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010-82851088
电话:010-82851068
邮箱:hjg.bj@163.com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一个第二期学员的回忆摘编
贺称心(92岁)
一、预科
1953年,我在(遵义)贵州军区文化速成中学任教,8月19日,组织通知我去贵阳贵州军区政治部干部部参加军事工程学院的招生考试。军工第二期在部队招生考区设在省军区一级。贵州军区参考生(包括我)有10人,录取4人。9月27日抵重庆西南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集中,西南军区所属各省军区录取20人左右,这才知道军工第二期向部队招生,是以省级军区为一个考区,由一名军工教员,坐镇大军区,统一发试卷;统一评卷,统一录取;统一集中。10月2日,由军工教员领队,沿长江而下,经武汉、北京,10月9日抵达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也就是西南军区向军工第二期预科输送了20余名录取学员。
军工第二期预科1953年10月14日在“文庙街”王字楼正式开课,预科主任张文峰。
军工第二期预科一共有六个中队,每一中队四个区队(教学班)。设一专职区队长。
第二期预科学员来自两个方面:一批是从部队抽考入学的;另一批是从几个城市中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秘密选拔保送入学的“学生兵”。部队考入的只有两个中队;“学生兵”四个中队。不同来源的学员,教学计划不同;部队考入的中队,三分之二的时间以复习高中数理化为主;而“学生兵”中队则以军事训练为主。
“学生兵”对严格紧张的军事训练(兵营生活)很不适应,再加上初次离开父母想家,开始时,确有极个别的上海籍学员“脚板心抹油”——溜回家了。这就出现了一个故事,好几个回忆哈军工的版本都有记载。第二期预科学员开课不久,陈赓院长在大操场集合全体第二期预科学员讲话。他说(大意):“他们(指溜回上海的学员)丢了上海人的脸,我要打电话给陈毅!”这是我第二期学员第一次见到陈院长。
预科结业考试也就是本科的入学考试。考试结束以后,学员要填志愿,当时学院有五个系,我们只知道它的系名,详细的专业其实都不清楚,全凭印象来填,我填的是海军工程系,批准的本科也是海军工程系(三系),于是,我就成了三系水中兵器科(三科)鱼雷设计专业班本科第二期的正式学员了!
二、本科
1954年9月1日第二期本科正式开学。
第二期本科都是20人一个班,每个班都有固定的“辅导室”(小教室),除了合班上大课到大教室外,平时,都在小教室活动。我所在的班,从部队录取的只有6—7人。
三、毕业设计、毕业分配
1958年7月29日,按照原定的教学计划,要进行毕业设计。
他们的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我们第二期进入四年级最后一学期(1958年秋),正值全国“大跃进”,提出“超英赶美”、“放卫星”。全学院各系的本期毕业班,纷纷提出:“不能再搞一人一题、纸上谈兵的毕业设计了!我们要真刀真枪的搞出东西来!”于是,就打破了一人一题的毕业设计旧框框,改为全班集体设计一型新型海军武器或装备;而且还曾下工厂意欲进行试制。从1958年秋开始,到1959年冬,全院各系本期毕业班大多数留在学院搞集体设计和试制。虽然大家在全国“大跃进”的政治气氛下,干劲十足。当时,有的系、有的专业班在实验室或实习工厂里加工、调试出具有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确实放了“卫星”。但是,要试制出一型新型鱼雷,现实客观条件不具备。因此,全院各系第二期毕业班,没有按原教学计划按期毕业,没有举行像第一期那样隆重的毕业典礼、又没有统一的毕业分配离校时间。我是我班最后分配离校的成员之一(1959年11月27日)。
后来,全院各系第二期毕业班的毕业证书上写的毕业时间是:“1959年1月”。
军工海军工程系第二期学员
贺称心
2021年年1月26日于昆明
【注】 :
当时,学院还没有“哈军工”这样的简称,在本里均用“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