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010-82851088
电话:010-82851068
邮箱:hjg.bj@163.com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奥列霍夫从严治理苏联专家顾问团
原哈军工苏联专家首席顾问奥列霍夫是苏联航空工程勤务中将;是列宁格勒莫扎伊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副院长;在二战时期,任苏军空军总司令部干部部长。他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很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修养,精通军事业务技术,还有在苏联军事院校领导的工作经验。所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奥列霍夫率领的哈军工苏联专家顾问团是一支很出色的援助哈军工的专家工作团队。
在1953年至1957年,军事工程学院第一个教学周期期间,来哈军工工作的苏联专家多达八十多人,但奥列霍夫首席顾问不因人多而放松了管理,坚持实施“要求部属必须首先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以正规准确的工作作风影响每一个人。来院伊始,他就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各种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印发给顾问团的每一个成员,要求顾问团严格遵守条例纪律,不得例外。
奥列霍夫首席顾问还请求学院领导对此进行监督。奥列霍夫首席顾问对李懋之副教育长说:“在执行条令中,你们对我们苏联顾问团的干部,要和你们自己的干部一视同仁,严格要求,不能例外,他们如有违反条令纪律的事情,可以直接向我报告,千万不要把我们当成客人啊!”
建院初期,哈军工苏联专家顾问团中有个苏方翻译员叫马特维年科,当奥列霍夫首席顾问上班或外出时,苏方翻译员本应该随车同行,但马特维年科搞特殊化,自己开摩托车尾随。这位趾高气扬的苏方翻译员还经常开着摩托车各地方乱穿,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他还对苏方专家驻地的中方郑翻译老同志很不礼貌,被郑翻译员报告了上级领导。陈院长立即指示中方翻译员锻钢说:“我不便直接出面,你去直接告诉首席顾问奥列霍夫,马特维年科是不受欢迎的人!”一周后,这个苏方翻译员在哈军工就消失不见了,而在苏联专家驻地《大和旅馆》“客人住宿登记簿”上出现了:“此人奉命调回苏联国内”的字样。
还有一位驻北京的苏联专家路过哈尔滨,住在哈军工苏联专家驻地《大和旅馆》,那天,也许多喝了酒,那位北京来的苏联专家就色迷迷地对中方的女翻译员非礼,陈赓院长知道后,马上派政治部主任张衍找首席顾问奥列霍夫交涉,奥列霍夫很重视,严肃地处理了此事,并向中方通报了处理结果,道了歉。
哈军工苏联专家顾问团的工程兵工程系的主任顾问克里沃祖布上校因回苏联休假延误归期而被奥列霍夫给予的警告处分。奥列霍夫就是这样,不因自己人是在国外,而放松组织纪律性,做到了奖惩分明。
1955年,苏联决定从旅顺军港撤走,中央军委指示哈军工派出代表团参加我军接受苏军军事装备工作。奥列霍夫带着几名苏联专家也参加了哈军工的代表团,下榻于大连铁路局招待所。为了不给大连市地方和军队有关接待部门添加麻烦,奥列霍夫对随行苏联专家做出规定,不许因私要车上街,如需上街购物,交通汽车工具自己解决,他自己以身作则,没要过一次车,也没有上过一次街,当时,
随行的所有的专家也都做到了这一点。
奥列霍夫处人处事是通情达理的,从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他也要求自己的专家顾问团成员也做到这点,有意见就提,接受与否由学院领导决定。虽然出于对自己的顾问奥列霍夫的信任,陈赓说过:“您是院长的顾问,您以后随时可以指示教育长、政治部主任和各系主任开展各项工作。在学院,我是他们的首长,您也是他们的首长,对他们不要客气,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但 奥列霍夫摇摇头,笑着说:“我可不能越权行事,做结论下命令,还是你们去说。”从而促使苏联专家顾问团与学院领导双方关系一直是友好、融洽的。
在建院初期,在讨论关于学院总体布局和校舍建筑问题上,学院各系领导与专家顾问团曾有过分歧,副首席顾问、苏联建筑专家叶果洛夫提出:“五个系的教学楼连成一座‘集团’大楼”。而五个系主任都主张:“每个系各建一座大楼”。由于分歧太大,僵持时间长,双方都不让步,最后是陈赓院长做出决定。当李懋之副教育长对奥列霍夫说:“此事陈院长已决定,分五个系建筑大楼,按五个系主任的方案了。”的时候,奥列霍夫立刻表态说:“那就画上句号,以后不再提了。”苏联副首席顾问叶果洛夫也就放弃了自己的方案。
由于中国和苏联两国文化背景和观念上的某些差异,中苏两国军队存在着体制和教养某些方面的不同,在工作中,在处理具体事情的上,奥列霍夫与中国领导同志出现了一些分歧,如在系领导层中设不设政委的编制,取消“六节一贯制”作息时间问题上,但最后,都是奥列霍夫采纳了中方的意见,做出了让步。
奥列霍夫领导的哈军工苏联专家顾问团队是服从上级领导、紧密团结一致的。当时按规定,第一批苏联专家们的聘期是从1953年4月至1956年4月止,但是在聘期快到期的时候,出于工作需要,陈赓院长希望苏联专家能延期一下他们的聘期,至少再工作到教学周期结束,等到哈军工第一批学员毕业,再离任回国。陈赓院长首先向奥列霍夫提出了这个建议,提出了挽留,奥列霍夫立即欣然接受了。在他的带头作用下,许多其他苏联专家包括副首席顾问叶果洛夫等专家也都跟着同意延期在哈军工工作的期限,后经中国外交部与苏联政府协商,苏方同意延长了奥列霍夫为首的57名顾问的任期。1956年2月16日,中国国防部致函哈军工,特别通知了此事。这与奥列霍夫带头作用是分不开的。
奥列霍夫对自己的下属专家顾问们是十分爱护、十分关照心的。1956年春末,当哈军工副首席顾问叶果洛夫被检查出身患癌症后,奥列霍夫马上做出决定,不要告诉叶果洛夫本人,安慰其家属,并安排叶果洛夫交待工作立即回苏联治疗。
就在叶果洛夫副首席顾问携带夫人、女儿回国那天,奥列霍夫率领全体哈军工苏联专家顾问团的成员及其他们的夫人们到火车站为叶果洛夫送行,当时送行的苏联专家的夫人们哭成一片,而不知自己病情的叶果洛夫却说:“夫人们,你们哭什么?我治完病还会回来工作的。”
由于叶果洛夫患得是胃癌晚期,回到莫斯科没有一个月,就不幸逝世了。哈军工领导得知此消息后,与奥列霍夫商量后,特地为叶果洛夫副首席顾问举办了追思会,在会上,奥列霍夫首先致辞,追思和怀念了自己的副手叶果洛夫副首席顾问。
1956年在哈军工为苏联专家副首席顾问叶果洛夫的
追思会上奥列霍夫(右)致辞,高俊岳(左)担任翻译
在叶果洛夫逝世后,奥列霍夫给苏联专家团队做了严格规定,要求全体专家顾问们立即到专家门诊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建立起了苏联专家定期体检的制度。可惜的是,奥列霍夫因工作繁忙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结果发生了他自己的心肌梗塞的不幸情况。
哈军工苏联专家首席顾问奥列霍夫和副首席顾问叶果洛夫都把自己生命的最后年代献给了哈军工的创建和建设上了。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奥列霍夫带领的苏联专家顾问团在哈军工工作的出色表现已成为了苏联人民援助中国建设的一个光辉典范。苏联专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为哈军工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显著,成果累累,是人们有目共睹的,这当然与首席顾问奥列霍夫从严管理苏联专家团队是分不开的。苏联专家对哈军工的援助也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认同和肯定。1954年底,哈军工副政委刘有光和政治部主任张衍联名向总政治部罗荣桓元帅和谭政大将等首长汇报学习苏联经验的情况时写道:“……苏联专家来院两年来提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他们不顾一切地拼命工作。离开专家,我们是办不好学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