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010-82851088
电话:010-82851068
邮箱:hjg.bj@163.com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奥列霍夫培养中国教员的模式
唐瓦加
上世纪五十年代,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的苏联专家比其他院校的都要多,有统计数字为161人,是全国大专院校苏联专家的之最。苏联专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援助方式在各个院校采用得各不相同。例如: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苏联专家工作在教课的第一线,用俄语直接给中国学生讲课,曾是我国教育战线上的一个榜样的亮点。
虽然哈军工的苏联专家人数众多,学院的每个系中的每个专业教授会(教研室)都至少配备了一名的苏联专家,但根据哈军工苏联专家首席顾问奥列霍夫将军的安排,哈军工的苏联专家在教学上的指导和帮助与在其它中国院校的苏联专家的援助方式是不一样的。
奥列霍夫首席顾问认为,哈军工的苏联专家是不用直接进行授课的,而是要帮助中国教员备课,主要依靠中国教员自己努力,加强教学,形成“专家教教员,教员教学员”的模式,这种方法更有助于对中国教师的培养。奥列霍夫的这种培养中国教员的模式是建立在哈军工的主人是中国军人自己,外国专家是不能包办代替的前提下而做出的。他坚信,只有这样,将来,在苏联专家回国后,也应该确保哈军工中国教师能够独立授课。这也正是陈赓院长对来院工作的苏联专家顾问的厚望,1953年5月29日学院开学之前,陈赓在在王字楼礼堂召开建委会扩大会议上就说过:“我们不懂得如何建设,如何开步走,好在苏联政府派来奥列霍夫同志为首的顾问团来帮助我们,即将陆续到达我院的87名苏联顾问都是知识丰富、富有办学经验的将校级教授和专家,在他们无私的帮助下,我们军工一定能办得很好。 ”
在建院伊始,奥列霍夫就要求学院建立起教员的“试讲制度”。当时,每位教员正式上课前先要在教授会(教研室)给系领导、苏联专家顾问和教授会的同事们把授课内容讲一遍,然后,中国教员、专家、领导与苏联专家一起进行讲评,给试讲老师提出改进教学意见和建议或提出应增减的课堂内容等。
那时,奥列霍夫顾问就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员的教养者,不仅讲课内容与叙述方式对学员有影响,就是在教室里的一举一动和仪表,也会影响学员。”
所以,苏联专家和中国教员们对每位试讲教员授课方法,讲授的内容都要反复比较琢磨之后,制定出一个标准的授课方式。试讲教员要对那些意见和建议认真听取,对讲义进行修改后,就能胸有成竹地进入课堂给学员上课了。
这样操练出来的教员们,各个板书整体漂亮。语言凝练准确。每节课紧凑充实,内容详尽。教员们从走上讲台开讲到下课,一分钟不差,一句废话没有。同时,为各个专业编制出了一套完整标准的课堂教案。
当时,学院要求所有的教员都要试讲,所有的课程都要经过试讲,才可拿到课上去。即使是从全国各地名校调进来的老教授,也都要认真进行试讲,例如空军工程系的陈致忠副教授是清华大学的老教师,他在给学员讲《机场勘察与设计》之前,也经过试讲,请唐铎主任和系里其他老教师听课,提出意见,改进教学方法,保证了教学质量。
就是通过试讲才能进课堂讲课的制度定下来后,奥列霍夫任然抽出时间去旁听中国教员的课程,检查教学效果。据哈军工俄文首席翻译锻钢回忆,奥列霍夫和副首席顾问叶果洛夫,还有陈赓院长一起到空军工程系听过从美国归国的钱学森的研究生罗时钧的《空气动力学》课。这种检查正如奥列霍夫的口头禅那样:“信任,必须检查;只有通过检查,才有可靠的信任”。
曾任哈军工原子工程系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朱起鹤在回忆哈军工“试讲”工作时,说:“解放前上了几所大学,又去了美国的大学读书,来到哈军工以后,对比起来,觉得过去上的大学都是学英美的,而哈军工有苏联专家一百多,所以哈军工是学习苏联的,这里就有一些不一样的。我觉得以前学习时和哈军工学习苏联对比起来,我感觉教师备课比较认真,一丝不苟”
原哈军工政治部干事任学文在回忆的文章中写道:“那时候有一个苏联专家,是第一任苏联首席顾问奥列霍夫,这个人非常好,是老布尔什维克,忠心耿耿的,他要求非常严格,他在那个时候就帮助陈赓建立制度。教学制度建立后是不可能动的,是法律。这样子,定好了制度以后,陈赓虽然走了,但是这些制度还是在延续的。虽然哈军工后来政治运动不断,受了很大的干扰,但是教学质量基本上还是可以保证的,学生的水平一期毕业出来的还是比较好的。”
当时,在哈军工建院初期,虽然奥列霍夫预见不到未来中苏两国关系的走向,但他确立的苏联专家培养中国教员的模式是英明正确的,是经得起后来历史进程检验的。1960年,赫鲁晓夫撤走全部苏联专家时,哈军工已能顺利的走上了完全自主教学和科研道路。有资料数据显示,在哈军工成立后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哈军工自己培养出了两千四百多名教学水平一流的教员。可见,奥列霍夫首席顾问是功不可没的。奥列霍夫实现了在自己工作日记中写的“苏联顾问在学院的任务在于帮助中国同志能独立掌握教学和科研全部过程。”的愿望。而这个愿望的实现与奥列霍夫倡导的正确培养中国教员的模式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