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010-82851088
电话:010-82851068
邮箱:hjg.bj@163.com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庆祝建党100周年永远跟党走
尚 毅
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也是陈赓大将逝世60周年和他亲手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导弹专业诞生65周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深切缅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共产党员、军事工程学院首任院长陈赓大将,并展现他开创哈军工 “两弹一艇”的光辉历程,以及他为共和国导弹、核弹(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潜艇等国防现代化发展所作出的特殊贡献,以鼓舞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进。
陈赓院长力主搞导弹
1954年9月中国军事代表团在苏联合影
前排左五彭德怀、左三刘伯承、左六粟裕、二排中陈赓
1954年9月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彭德怀、刘伯承率领中国军事代表团赴苏联参观核原子军事演习,陈赓院长等解放军高级将领随团前行。陈赓院长从苏联参观回国后,10月31日中央军委任命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负责军事作战等方面的工作,此时的陈赓院长仍兼任军事工程学院院长、政委,他的肩上又多了一副重担。陈赓院长高瞻远瞩,一方面他向中央力主我国要优先发展导弹武器;另一方面他抢占先机、超前布局,开始在军事工程学院着手策划、筹备培养我国导弹、原子弹方面的高等军事科技人才的有关工作,并与哈军工苏军首席顾问瓦·依·奥列霍夫空军中将商量此项工作。他开创了在全军和军事工程学院从常规武器迈向尖端武器培养人才的新局面。按照陈赓院长的要求,学院炮兵工程系副主任、教授任新民同火箭武器教授会副主任金家骏、科学秘书周曼殊三人,结合中国的实际,就我国发展导弹与火箭武器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现的途径等,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证,并对如何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1955年上半年,由任新民教授起草,周曼殊执笔,任新民、金家骏、周曼殊三人撰写完成了《对我国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议》的上报稿,经有关系、院领导与专家教授修改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1955年11月由军事工程学院转呈中央军委。这个报告是在陈赓院长策划下,由中国科技人员第一次正式向中央军委提出的建议我国应当重视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的报告。
1955年11月25日,陈赓院长从北京乘飞机赶到哈尔滨,晚上宴请在哈军工考察的钱学森博士。席间陈赓院长迫不及待地向钱学森提出了他一直在思考和谋划的问题,“钱先生,您看,中国人能不能(自己)搞导弹?”,钱学森博士在后来的回忆录中也有提到,或许正是和陈赓院长的这段对话,决定了他终身从事中国导弹火箭事业的研究。
陈赓院长在哈军工开学典礼上阅兵
1956年1月12日,在彭德怀元帅和陈赓大将会见苏联军事总顾问时,提出了请苏联向中国提供火箭制造方面的图纸资料等。同月,在副总参谋长陈赓安排下,钱学森在北京总政文工团排练场给在京的军事高级干部讲“导弹概论”,有多位元帅参加了听课。1956年2月初,在陈赓的建议下,叶剑英、陈赓、钱学森三人,向周总理汇报中国发展导弹的有关内容,得到周总理的支持。1956年上半年,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聂荣臻元帅(简称“航委”,负责组建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和国防部导弹研究院,研究我国导弹设计、生产、试制和人才培养等建设任务。)与陈赓大将多次研究,确定了我国“两弹”建设中所需的高等军事科学技术人才,由哈军工进行培养输送。6月,哈军工开始在炮兵工程系培养导弹科学工程技术人才,它成为了共和国第一个导弹与火箭人才培养的摇篮。7月,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国防部第五局)、10月,国防部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相继在北京成立,此时中国发展导弹事业大幕同时在北京、哈尔滨两地徐徐拉开了。1957年3月,导弹管理局并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9月,经陈赓院长请示报批,中央军委批准哈军工成立导弹专业,设立导弹专科(为空军工程系七科),任命空军工程系主任唐铎少将兼导弹专科主任、高天炎为政委。陈赓院长这种边建、边干、边汇报的工作思路,加快了我国导弹人才队伍的建设步伐。10月15日,副总参谋长陈赓大将同苏军副总参谋长安东诺夫大将在苏联签订了中苏两国的《国防新技术协定》的具体协定。11月,国防部五院成立了一分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前身)、二分院。为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核垄断、核讹诈的威胁,毛泽东主席通过总结二战、抗美援朝战争经验,经过缜密思考,确定、明确了在众多发展武器装备中,我国发展“二弹为主、导弹第一”的战略决定。
毛主席在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话
1958年5月27日至7月22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了扩大会议,研究加强军队建设问题。6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会上提出了研制、试验核武器的任务。他说:“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10年功夫完全可能”。为贯彻军委会议精神,1958年9月陈赓院长批准上报中央军委,哈军工成立导弹工程系的请示报告,同时报请李开湘少将为系政委、戴其萼为副主任(主任空缺)、高天炎为系政治处主任等人的任职报告。
哈军工教学大楼
10月30日,中央军委批复哈军工导弹专科改建为导弹工程系(660号文件),系设置以导弹、核原子武器等学科7个专业教研室,编制序列为哈军工第七系,代号中国人民解放军9042部队七支队。
二、成立原子工程系、建设核潜艇专业
1958年7月底军委扩大会后,全国有关部门立即行动起来,二机部(后为核工业部)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开始了研制原子弹立项和建点工作任务,国防科委开始选点和建设原子弹、导弹试验基地,同年8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发展海军潜艇新技术问题》文件。哈军工海军工程系贯彻军委会和陈赓院长指示精神,开始在張稼益教授创建的舰船动力燃气轮机装置专业,筹建核动力装置专业,增加潜水艇的研究及教学科研工作。1959年建立核动力装置设计专业。1959年庆祝国庆十周年,赫鲁晓夫访华的时候,我国向苏方请求援助建造核潜艇,但是却遭到了苏方的拒绝。事后,毛主席发誓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从此,我国走向了自行研制核潜艇的道路。
正是在这建设的大背景下,作为分管国防科技的国防科委副主任陈赓院长,以哈军工为更好适应国防现代化 “两弹一艇” 建设的需要,于1959年11月向中央军委提出了“常规分散、尖端集中”,更高标准建设我军国防现代化办学的意见,得到中央军委的高度认可。同时,陈赓院长向总政治部选要能胜任特殊武器(核原子)学科的系主要领导干部,总政向陈赓院长推荐广州军区选送的祝玉璋大校。祝玉璋大校临上任时,陈赓院长在北京向他交代了到哈军工的主要任务是筹备、尽快成立原子工程系,满足我国核武器研究、试验的高技术专业人才需求。1960年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任命祝玉璋为二系(原子工程系)副政治委员《6054号任命书》。
1960年哈军工各级领导立即行动起来,认真贯彻执行陈赓院长新部署。
1961年3月16日陈赓院长在上海突然病逝,全院将士们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将老院长规划的“两弹一艇”宏伟蓝图稳步加快推进。4月7日国防部部长林彪任命于贞杰为二系(原子工程系)政治处主任《611790号任命书》。5月,林彪任命杨忠信为二系教务处处长、杨金翆为二系行政处处长。 8月,哈军工宣布二系对外办公并开始对外招生。1962年1月3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命令任命祝玉璋为原子工程系(二系)系主任、贺达为系政委。
1963年夏天,原子工程系100多提前毕业的学员赴北京二机部报到后,准备参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大会战。姜国华副主任代表系里赴京,参加聂荣臻元帅、张爱萍将军接见哈军工100多学员会议。同年秋天,祝玉璋主任带领204教研室科研人员,参加在北京官厅水库旁进行代号614对核测试大型化爆模拟科研试验,获得成功。1964年10月,导弹工程系高天炎上校代表哈军工赴马兰基地观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64年底,在原子弹总结会上,二机部领导向祝玉璋主任说:感谢陈赓大将为我国核试验培养了大批科技人员。
1960年至1961年期间,海军工程系在黄景文主任、邓易飞政委、慈云桂副主任、张景华副政委、穆栋才副主任等领导下,在赵国华教授、胡寿秋教授、刘恩兰教授、唐光勋教授、張稼益教授、顾懋祥副教授等教师们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将海军工程系的舰炮、指挥仪、水雷、鱼雷、消磁等专业移交海军工程学院的工作。停办2个专业,将系核动力专业中的反应堆工程调整至新建立的原子工程系,成立核反应堆工程专业。在海军工程系仍保留设置核动力装置设计专业直至现在。其它电子计算机、导航、雷达、电子对抗等专业随慈云桂副主任、胡寿秋教授等教师转哈军工新成立的电子工程系,继续教学并开展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同时,海军工程系根据中央军委精神及陈赓院长要求,新设有水面舰艇设计、潜艇设计、舰艇动内燃动力、舰艇核动力装置、舰艇导弹发射装置及电气设备、舰艇导弹发射装置、海军综合导航、水声设备、水声物理、海军导弹指挥仪等10个专业,海军工程系教学科研形成了质的飞跃 。
1962年5月26日,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任命戴其萼为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主任(此时七系改为五系),同年8月,国防部部长林彪任命了导弹工程系各教研室主任、政治协理员、副主任和原子工程系各教研室主任、政治协理员职务的命令。1963年3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任命导弹工程系副主黎觉亭为国防部七院舰炮导弹发射装置研究所所长。
到1962年下半年,哈军工实现了从学习、跟跑苏联经验转变到完全自主创新、紧跟世界先进技术并以“两弹一艇”、电子计算机、航空科技为主的新型高等军事科学技术大学。这是哈军工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这为后来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成为培养我国航天、空天、超级巨型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北斗导航、航母、核潜艇等学科技术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传承哈军工“两弹一艇”精神
当时间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时候,就更加清晰看到了陈赓大将在哈军工开创的“两弹一艇”的辉煌成就。当年曾经在哈军工工作、学习、进修过的“两弹一艇”学科的哈军工人,大多数分配到了导弹研究院、导弹试验基地、原子弹试验基地、二机部核武器局(九局)、国防部七院、海军、空军、二炮等部队单位工作。后来在中国东风近程、中程、远程、洲际导弹、长征系列火箭研制、试验发射中,载人航天飞船、核潜艇等,都有着哈军工人的身影,其中多枚型号的导弹、火箭,由哈军工人担任总设计师和发射总指挥。
韩云梯 左起马国惠、朱光亚
在我国进行的每一次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研制及试验中也都有哈军工人的身影,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起爆按钮是由哈军工人韩云梯同志按下的。哈军工人参加了我国全部45次的核试验,其中仅马国惠同志就参加了43次核试验,他在我国进行最后一次核试验的时候,担任该试验的总指挥。哈军工人邓三瑞担任了我国第一艘常规动力试验潜水艇总设计师,在核潜艇工程中,邓三瑞同志担任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设计总体顾问。哈军工人参加了核潜艇的研制、生产,还担任水面舰艇多型号导弹设计师。在这些哈军工人中涌现出一大批导弹、原子弹、中子弹、潜艇的专家、院士,他们为我国国防科技作出了突出贡献。还有在哈军工原子工程系204教研室进修二年多的林俊德同志,后来成为了院士和全军英模挂像。
在哈军工人贡献的背后,是哈军工人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在这些哈军工人中,他们当时许多人是生活在大中城市里,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和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以高分考入哈军工这所军中清华的。毕业时,他们响应祖国号召,服从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进沙漠、赴基地、钻山沟,在“死亡之海”住地窝、喝苦水、抗风沙。训练和生活非常艰苦、单调、寂寞,但他们为囯家舍小家,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党的事业,一干就是半辈子、一辈子。他们中很多同志妻子分娩时不能在身边陪伴;很多同志不能尽孝父母,甚至不能送终;有的夫妻二人都是优秀的高材生,由于都忙于工作,子女的教育被耽误,他们的儿女连大学都没有考上。而考上大学的子女又成为了核二代、基(地)二代、军二代,这就是哈军工人,为了科技强国献了青春又献子孙的崇高精神。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晚年回忆中国导弹研制之路时说:“今天,在我们歌颂"两弹一星"成就,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时,往往对后来者的功绩说的较多,而我认为,陈赓大将对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在初创时期的贡献是巨大的,其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初创时期的工作是十分艰苦的,我们应该永远记住陈赓同志这位创始人的功劳”;“中国搞两弹一星,哈军工是立了大功的”。这是导弹之父钱老的肺腑之言。
刘居英将军
2012年原哈军工第二任院长刘居英出席由哈军工北京校友会在北京中协宾馆举办的哈军工精神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关于传承哈军工精神时说:哈军工人在“二弹一星”建设中是“信得过、留得住、拿得起”。
可以说,中国哪里有导弹、原子弹、氢弹、潜水艇,哪里就有哈军工人。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为军队,特别是为我国的“两弹一星”、航天事业、国防现代化、核能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永载史册!
从哈军工分建的国防六校所取得巨大成就,追根溯源都是陈赓院长开创的哈军工“两弹一艇”所结出的丰硕成果。
在传承哈军工“两弹一艇”精神的过程中,在哈军工大院里生活长大的孩子们也做出了贡献。
2021年,这些当年的孩子们,他们中大多数人已经退休,最小也已年过半百。在他们懂事的时候,就经常听父辈们讲陈赓院长、讲哈军工的“故事”;每年夏天,大院的子弟们就到海军系舰艇试验模型露天大水池里去学习游泳;经常看见导弹拖车在大院里行驶;有的到过父母亲的实验室、办公室、学校图书馆等等。陈赓院长开创的哈军工“两弹一艇”精神、哈军工文化,在潜移默化影响,鼓舞着他们刻苦、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哈军工張稼益教授五名子女,在文革前全部考上了大学,其中三个孩子上了1959年国家高教部制定的20所重点大学,他们分别毕业于大连海运学院,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东北农学院,清华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还有哈军工张凤岗教授和曹国惠教授,他们各自有6个子女,都全部在文革前考上了大学。哈军工子弟们在参加工作后,一直保持、传承哈军工精神。他们勇于探索、勇于拼搏在各自的岗位上出类拔萃:有三位获得了院士;有数百人分别获得国家、军队、省部委科技进步奖;有数千人曾经工作在生产、研制、试验海军试验基地、导弹试验基地、核试验基地、战略核潜艇、航母及大型水面舰艇指挥系统、导弹护卫舰、舰艇电磁兼容、远望号测量船、制导火箭、卫星应用研究院、卫星发射中心、卫星测控中心、歼击机、大飞机研发、银河、天河巨型计算机、磁悬浮技术、神州飞船、电子干扰、电子对抗、火控雷达、航天科技、航天材料、高能激光、光学陀螺、超精密机械、固体和液体火箭发动机、网络与信息技术等许许多多不同的国防科技岗位上;有近千名哈军工子弟在解放军大熔炉里锻炼过,他们中有的参加了抗美援越、对越自卫反击战;有的四次出境五次轮战,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并荣立战功;还有的参加唐山大地震救援、98抗洪抢险等。数百人成为了将校军官,其中有三位子弟成为了将军,仅在国防科技大学就有20多名哈军工子弟成为了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副研究员、教授(他们大多数毕业于哈尔滨市建军小学校——文庙小学校——育红小学校);还有哈军工三代人都工作在国防科技岗位上,如哈军工高天炎上校分别在导弹工程系、核潜艇生产单位任领导。他的儿子们分别参加过研制生产我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工作和在导弹护卫舰量产时候的厂领导工作;他的孙子现任航天某部门卫星研究室副主任,一家三代人都工作在“两弹一艇一星”岗位上。这就是军事工程学院“两弹一艇”精神及光荣传统,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今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重温2013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视察国防科技大学时指出:“哈军工是我国国防科技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哈军工传统值得发扬光大”。和“两弹一星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使之化为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党史、军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増信。铭记陈赓大将开创哈军工“两弹一艇”伟绩,不忘初心,传承“两弹一艇一星”精神、东风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在新征程中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得责任和使命,永远跟党走。锻造出新时代青年的灵魂和血性,打造先进的陆海空天防御技术,为我国陆海空天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为实现中国海洋梦、航天梦、空天梦而奋斗。
作者 哈军工精神研究委员会委员
八路军研究会会员