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010-82851088
电话:010-82851068
邮箱:hjg.bj@163.com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原哈军工代理首席顾问科瓦廖夫坦克中将
唐瓦加
20世纪五十年代,在全国高校中,来军事工程学院工作的苏联专家人数为全国高校之最,高达141人。但据哈军工第一任教育长徐立行少将回忆说,来哈军工工作的苏联专家为161人。 他们当中至少有7位是苏联武装力量部队的将军或后来被晋升为将军的。他们都为哈军工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下哈军工代理首席顾问科瓦廖夫坦克兵中将,他是在奥列霍夫突然逝世后被任命的代理首席顾问的。
格•尼•科瓦廖夫坦克兵中将
格里戈里•尼古拉耶夫奇•科瓦廖夫是苏联武装力量坦克兵中将,是苏联“斯大林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军事学院”院长;后任苏联炮兵科学院副院长。
1897年,科瓦廖夫中将出生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利戈夫区。青年时代开始从军,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十月革命后,1918年加入苏联工农红军,任乡村军事委员。1919年6月从第五期基辅指挥员培训班毕业。1920年进入了“列宁格勒军区重型火炮培训班”学习并开始了他的炮兵生涯。
在苏联国内战争期间,1920年5月科瓦廖夫任苏联红军第五炮兵连第13排排长;1921年7月晋升为炮兵连副连长;三个月后,成为红军第十炮兵连连长,1923年12月出任红军第三炮兵营营长。
格•尼• 科瓦廖夫
苏联国内战争结束后,1924年3月,科瓦廖夫被调往克里米亚地区,出任塞瓦斯托波尔港口炮兵中队指挥官。1925年,他又有了一次学习炮兵战术和指挥的机会,被派到“苏联红军炮兵指挥官培训班”学习,1925年10月出任克里米亚地区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第三沿海炮兵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26年11月任黑海沿岸西北防御地区副司令。
1931年科瓦廖夫考进了列宁格勒“捷尔任斯基军事技术学院”学习,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留校任教和工作。1935年11月,他先后成为了捷尔任斯基军事技术学院“装甲战车”教研室的助教﹑讲师﹑教授。1938年11月出任主管科研工作的捷尔任斯基军事技术学院代理副院长。
“捷尔任斯基军事技术学院”是为红军部队培养具有高级军事指挥和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军事学府,学院有着百余年的历史。这所著名的学院为苏联红军部队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指挥官,其中包括二战中,打破纳粹德军对列宁格勒包围和封锁的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戈沃罗夫元帅等。1938年,“捷尔任斯基军事技术学院”从列宁格勒搬迁到了莫斯科,科瓦廖夫随校一起来到了苏联首都。
1940年科瓦廖夫被调到莫斯科的“斯大林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军事学院”出任院长,该学院是在从“捷尔任斯基军事技术学院”分离出来的“机械化和摩托化系”的基础上而成立的军事学院,并以斯大林的名字而被命名的。此学院为苏联武装力量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有200多名该校毕业生被授予“苏联英雄”光荣称号。科瓦廖夫中将在这所学院任院长一直到1947年。由于在战争时期,此学院成为了苏联培养坦克指挥人员的主要基地,科瓦廖夫又做出了重要成绩,所以荣获了多枚勋章。
格•尼•科瓦廖夫坦克兵中将
1940年6月4日,科瓦廖夫被授予苏联红军坦克兵少将军衔。他还被任命为莫斯科防御地区指挥官之一。1942年6月,他被派到就任苏联红军第5坦克集团军代理副军长,奉命开赴欧洲战场与德军作战。1943年6月7日,他被晋升为苏联红军坦克兵中将。
科瓦廖夫一生荣获了多枚勋章和奖章:1938年荣获“苏联红军20周年奖章”、1941年荣获“红星勋章”、1944年6月和1945年8月两次荣获“列宁勋章“、1944年和1948年两次荣获“红旗勋章”、1945年被授予“保卫莫斯科奖章”、“1941-1945伟大卫国战争战胜德国奖章”、“战功奖章”。
科瓦廖夫将军还获得过波兰政府颁发的“格伦沃尔德的十字三级勋章”和南斯拉夫政府授予的“游击队之星一级勋章”
科瓦廖夫坦克兵中将
1945年6月24日,在纳粹德军无条件投降一个多月后,苏联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著名的“庆祝二战欧洲战场胜利阅兵式”。当时,苏联元帅朱可夫担任阅兵首长,苏联参战部队的各个方面军和各军事院校以及国防委员会、海军、空军和莫斯科卫戍部队都派方队参加了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红场阅兵,其中“斯大林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军事学院”方阵由是院长科瓦廖夫中将率队迈步通过莫斯科红场,接受了斯大林等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由此,科瓦廖夫中将的名字,作为那次著名阅兵式的方阵指挥官而被记入那一伟大历史事件的史册中了。
1947年3月,科瓦廖夫中将出任苏联炮兵科学院弹道与火炮研究所设计与计算实验室主任。1950年12月任苏联炮兵科学院第六部主任,后任苏联炮兵科学院主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1956年11月,他进入苏联武装力量部队总参谋部第十局任军事顾问,后作为苏联援华的专家被派到中国哈军工工作。
1945年参加“庆祝二战欧洲战场胜利”莫斯科红场阅兵式各兵种﹑各军事院校领队名单
1957年3月27日,军事工程学院的苏联专家顾问团的第一任首席顾问奥列霍夫中将因心脏病突发,在哈军工的苏联顾问团驻地不幸逝世。科瓦廖夫中将奉命接替了奥列霍夫首席顾问的职务,成为哈军工苏联专家顾问团的代理首席顾问 。
俄罗斯《坦克兵战线》网站上的科瓦廖夫中将的生平介绍
科瓦廖夫中将上任后不久,正赶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朱德视察哈军工。1957年8月24日,朱德委员长在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的陪同下,乘车到达哈军工。在哈军工,朱委员长首先会见了学院﹑各系及各部的领导同志;接下来他又会见了在哈军工工作的苏联专家。那时,科瓦廖夫首席顾问早已组织苏联专家们在教学大楼前等候着朱德委员长的到来。朱委员长见到苏联专家们十分高兴,他与每位专家亲切握手后并与他们合影留念。拍照时,苏联顾问们都争着站到朱委员长的身边,场面十分友好﹑热烈。最终,还是科瓦廖夫中将站在了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元帅的身旁,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瞬间。
朱德委员长视察哈军工时,在教学大楼前与苏联专家们合影,前排左1科瓦廖夫。
随后,科瓦廖夫首席顾问又全程陪同了朱德委员长视察了空军工程系和海军工程系。这次朱德委员长到学院的视察。是自哈军工成立以来中央领导人的第一次公开地视察军事工程学院,这给科瓦廖夫将军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朱德委员长视察哈军工时,与院系领导及苏联专家合影,前排左起:徐立行﹑
李懋之﹑张衍﹑欧阳钦﹑黄敬﹑朱德﹑诺维克﹑科瓦廖夫﹑刘居英﹑布丹柯(翻译)
后排左起:唐铎﹑于达康﹑贺振新﹑黄景文﹑左6唐凯﹑左7 张国良﹑
左8南敬之﹑左9张杰﹑左11 陈信﹑左12杜鸣柯
朱德委员长视察哈军工海军工程系航模试验水池,左1刘居英,左3徐立行,左4欧阳钦,右1科瓦廖夫,后排右2唐铎
1957年4月朱徳委员长(右1)与在哈军工工作的苏联专家亲切交谈,坐者右3为科瓦廖夫首席顾问,站者右3为唐铎少将
科瓦廖夫首席顾问是很幸运的,在朱委员长视察哈军工大约十天后,他又赶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粟裕大将来哈军工视察工作,科瓦廖夫首席顾问又荣幸地受到了粟裕大将的亲切地接见。
1957年9月粟裕(前排右8)大将视察哈军工,科瓦廖夫首席顾问(前排右9)
在粟裕总参谋长接见科瓦廖夫等苏联专家的当天晚上,粟裕大将在《大和旅馆》举行宴会,宴请科瓦廖夫首席顾问等苏联专家。宴会是在旅馆的有着俄罗斯与新艺术建筑风格结合的餐厅 (现在是“叶尼塞亚西餐厅”) 里举办的。
当时宴会的“序幕”给在场的中外嘉宾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宴会开始时,当身着白色将军夏装的粟裕大将与科瓦廖夫中将手挽着手,一起步入宴会大厅,并在主宾席就座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长时间的掌声,在场的苏联专家们都被粟裕大将所表露的中苏两国革命战友真情而感动不已。
在哈军工的历史上,那次宴会是我军最高级别首长在哈尔滨宴请哈军工苏联专家顾问们的。
1958年在《大和旅馆》辞旧迎新酒会上,刘居英院长致新年贺词。坐者:科瓦廖夫夫妇,站者左1:刘居英
科瓦廖夫将军对哈军工的教学工作极为重视,他性格耿直,敢提意见。
1958年3月15日,哈军工掀起勤工俭学运动,全院师生员工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生产劳动,勤俭办学。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哈军工的办学和教学的各项开支均由中央军委和国防部负责统一管理,根本没有必要让军校学员参与一些与自己专业毫不相关的活动,那样势必造成分散学员时间和精力的不良后果。
那时苏联首席顾问科瓦廖夫将军对哈军工的勤工俭学运动就很不理解,他发现那场运动影响了教学工作。于是,他给学院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提出了对学院开展的学生勤工俭学运动的不同看法,并表示了反对。
虽然科瓦廖夫将军在哈军工担任代理首席顾问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是受到了“哈军工”的人爱戴和尊敬。他是因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招待会上多说了几句赞颂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话,而被在场的对中国不友好的苏联领事馆官员向上打了小报告后被免职的。这位始终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友好感情的科瓦廖夫在被免职离开哈军工自己的办公室时,撕下当天的日历作为纪念带回了莫斯科,并说,要告诉子孙后代永远要和中国友好下去。他的这段为中苏人民友好而丢“乌纱帽”的事迹,赢得了“哈军工”人对他的由衷敬佩。
科瓦廖夫中将回国后,1959年,从军队现役退下,转入储备役。1973年科瓦廖夫中将在莫斯科逝世,享年76岁,科瓦廖夫中将的灵柩被安葬于莫斯科韦坚斯科耶公墓中。
莫斯科韦坚斯科耶公墓中的科瓦廖夫中将夫妇的墓碑(米立根摄)
1958年哈军工唐铎少将与科瓦廖夫首席顾问在《大和旅馆》的庆祝春节宴会上,右起:科瓦廖夫﹑首席顾问翻译陈元兴﹑唐铎﹑赵维刚
在今天纪念科瓦廖夫中将的日子里,我们宣传他的生平业绩;回忆他对哈军工做出的贡献;歌颂他为人正直的高贵品德。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援华的这位苏联专家首席顾问,科瓦廖夫中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