колёсах. Ноу-хау Красной Армии”8 июня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