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010-82851088
电话:010-82851068
邮箱:hjg.bj@163.com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 访尚法尊老师谈作诗与其背后的故事
程 文
校友会诗社要出诗集了,尚法尊老师是诗社的创建者之一,也是诗作的高产作者和带头人,我想诗集中肯定有他的作品,便登门拜访以求先见为快。尚老师说诗稿已经送校友会诗社审去了,不妨我可以跟你谈谈写诗的心得和诗中的故事。
为此,我采访了88岁高龄但仍精神矍铄的尚法尊老前辈。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给元稹信中有此言, 其意是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更先的。我深信此话含义,在学诗和写诗过程中,从没离开过这个‘情’字。”
这是尚老给我说的第一句话。他说:“写诗,第一要有情思,第二要有故事。”
以下是我对尚老的采访内容,整理于此,以飨读者:
我问:“尚老,您说的这个情字,您是怎样来诠释?”
尚老师说:“这个‘情字’,有家国情,故乡情,母校情,友情和亲情等等。它是有感而发,发愤而作。”
我问:“您是怎么爱上写诗的,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尚老师答:“我最早写的是顺口溜。”
“那是在1948年春天我报考高小等待发榜期间。土改以后,家乡巨变,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正赶上平原宣教团来采风住在我家,讲了许多红军长征和延安的故事,使我对共产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产生了创作激情。”
“我便拆了旧书,拿起秃笔,写顺口溜来歌颂农村这喜人的景象。”
“有三篇旧诗稿留存至今,我给它起名为:《春天》、《劝学》和《红军颂》。我给你念念,这是其中一首,《劝学》篇:
春入日暖天气精,蜂蝶飞舞鸟儿鸣。
田间动物都欢跳,百花开放草木青。
人人都说春景好,不能在此久日停。
劝君学习要努力,过了少年无年轻。”
听尚老师念完这首诗,我说:“这算是家国情吧,那么其他的几个‘情’字,您又有什么作品呢?”
尚老师说:“情字里,最重的应算是师生情了。”
“那一年,我的班主任王栋老师83岁生日,我和老伴带着孩子回家乡给他做寿,邀请了几十名同学参加。”
“我1949年读高小时入的党,还当了学生会主席和团支部副书记。王老师是我的班主任,我四位引路人之一,他做寿时另外3位导师都去世了,当时我十分感慨!在他寿辰当日,写了两首诗送他。”
“诗是这样写的:
《贺王栋老师八三寿》
田庄求学结情缘,幸遇恩师执教鞭。
辛苦耕耘桃李艳,功成归隐子孙欢。
欣逢公寿回乡里,邀请同窗共聚餐。
今日举杯为小庆,期颐大庆摆华筵。”
尚老师接着说:“还有一次,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写给我回民中学时的班主任奚家华老师的诗。”
“奚老师原来在上海教书,上海八一三事变时,日本人杀害了他的父母和幼弟。他投笔从戎,报考了黄埔分校。后又主动要求参加赴缅印远征军,二过野人山,攻克密支那,九死一生。日本投降他参加了南京受降后,他离开部队,重返杏坛,被派到沈阳支教。”
“文革中奚老师受到很大冲击,他感到委屈。写了一首诗,作为自己回忆录《从军行》的代序言。诗曰:
学诗未成改学剑,学剑未成又学诗。
何事今秋收获歉?只缘耕播两违时。”
“1990年,老师把新作送我,我看了这首诗心中五味杂陈,立即和了一首《奉和奚家华老师题<从军行>》寄给老师。
平倭救国应擎剑,育人拯世须吟诗。
莫道今世秋收歉,两度耕播俱适时。”
“奚老师看了很受感动,来信说:‘此次对拙作《题从军行》的奉和,一反我的消极、否定情绪,……这样积极肯定的思想观点,给我的安慰与鼓励又岂能是说几句泛泛的空话所能比拟的。’”
“看到老师这样的回复,我也很是欣慰。”
听了尚老师讲的这两段故事,我对尚老说“从中我能深刻体会到您对老师的深厚感情。”
尚老师接着说:“除了师生情,更多的还有同学情。”
“我有一位小学同学叫张春生,我们分别四十二年,在舍弟的帮助下,1992年在北京找到了他,邀请到我家聚餐。席间作诗《辛未腊月初八赠春生》相赠。诗云:
少小离家似转蓬,走南闯北落京城。
若非遣弟走张口,岂有与兄聚小营。
步履轻盈身体健,交谈无碍脑心澄。
时光短暂应珍重,假日常来叙旧情。”
“另一回,是关于一件往事。1954年我在沈阳回民中学当学生会主席时,有两位同学周宏兴和杰显义,因家远要求住宿,舍务老师不准,我就给教导主任阎毅老师写了一个报告并附两首诗,结果得到了解决。”
“六十周年校庆时,与阎主任再提起此事,她捶了我一拳笑着说:‘法尊,真有你的。’这诗题为《因宏兴自问二首》:
张口为人民,闭口为人民,
听说人民来,回首关大门。
夜晚睡暖屋,自觉多舒服,
思念他人时,同学无住处。”
“还有师长情,我在哈军工学习期间,首长和学员关系非常亲切,年节专科马庆魁政委把我请到家里吃饭,避免一个人过年孤单。我曾写过一首诗《在首长家作客》,登在1957年3月20日的《工学》报上。诗是这样写的:
我们坐在圆桌旁边,
亲切地叙着家常。
糖果花生放了一桌,
热茶满满斟上。
我虽然是第一次来作客,
可真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这首诗真切地能让人感觉到餐桌旁热烈的气氛。我接着问尚老师:“学生时代非常美好,但毕竟短暂,更长的时间是和外界打交道,是不是之后的诗作会更多更丰富?”
尚老师说:“当然。比如:1964年7月,我去大庆学工,修建汽车修理厂,我的诗作《工地短笛》则反映了我和工友们的师徒情谊,今天提两首:
一则《访师》
老人含笑出门迎,挽手搂腰实习兵。
促膝欠身家事唠,难酬一片访师情。
其二《谈心》
草原萤火如星海,小咬成群碰面来。
倾吐掏心体己话,不知疼痛痒难挨。”
说到同窗情,尚老师更有超多的内容,他接着说:“文革中哈军工遭到很大破坏,很多学员因为家庭问题、社会关系问题或个人站错队说错话而不能正常分配,有数百人之多。
当时我有幸成为学校毕业生分配办公室的负责人,为这些落难学员分配和落实政策。”
“当时我在哈军工一号楼办公,没日没夜地工作,没时间理头发,乱蓬蓬的,旧军裤补着两个大补丁。只有毛主席像章闪闪发光。后来作诗一首《题哈军工一号楼前照》,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乱发风吹任作狂,补丁重叠旧军装。
为帮罹难同窗友, 我伴斯楼共夜长。”
“为了抒发对这些学员的感情,我曾写过不少诗作,例如本辑选用的古诗《赠女法学博士并序》就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它是一气呵成的,除了序言和末句外,没再改动过。”
“古诗末句原为‘功成扫须眉’,韵脚欠妥。武应基同志改成‘须眉让罗裙’,太俗。张良起教授改成‘须眉让女英’,按南方人发音可也。原序太长,张良起教授从新作序并书写成条幅。我十分感谢。”
“还有一个故事,是要讲一讲的。”
“1991年底,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有些公司请我去发挥余热,我举棋不定,问刘居英院长干点什么好?他斩钉截铁地说:‘干什么?把军工的校友们联络起来嘛。你既当过学员,也管过学员,干部们也比较熟悉,就干干这个事情吧!先从北京联系起,再和京外的建立联系。’”
“我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在徐卫河等校友的支持和参与下于1992年12月29日成立了哈军工校友北京联络处,刘院长亲自书写匾额,并给我布置任务。”
“为此我写了《受命》:
军工学子爱陈赓,更念师恩校友情。
为捍丰碑增友谊,欣然受命献余生。”
“在哈军工老领导的推动下,1994年成立了哈军工北京校友会,1997年又和各地校友会协商,成立了哈军工校友联谊会,和军工分建的六所学校及各地校友会建立了联系。刘居英院长对此十分欣慰,两次主动为我题词《助人为乐友满神州》。我写了《酬刘居英院长赐墨<助人为乐友满神州>》:
救民水火记心头,院长谆谆为运筹。
因以助人为乐事,赚来朋友满神州。”
“我陪同刘居英院长到各地看望校友时,也常以写诗形式记录那次活动的情形。如:
《陪刘居英院长看望老教授》
征尘未掸访先生,军干楼前远客迎。
曹老肃容仙骨瘦,周公潇洒慧睛明。
寿高常念曾夫子,隐痛还怀杨仲兄。
促膝长谈院初建,军工两老忆陈赓。
《陪刘居英院长赴新疆看望校友》
胸怀旧部访新疆,心念情牵终以偿。
基地戍边仍勇健,兵团农垦已遐苍。
幸逢陈俊说军教,再遇任晨忆国殇。
戈壁白杨为见证,乌城欢聚留墨香。”
听了尚老师滔滔不绝地讲了每首诗的来历,真的,它们背后都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尚老师接着说:“抒情诗有欢乐,也记载着很多悲哀,我的诗写悲哀的也很多。凡遇到老师同学和校友逝世,我尽量都参加送别,多年来写了不少悼亡送别诗。”
“1961年3月16日,陈赓院长在上海病逝,全院悲痛万分,19日,我写了《忆秦娥·踏着陈院长足迹前进》。
寒风烈,雾天苍茫尽飞雪。
尽飞雪,悲极心碎,欲哭聲咽。
猛抬头痛定高歌,无限悲痛一收却。
一收却,脚踏足迹,遵嘱继业。”
该词收录在陈赓大将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百年追思》里。哈尔滨工程大学陈赓纪念馆曾应用过它。还曾登在2001年3月20日《国防科大报》上。”
“还有一首是《送别郭立夫老师》:
冷雨淅沥西风凉,兰厅送师欲断肠。
楚地风翻湘江水,北国雪覆松花浪。
初创军工青春献,育人科大美名扬。
病榻慰问还笑语,一路乐观赴天堂。”
“最使我痛心的是一次送别两位校友。2002年10月31日10时,我去八宝山为石云程与唐荣华校友送行。同时失两友,实属少见。作诗《送别》以记此刻心情。
秋风落叶天肃杀,华发心绪乱如麻。
含悲忍痛别两友,石云程与唐荣华。”
“十年以后的2011年4月10日,也是10时,又同时送别赵志平和郑景山两位校友,作诗云:
秋九双送十年前,春三旧景又重现。
可恨苍天殇两友,赵志平与郑景山。”
“此诗发出,收到两封邮件,指出我的诗调子低沉,过于伤感。
“其中沈阳杨东发文说:‘法尊兄不要太伤感,如果赵、郑有知,也会这样说。’哈尔滨工程大学纪委书记吴庆文则规劝说:‘逝者已矣,来者可追,生与死并不重要,关键是过好每一天,活出精彩。’并和诗道:‘再送老友又十年,回首往事情何堪。生离死别寻常事,轮回看破一念间。’”
“我十五岁离开家乡,现在那里已无亲人,但我对家乡仍然眷恋,对家乡的人和事都有着很深的感情。1991年我办事路过家乡,见到几位儿时一起唱咳咳腔的戏友,他们早早起来在戏台旧址等我。其中一位演老丑,一位演小丑,一位演彩旦,而我当时演青衣和刀马旦。见景生情,遂作诗《回乡遇戏友忆旧》:
当年结社唱咳咳,脚下戏台黄土埋。
我扮旦行君扮丑,旦行羞涩丑诙俳。”
“有次家乡人来京看我,正好遇到大雪纷飞,我当时住宏福苑,冒雪在村口等他们,并作《风雪故人来》诗酬谢。
寒风白雪望无垠,久站村头候故人。
遍问亲朋谁健在,还诘乡里建房新。”
“我村名为试炮营,传说是王莽追刘秀时试炮的地方,村支书孙大锁看望我时,赠他小炮一门并题诗:
试炮营村史溯源,汉新争斗古今传。
赠君小炮诠村史,率众同心奏和弦。”
“说起来惭愧。我在大学工作三十年,而自己的子女却无一上大学的,为了检讨自己,写了读《诫子书》诗。
昔时家教无良策,今日方知诫子书。
养德修身参悟晚,儿孙累及守穷庐。”
“长期以来我全身心地工作,老婆孩子全不顾,尤其对老伴亏欠太多。这几年老伴得了病,我才感到内疚。尤其在八十四岁生日时,老伴扶病陪我登上万寿山佛香阁,使我感动不已,写《八十四岁生日老伴扶病陪我登万寿山佛香阁》给以安慰。
佛香万寿近云天,湖色山光映五园。
阁借山雄名百世,山因阁秀气非凡。
趋跄石阵观香界,回望金波觅画船。
为我生辰添乐趣,老妻扶病勇登攀。”
“1999年12月我自制千禧年贺卡一百张寄给亲朋好友、老师同学,并题诗一首。
千禧年自制贺卡
千年未敢忘亲情,百卡题诗表意诚。
十指剪裁丰润画,个中滋味自心明。
半天的采访时间,徜徉在尚老师讲述的故事和诗中,很快就过去了。在每首诗里,都读到了他的故事,感受到了他因故事而产生的激情,情怀、情意、情谊、情趣、情景、情思。
尚老师说:“只能有感才能出诗,如果奉命作诗,我虽苦思冥想,亦难有佳句。”
是呀,诗其所为诗,是因其诗意和真情的表达,虚情和做作皆不可称之为诗。
尚老师,情之所致,诗意一生。
2021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